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环境怎么样?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全称为渤海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体渗透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战略,寻求与同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化,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不断增强竞争力。
渤海大学职业学院。
加强专业建设,整合优化专业。现已形成会计、旅游、经贸、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能源与电子技术六大专业群。在加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工科类专业。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品牌建设。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试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1省特产;省级培训基地5个。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获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奖;“十一五”期间出版6本国家规划教材;获得1本国家级优秀教材和4本省级教材。
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达到了80%。省级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研究。鼓励教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发和研究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学院教师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材,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
文体机关大楼
学生工作坚持管理教育和服务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工学结合”,采取校企合作、出国办学等方式,走开放办学之路。坚持校内实训企业化、校外实训教学化的原则,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省外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的57家企业和省内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部分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见习并实现就业。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联合办学,部分学生已在国外就业。
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质量提升为基础,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体系转变为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综合素质“立体渗透”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以行为习惯养成为导向的素质培养机制、以社会和个人双向适应为导向的多元化培养机制,实现培养行为习惯优良、与实际工作零距离衔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专业设置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有25个备案类专业和方向,包括会计学、会计学(房地产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保险实务、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超市和连锁经营)、证券投资与管理、物业管理、文秘、秘书(商务)、文秘(涉外)、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我院有4个试点专业,其中,旅游管理被评为国家试点专业,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2005年6月165438+10月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今年增加了专业导航技术。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根据我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确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文理工结合的发展思路, 在发挥原有已建金融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工科专业,构建双专业结构体系,集中优势打造八大品牌——省级试点专业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 校级重点专业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应用电子技术。全面建设,综合改革,特色发展。特别是要把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做强做大。
试教
实践教学是渤海大学职业学院三大教学体系之一,也是高职学生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几年来,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专业建设改革为中心,以课程建设改革为基础,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办学之路。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集中授课”、“满堂灌”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现场式、模拟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教与学、学与练、课后、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同时,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模拟化、舒适化的实习环境,学院在几年时间里不断加大投入,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先后建成了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计算机硬件室、网络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旅游模拟室和模拟餐厅、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室、海嘉超市实训基地、外贸业务模拟实训室、英语视听室、通用计算机室和多媒体室。
教师
渤海大学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兼职教师16人,行政助理61人。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助教27人,其他18人。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24人。
科研成果
渤海大学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教职工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逐步提升学院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三年来,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7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6项。为了解决科研经费的不足,学院自筹经费,奖励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