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由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在建校初期倡导并继承。赵天麟在担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20年的办学经验,总结出“实事求是”二字来教导学生,成为校训,一直传承至今。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韩曙河间王献传》,其中刘德说“古为今用,实事求是”。后来被人们引申,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问》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怎么样?实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什么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也就是我们去学习。”赵天麟用这四个字发起了北洋大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技知识,端正学风。对过去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的学术和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

论严谨治学的校风:

治学严谨的意义是因为科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搞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微差千里”的道理;社会科学的实验室是整个社会。无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对于教师来说,严谨治学有两个内容:一是努力学习,求知若渴,勇于探索新的理论和知识,持之以恒,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诲人不倦。这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和道德。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就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材料,找到正确的结论。例如,语文教师在准备课文《龚宇依山》时,发现长期以来,人们把“太行吴王山,高七百里,万仞在冀州之南,合阳之北”解释为黄河北岸,不能对应“冀州之南”。我们查了地图和文献,发现今天的河南省孟县在历史上叫“河阳”,从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可见,教师在自己的知识和教学中,要仔细搜索一个声音,一个句子,一个地名,一个历史文献,一个原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