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本科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
第一学年
人文类:《文学》的阅读材料有:西方诗歌、荷马史诗、圣经、莎士比亚、屠格涅夫、乔伊斯和美国作家;艺术分为西方绘画、西方雕塑和西方建筑。音乐部分是古典音乐作品。
社会科学:完整的美国历史。包括对美国历史有影响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霍布斯、洛克、托克维尔等。,以及美国历史学家的选读,历代总统的重要论述,最高法院的重要判决,外交政策文件,各个时期社会大辩论的文件。
第二年
人文类:内容为“历史、修辞学、戏剧、小说、哲学”。历史读物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吉本;戏剧是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小说是奥斯汀、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社会科学:课程名为“自我、文化与社会”。内容主要是社会学和人类学,所以阅读材料集中在西方现代名著,尤其是弗洛伊德、韦伯、涂尔干、马克思,以及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帕森斯、本尼迪克特等。
第三学年
人文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的专业:文学、批评理论、艺术音乐、外国语言文学(当时有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五种)。
社会科学:课程叫《自由与秩序》。阅读材料包括柏拉图、霍布斯、洛克、伯克、穆勒、韦伯、熊彼特等。他们分别讨论了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国际秩序与自由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当时的计划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西方文明史”作为最后一个第四学年的“整合课程”,力争前三年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八
由分析师@ 2006年7月23日发布22:30:26 Comment _ 0 Trackback _ 0 Edit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七学者的文化教育
我国的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课程”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传统,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所以我们不应该在没有任何规划和精心设计的情况下,拿一个“通识教育大杂烩”,而应该在有限的学分时间下,精心设计几门“同芯课程”作为第一步。
要在大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配套课程,而不是充斥大量的一般的“概论”选修课。在这方面,我认为值得参考的是哥大的传统模式,不仅因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是从哥大的模式发展而来的,而且哥大的模式简洁,易于操作。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七
分析师@ 2006年7月22日发布22:21:33 Comment _ 0 Trackback _ 0 Edit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6教育文化学者
美国本科通识教育的灵魂是他们的“经典与历史传统”,这种传统是建立在阅读西方历代经典的基础上的。
我们有必要更具体地考察现代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以便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尝试到20世纪末斯坦福大学改革的漫长过程中,把握美国通识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六
由分析师@ 21发布2006年7月22:25:13评论_0引用通告_0编辑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五学者的文化教育
芝加哥大学的转变(见6月30日本报第三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事实上,正如克拉克·克尔后来在总结美国现代大学历史时指出的,在19年底德国模式的冲击之后,传统的英国大学人文教育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发挥重要作用,到四五十年代,美国现代大学模式终于基本形成。这种新的大学模式是被克尔称为“英国模式加德国模式”的混合型大学:即本科教育更秉承英国模式的传统,而研究生。
克尔指出,哈佛大学长达80年的现代转型过程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因为在80年(1870-1950)的转型过程中,连续三任哈佛校长恰恰代表了上述三种模式,即第一任现代校长带领哈佛走向了德国模式,第二任现代校长回到了英国模式,第三任校长致力于合成形成了“英国模式加德国模式”的混合模式。这里的第一任现代总统指的是艾略特,他是1869-1909年的哈佛校长。他在任期间开创了美国大学的选修课制度,同时着力发展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将哈佛从一所学院转变为德国现代研究型大学。可以说,哈佛真正成为一所大学,始于艾略特时代,始于65438年。然而,1909-1934年继任哈佛校长的劳威尔,在理念上刚好接近哈钦斯。他和哈钦斯一样,明确反对艾略特校长推行的选修课制度和对研究生院的重视,回到了强调本科学院和必修课的英国模式。然后1934-1954接任哈佛校长的詹姆斯·柯南特,走了一条全面的道路,最终让哈佛走上了美国的混合大学模式:本科教育遵循英国模式,强调通识教育和文化传承,研究生教育采用德国模式,注重研究和创新。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五
由分析师@ 2006年7月20日发布22:16:23 Comment _ 0 Trackback _ 0 Edit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四学者的教育文化
中国人一百年来完全颠覆了自己的文明传统,说少读一部西方经典就会颠覆西方文明传统,是比较搞笑的。西方人对西方文明的关怀已经成为他们的最高政治原则。
美国大学的现代通识教育并不是之前古典人文教育不间断的自然延续,而是在19世纪末被打破,之后是激烈的争论和长期的纷争,之后在20世纪三五十年代被重新制度化和重建。但是,1960之后,美国的通识教育一直在重复。我将以四所美国大学为线索,简要回顾20世纪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全过程。这四所大学依次是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名牌大学,而是因为这四所大学可以代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主要争论。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四
分析师@ 2006年7月19日22:05:05评论_0引用通告_0编辑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三:教育文化学者
当我们谈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美国大学的现代通识教育时,一定会谈到一个人: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芝加哥大学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镇,因为它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特别发达。但这并不是芝加哥大学自1892建校以来就形成的传统。这一切都是从哈钦斯进入芝加哥大学后开始的。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三
分析师@ 2006年7月18日22:27:46评论_0引用通告_0编辑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二教育文化学者
美国大学的根在哪里?是因为它有意识地根植于西方文明的深处,这在美国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我们马上就能找到中国大学的致命伤:中国的现代大学没有自己的文化基础。中国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植根于中国的文明传统。事实上,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标志着与中国传统文明的决裂。对比中国最早的两个现代大学项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之二
由分析师@ 2006年7月17发布19:21:02 Comment _ 0 Trackback _ 0 Edit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1教育文化学者
编辑评论/注释
近年来,中国大学之路和中国大学改革一直是舆论热点。2003年北京大学的改革辩论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改革问题是什么?目前的通识教育(指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经典阅读和经典文明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清末首次提出的中国通识教育(如复旦、浙大)的实践与讨论,进一步拓展了这一问题,探讨了中国大学教育如何为中国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奠定长久的基础。这份报纸曾是讨论大学改革的主要平台。这次将连续刊登甘阳先生关于通识教育的文章,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更多阅读: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意识系列1
分析师@ 2006年7月16日20:07:11评论_0引用通告_0编辑
薛永:研究型大学和寄宿制学院造就的传统文教学者。
不久前国内发起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似乎名声不好,现在也很少有人提了。然而,这一运动提出的一些误导性概念很少得到澄清。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享有巨额国家资助的“一流大学”,仍在按照这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运行。
更多阅读:薛勇:研究型大学和寄宿学院塑造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