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大学思维?

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分析一个案例,你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其他态度要乐观积极,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回答问题。其实这种考试更多的是看态度,所以要注意字迹工整,尽量多答,答的时候要诚实,不含糊,一般都能通过。但是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还是按照老师的重点来看教材。我再给你一些我前几年的资料,可以参考如下:1。理解和分析问题1。任何物质享受都有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饱和点就会变成负担而不是享受;精神享受没有饱和点。相反,你越是追求它,它就越会把你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满足感。追求道德是一种精神享受。有道德的人往往能填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答案要点:(请注意,本答案为参考答案,非绝对答案。要求学生在回答时结合本题内容或举例说明。如果学生的观点与本答案不一致,但能提供详细论据,自圆其说,认真答题,仍可得分。)没错。本课题着重探讨道德修养对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道德修养对于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自觉践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有道德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支持、拥护和配合,从而为个人立业奠定良好的人际基础;而且,因为道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知,是一种精神的、心灵的追求和修养,对培养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也有重要作用。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其次在于个人的自我奋斗和成功。答案要点:正确的说法。人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命对自己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生命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作为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自我价值却没有社会价值的人生。同样,没有社会价值却没有自我价值的人生。但从具体的人生来看,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一个人离开社会是无法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的。他必须向社会和他人索取,在社会的帮助下,他才能为自己奋斗,取得自己的成功。3.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品格和生活。然而,信仰的确立并不在于对某种抽象概念的追求,而在于对人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决定了信仰的科学性、理想性和力量性。关键答案:该陈述不正确。信仰是一种高级的、特殊的信仰形式。没有信仰,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和独立的人格。所以,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品格和人生。第二句话也是对的,但正是因为信仰不是对某种抽象概念的追求,而是对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把握。所以,信仰不科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先进与落后。4.人天生是利己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人能做任何事,除非他为了自己的需要,同时也为了需要它的器官而做某件事。”所以,人性只能是自私的。关键答案:该陈述不正确。作为生物个体,人和其他生物个体一样,为了生存,必然有自私的一面。吃喝、性行为、生存的本能是人和动物都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事实,所以人有自己的兴趣。马克思的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说人性自私是不正确的。首先,自私不等同于利己。自私是一种道德价值判断,并不是所有的自私行为都是自私行为。我们通常说一个人的自私是在社会关系的氛围中说的。当一个人同样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别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说他自私。只有当他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我们才说他的行为是自私的。比如说。5.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关键答案:该陈述不正确。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都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但人与社会不同,因为个人无法构成社会。社会是个体的有机集合。一般来说,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道德认知就会导致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所以道德认知水平较高的人,必然具有较高的德性。关键答案:该陈述不正确。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义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和他人有益或有害的行为。它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道德认知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因为良好的道德认知,人们有更好的道德判断,更高的道德判断,所以人们很容易选择正确的行为。而很多道德上的恶,其实都是人的无知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知识”通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知识”和“行为”是统一的。要使人具有良好的德性,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但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是同一个概念。“知”和“行”并不总是统一的。一个人道德认知的高低,并不决定他德行的高低。一个文化素养好,道德判断能力好的人,在实践中可能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而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在行为上也可能是一个道德的人。所以,一个人一时的道德行为不代表一个人有道德,一个人一时的错误行为不代表一个人不道德。所以,一个道德认知水平好的人,可以帮助他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但他能否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取决于他能否自觉自愿地实践自己的“知识”。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而责任意味着不自由。但只有责任才能说明选择者是自由的。正因为人的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答案要点:不完全正确。这个题目考察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第一句说责任就是不自由是不合适的。这其实是对自由与责任关系的扭曲理解。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有什么样的自由就有什么样的责任,有什么样的责任也就说明有什么样的自由。请学生从这里开始。平等、生存和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权,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人们的这些权利,也没有理由在这方面做出让步。所以,集体主义强调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根本错误的。关键答案:该陈述不正确。这种说法是基于对集体主义本质的误解。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但并不普遍反对个人利益,也不无条件要求个人为集体利益做出自我牺牲。集体主义所说的自我牺牲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没有矛盾或矛盾很小时,集体利益不会也没有必要使个人做出自我牺牲。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这些矛盾和冲突并不一定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解决时,集体主义不会也不需要让个人做出自我牺牲。比如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企还是个体企业,大家普遍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不存在谁该服从谁的问题。但当个人私欲膨胀,如自私自利、损公肥私、侵害大多数人利益时,集体主义就会使个人做出自我牺牲,被认为是必要的。另一种情况是,个人的诉求是正义的,但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集体主义也要求个人做出一定的牺牲,这种牺牲是悲剧性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国家危难时,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做出的牺牲。这时,为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个人挺身而出,抵御外侮,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牺牲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认为这是必要的,极其宏伟。