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江南三部曲《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构思并最终定稿于2011的一系列长篇巨著,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演变轨迹。江南三部曲指的是:有脸桃花,梦里山河,江南春色。江南乌托邦的精神透视

从《面桃花》、《山河梦》到《春逝江南》,江南三部曲写了近20年,涵盖了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第一部分是关于辛亥革命,第二部分是关于五六十年代,第三部分是关于新世纪。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没变,人没变,世界变了。但在《江南春色》中,重点放在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入观照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把宏大的历史命题凝聚到深层的精神层面——20世纪中国,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追求,确实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

专家点评: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构思,2003年左右正式写作。格非声称,“这是一部用1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作品。”《江南三部曲》获得了所有评委的一致好评,认为是近年来最厚重、最整体的作品。刘墉,男,笔名“格非”,出生于1964,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唱》、《小说叙事纵横》、《小说讲义》等。他的中篇小说《棕色的小鸟》曾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深奥的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的一个必须。这里的风景

《这里的风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在新疆农村劳动时写的一部小说。由于种种原因,它从未到过付梓,但在王蒙的自传和各种版本中都有提及,所以它是一部久闻而未出现的小说。小说反映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历史分量很重,以极其生动的悬念和独特的新疆风格刻画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新馒头还是旧的。

这里的景色最早是在1978敲定的。尘封35年,作者王蒙近80岁时,手稿新鲜出炉。描写了六十年代农村的阶级斗争,伊犁的风光,新疆的生活方式和十几个民族的日常交往,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真诚和热情。这部写于特殊时期的作品,有其特殊的史料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革”文学的空白。作者自己还在思考,文学到底是热气腾腾的新馒头还是酝酿已久的老酒?

专家点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主席鲍明德说:“王蒙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勇气和叙事意识,为读者讲述了60年代的新疆故事。艺术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风貌,热情讴歌诚实劳动、诚实品格、民族团结和美好爱情。我看了之后很感动。”王蒙,81岁,声称这是一本努力过的书。“没有多年的农村生活,没有和各族农民一起生活、工作,没有对维吾尔语的熟悉,没有对生活、对大地、对边疆、对日子的热爱和投入,就不可能有这部作品。”王蒙,男,河北省南皮人,河北沧州人,6月1934+10月15出生于北京。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心学院院长。他是近百部小说的作者,如《青春万岁》和《活动成为人类》。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坎坷历程。他曾获得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以及约旦作家协会荣誉会员。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生活手册

《人生书》是李的《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主人公“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是一个“背着土地走路的人”。他从农村走到省城,从省城走到北京,再从北京走到上海。“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北漂枪手、南方股市交易员,变成了上市公司药厂负责人。“我”是一个深刻的、冷静的、克制的、有节制的、不偏执的、不轻浮的,具有自省和知识分子尊严的一切特征,所以我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地观察和审视着身边的一切。找不到也回不去的故乡。

河南作家李的《生命之书》于六十年出版。它积淀了半个世纪,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书写平原上土地的风风雨雨和其上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他试图探索时代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小说不仅描写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政治运动中村民的生存状态,也描写了村民们对乡村的“逃离”以及在物欲横流的城市诱惑面前的坚守与失落。他说,当地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当地,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泰戈尔的诗印在书的扉页上:“乘客只有敲每一个陌生人的门,才能敲自己的门;人要在外面漂泊,最后才能走到最深处的内厅。"

专家点评:李也在自己写作生涯的第38个年头迎来了茅盾文学奖。《生命之书》是他六十多岁完成的“平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他从一阵风、一片尘土、一棵树、一朵花开始,把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一个村庄50年的生活状态都写了下来。李获奖后表示要“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上的风,感谢平原上的树”。李,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1979参加工作,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编辑、第二编辑室主任,河南省文联、作协专业作家,《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协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作品包括《黑蜻蜓》、《乡村灵魂》和《田园牧歌》。各色/茂盛的花

《花开上海》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行走时可以找到相应的“有形”地图。这也是一部回忆小说。六十年代的童年梦想广为辐射,人间烟火的缤纷记忆无处不在。九十年代,狗和马的声音和感情此起彼伏。叙事在两个时空频繁交替,传说不断重复,延伸出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复杂的情况,小心翼翼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隐藏着上海的时尚和流行;昨天的疏忽,还是明天的揭露...就算花散了,死来了,歌散了,人还在。上海文华建立的博物馆

有人说,花开上海用写满上海话的纸建起了文学馆。多少年后,你回上海,在小说里寻找。作者金宇澄是一名文学编辑,也是一名非专业作家,他的作品超越了许多专业作家,被公认为是当代上海弄堂生活描写的最佳作品。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也是一部记忆小说。60年代少年的旧梦,90年代犬马的淫荡,叙事在两个时空频繁交替,传说重叠,隐藏了上海的时尚与流行。

总结为小说《越老越孤独》中舒华的信。独立生老病死很正常。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人类的好恶不再值得嘲笑。人生是一场荒凉的旅行。”

专家点评:艺术需要个性。传统是生活乃至文学最基本的引擎。金宇澄用上海话创作了《花开上海》,整部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文本识别性。他之所以选择改良的口语方言,是因为他认为“与固定的普通话相比,方言更个性化、更生动,而且一直在随时代变化,更生动、更有生命力”。金玉成,原名金树成,上海人,小说《花开上海》作者。出生于1952,被誉为小说界的“渗透者”。2012年,《上海文学》主编用上海话完成了一部以全文描述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花开上海》,一问世就获得了强烈反响,获得了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小说榜第一名。2013,花开上海获得11中国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化奖。黄雀集

《黄雀物语》延续了苏童一贯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起未成年人强奸案。它分为三个章节:保持湿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三个章节的标题暗示了三种不同的叙事视角。香椿树街的残酷青年

苏童用小人物小地方的惯用风格和节奏来叙述黄雀。故事并不复杂。80年代一桩少年强奸案的背后,三个被侮辱、被伤害的年轻人的纠结、成长、命运,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异,香椿街充满了他特有的细腻的南方情调和气息。它的许多故事后来被转移到精神病院。也许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有病,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在不正常的地方。

专家点评:“新历史主义”小说家苏童写《香椿街的故事》多年,《黄雀》获奖让他觉得终于对自己有了个交代。《黄雀物语》被认为是香椿街系列小说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是苏童香椿街写作的重要标签。苏童,原名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常驻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园艺》《粉红》《妻妾》《河畔》《比努》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国小说100强,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并获得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享誉海内外。2015年8月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