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要谈恋爱?
一、青春期的生理需求(性激素的作用)
大学生身体发育已经到了后期,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是正常现象。需要释放性能量,满足性冲动,这是促使年轻人投入爱情生活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成熟阶段,对性欲的需求日益强烈,前一阶段分散的性冲动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大学生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向往。他们向往浪漫、甜蜜、爱与被爱,向往年轻时的美好爱情体验。“我向往和爱人过情人节,想想情人节,收集玫瑰,进一步明白什么是爱情。”在性冲动的驱使下,年轻人开始单独约会,不进行群体性活动,这就是爱情。“看到仰慕的异性有很强的占有欲,希望对方能一直陪在我身边,否则会精神恍惚,无法专心做某件事”,这是最典型的校园恋爱。
第二,社会伦理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压抑。
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供精神力量来压制肉欲:宗教提供原罪和上帝,哲学提供理性,成人社会总是向年轻人灌输性罪恶感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年的爱情观。大学前教育是应试模式,完全忽视或漠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中学老师专注于纯功利性的应试教学,没有人敢冒着“无所事事”、“教坏学生”的风险去尝试青春期教育。中学的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这使得大一新生的心理发展远远落后于身体发育。毕竟家长只会对学习率高、专注的老师顶礼膜拜,不会对一个教孩子青春期知识的老师心存感激。在高压下,广大中学生缺乏对异性的了解和与异性的交流。虽然学习压力可以暂时压抑青春期的本能和与异性了解交流的冲动,但这种压抑已久的欲望在高考后进入大学后得到释放。性冲动是一种生理现象,不会随着抑郁而消除,只会在抑郁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期抑郁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和焦虑。大学里个人的独立无形中给这种欲望开了绿灯,所以产生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参照群体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受周围环境因素刺激,受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恋爱存在误区。虽然有些男女大学生暂时没有谈恋爱的必要,但是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恋爱意识和行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身边的人都在谈恋爱,跟男(女)朋友,很相爱,好像每天都很滋润,没谈过恋爱的人会有羡慕的心理,心里会有谈恋爱的想法,不自觉地追求这种情感寄托。“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为什么我不说呢?空虚的时候看到别人成双成对,就想找个女朋友。谈恋爱好还是不谈好?”宿舍其他女生都在谈恋爱。似乎没有男朋友的女生是不受欢迎的,不受欢迎的。如果他们不随大流,他们看起来就没有吸引力。他们不惜降低求爱条件,想尽办法赢得异性的好感。然而,如此匆忙找到的爱情似乎总是不完美的。
第四,大学生谈恋爱的社会情感和心理需求,离家后缓解内心空虚和孤独较为常见。
有人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一点爱情调味料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为什么不呢?亲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被拘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也需要培养一个忠诚的仆人“星期五”来满足他的人际交往需求。和亲近的人完全没有交流,带来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感。男女亲密关系发展的高潮是爱情。除了父母,恐怕再没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了,恋人之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无法比拟的。对亲密关系的追求导致孤独的年轻人去爱,这是非常自然的。心理学家沙利文指出,亲密关系和性冲动最终与人类的爱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些重要的相互关联的倾向,在青年早期都变成了对亲密关系、友谊认可、私人交流的同样需要,以及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需要,这是一种最终的、有意义的结合。”因为大学生是一个人,缺乏家人应有的关心和呵护,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理解,而爱情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校园里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每天看着一堆堆厚厚的书就心烦。“精神空虚”成了很多大学生的谈资。因为空虚无聊,只能找个朋友寻求安慰,谈恋爱消磨时间。女孩说:“没关系。反正有人在追求我。不白打,可以互相缓解。”甚至还有人说:“大学生除了学习,就只能谈恋爱。”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普遍空虚的事实。有的人性格内向或者有一些性格缺陷,导致社交少,内心孤独。如果有一个和你同舟共济,能理解你,能帮助你的异性,而且两人长期有相同的语言,即使觉得对方还缺乏做恋人的条件,也已经心生同情,只想理解,不求别的。
五、寻找事业上的知己或真正的生活伴侣。
为以后的家庭幸福和谐打下基础,找到合适的人,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才是目的最明确,意图最纯粹的爱情,值得提倡。多见于大四成熟大学生、研究生、七年制学生,以及部分大三学生;有些学制较长的专业学生谈恋爱,是因为觉得自己毕业后会老,需要有人陪伴才能远行。
六、性格因素:两人有默契,在友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归因和服从是影响爱情的最重要的人格因素。归因需要促使年轻人认同群体。群体活动增加了青年男女的交流机会,对群体的相同归属增强了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吸引。进一步发展可能会产生爱情。在爱情中,恋人可以感觉到自己属于另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爱抚,可以一起享受一切:财产、感情、秘密。爱可以直接满足归属和服从的需求。他们的性格非常相似或者互补,兴趣非常一致,志趣相投。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自然就粘在一起了。“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有一个心爱的女朋友;我们都二十多岁了,他们谈恋爱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怎么处理。”
七。经济需求
对于一些女生来说,找个男朋友可以帮助解决经济问题。有的女生长得漂亮,成绩优秀,但是家里穷。恰好有些男生家境富裕,但学习成绩不好,为了取长补短,就成了朋友。他们与其说是相爱,不如说是以自己的发展前景为目标利用对方,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利益,这种关系很容易破裂。
八、追求浪漫,打发无聊时间的文化。
在两个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加深了对感情的褒贬倾向。很多大学生谈恋爱,都是为了尝试诗诗向往已久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往往夸大了爱情的纯洁和神圣,强化了年轻人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和小说中得出一个结论,纯洁的精神追求比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所以他们追求高尚神圣的爱情,贬低肮脏的肉欲。
有些大学生,尤其是大三女生,经常看太多港台爱情剧,盲目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恋爱。这种虚幻幼稚的恋情,一旦遇到真正的挫折,就会土崩瓦解。男女之间有一些理想的色彩和浪漫的感情是好的,可以让彼此的爱情更有诗意和韵味,但不能超越现实。还有大三学生,尤其是男生,课余时间比较多,很少专心学习。他们整晚玩电脑游戏、打牌和看小说。当这一切都没有吸引力的时候,他们就想到了交朋友,陷入其中。爱情的目的是在传统和现实中都找到一生的伴侣。
31.6%的受访者认为是“经历爱情”,36.8%认为是“丰富大学生活”,10.5%是“随大流”,10.5%是“不清楚”。
现在的大学生注重爱情本身的过程,不太在乎爱情的结果。关注恋爱的过程,有利于双方加深了解,培养感情,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不愿坠入世俗,刻意追求爱情的真谛。但只关注爱情的过程,强调爱情的“现在进行时”,把爱情和婚姻割裂开来,忽视爱情的“将来完成时”,是有失偏颇的。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次”的心态,使得部分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种满足精神享受的情感体验;一些大学生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把恋爱当成一种消遣文化。注重爱的过程,忽视爱的结果,本质上只是强调爱的权利,否认爱的责任。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爱能让人升华,能让人发现自己的弱点,能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