总之,集体主义的个人牺牲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绝对牺牲。二、征文题目有人说,“贤能服君子,不足以治小人;法家既能服君子,也能治小人。是旧国家的德治,会乱,甚至切割;国家以法治国,必治而强。”也有人认为道德是比法律更积极的约束力,促使人们去关心他人;而法律是对侵害他人利益行为的消极制裁。而且从成本来看,道德约束成本低但效率高,法律约束成本高但效率低。所以道德比法律更重要。请紧密结合这两段反映的观点,分析道德和法律的特殊作用。答:上述观点分别反映了“法律万能论”和“道德决定论”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从道德和法律的不同特殊功能出发,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请学生分析。(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灵活掌握这个问题。但原则上要求学生了解并发表对题目的看法,道德与法律作用的特殊性是讨论的重点。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请注意这个问题。一个国家必须选择德治还是法治?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一种治国方式。至于哪种方式更合理,完全取决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客观现实。事实上,历史上很少有国家采取依法治国或以德治国的方式。通常,它既是道德的,也是法律的。中国古代的德治也是讲究德刑结合的。一些充满法治精神的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对人的道德教育。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一个国家是否懂得在治国中运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而在于如何看待它们在治国中的特殊作用,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所以同学们遇到类似问题要明白这一点,然后问题就解决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思考:道德和法律是如何产生的?人们生产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道德和法律对人的生活有必要吗?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方式有哪些?他们的行动范围是什么?他们的缺点是什么?只要对这些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任何关于法律和道德的问题都可以回答。案例一: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与精神的联系表现出一以贯之的风格和态度。它要求我们对所从事的事情要毕恭毕敬,认真对待,努力工作,不偷懒,不懈怠,在工作中力求完美。我们不太可能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其他要做的事情,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对待,并做好。在更低的层面上,敬业就是只要是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做好。比如医生要救死扶伤,军人要不怕牺牲,服从命令,勇敢抗敌。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我们相应的职业中应该这样做,不需要附加任何其他条件。在更高的层面上,职业精神要求我们不能只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当成饭碗,而应该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理解成一项事业,用职业精神去对待它,把它当成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遵纪守法,尊师重道,以知识和培养立足于世界的能力为己任,向往科学,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会做人。(1)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动物界虽然也有类似人类的群体生活,但它们并没有像人类那样形成如此复杂交错的关系。动物之间的行为主要是本能活动,是循环往复的循环,缺乏创新。社会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和空间,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没有社会就不存在,脱离社会的个体也不可能存在。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2)人和社会的本质决定了人必须懂得合作和与人相处。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本质和做人的特点。人只有懂得与人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社会化,才能融入社会,才能从社会中汲取自身生存发展的养料(这个意义是学生自由发挥的)。案例四:集体主义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小团体、小圈子。它是一个有定性和定量规定的哲学范畴。集体主义中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主要指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指整体与整体的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整体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个集体必须是能够代表其内部成员利益的集体,集体利益能够反映其内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其成员在利益纽带基础上自由自愿形成的自由联合体。2.这种说法是基于对集体主义本质的误解。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但并不普遍反对个人利益,也不无条件要求个人为集体利益做出自我牺牲。集体主义所说的自我牺牲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没有矛盾或矛盾很小时,集体利益不会也没有必要使个人做出自我牺牲。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这些矛盾和冲突并不一定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解决时,集体主义不会也不需要让个人做出自我牺牲。比如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企还是个体企业,大家普遍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不存在谁该服从谁的问题。但当个人私欲膨胀,如自私自利、损公肥私、侵害大多数人利益时,集体主义就会使个人做出自我牺牲,被认为是必要的。另一种情况是,个人的诉求是正义的,但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集体主义也要求个人做出一定的牺牲,这种牺牲是悲剧性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国家危难时,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做出的牺牲。这时,为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个人挺身而出,抵御外侮,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牺牲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认为这是必要的,极其宏伟。总之,集体主义的个人牺牲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绝对牺牲。而且,集体主义绝不会盲从多数人的意见和要求,随意批评少数人也无可厚非。二、简答1,如何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有区别又相互制约。

(2)社会理想是人的理想的核心,因为它追求的是整个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它包含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想和利益,决定、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的理想。个人理想的最终实现必须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3)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离不开个人理想。

(4)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个人理想的确立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中,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理想来实现个人理想。

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1)选择工作和创业是每个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谓职业选择,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求,主动选择自己工作的过程;所谓创业,就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扩大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择业和创业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现实生活中,选择工作和创业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2)自主创业、积极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服从社会需求,追求长远利益;夯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4)大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一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二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三是提高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