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俊的后代是谁?
孙俊(1926.10.23-),男,江苏苏州人。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他是一名工程机械师,是隧道和地下结构工程方面的教授和专家。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的高校地下建筑工程教学和地下结构理论研究,为地下结构流变力学、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出色完成多项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和科技攻关任务。
1926 10 10月23日出生于江苏苏州。
1938-1944就读于江苏省上海中学,高中工科毕业。
1944-1949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9-1951年先后在上海华东航空处、公x房管所任技术员。
1951-1952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助教。
1952-1980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地下工程系副主任、教务处主任。
1954-1956期间,师从前苏联专家Snitt Ke教授攻读钢桥结构专业副博士学位。
从1980到1981,他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土木工程系担任客座教授。
65438-0980任同济大学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筑工程系名誉系主任、校委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1981年被聘为全国第一届博士生导师。
1986,成为一级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同年被聘为中国第一位博士后导师。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1997,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录。
20世纪60年代(1963-1965),孙俊在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在岩土材料的工程流变学、地下结构的粘弹塑性理论、地下工程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地下结构的防腐与耐久性研究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建设和生产实践。
孙俊在国内外发表了390多篇学术论文。自1978以来,已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参编图书3部,共计***1680万字。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孙俊承担并完成了20多项国家各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项目和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和基金项目。负责并承担约40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科研、试验、勘察设计任务。
孙俊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市)级奖项17项,其中一等奖4项,其他奖项2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