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污染现状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这是不言而喻的,它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求改变的途径?1.太湖水污染——危机爆发,太湖爆发富营养化,大量蓝藻漂浮在湖面上。蓝藻腐烂导致太湖缺氧恶臭,造成水质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用水。但根据连续五年的环境状况公报,该湖水质为劣ⅴ类,为什么现在会引起如此关注?因为它已经威胁到了无锡的水源地水质和无锡的城市供水安全。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认为,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到影响到城市安全的时候,才能引起重视呢?为什么不能提前关注,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2.原因分析2.1外因是催化剂。今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持续高温多雨,太湖水位偏低。这样的温度和降水条件非常适合蓝藻的生长。这是太湖水污染爆发的催化剂,但不是根本原因。2.2内因是基本面(1)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虽然被三类污染包围的太湖水质恶化趋势与近年来异常高温少雨、太湖水位下降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数据显示,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时为极负营养水,太湖水中氮含量最高超过10mg/L,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排入太湖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来源,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近年来,虽然太湖流域已达到排放标准,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加大了太湖工业污染治理的难度。然而,在环境污染的支撑下,江苏省和无锡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江苏GDP超过21万亿元。江苏也因此成为全国三个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之一。化工产业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且集中在环太湖地区。与此同时,化工行业也成为江苏省的“第一污染大户”。可见,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日益增加的环境限制将影响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蓬勃发展态势会不会受到影响?农业污染农业主要是面源污染,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平均每公顷施肥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但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公顷耕地每年平均施用化肥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量农用化学品的输入。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建设生态沟渠和生态拦截系统,可以拦截农田流失的大部分养分,但仍会有部分养分进入河道。可以利用现有的在水面构建生态人工湿地或人工浮岛的技术,种植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农田流失的养分,改善水质。近年来,当人们更加关注城市工业污染的防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困扰着广大农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造纸、水泥、焦化、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的强制关闭,一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借着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让污染有尊严地下乡。家庭污染家庭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家庭污染处理率低。太湖流域是江南传统水乡,河网密布。老式居民都在河边,家家户户直接往河里倒生活污水。此外,分散的生活污染源越来越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太湖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约10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移民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恰恰缺乏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必要的基础设施。(2)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面积减少,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逐渐沼泽化,从而降低了太湖的水环境容量。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通过卫星遥测估算,东太湖面积为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为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约为每年65438±0.24厘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淤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的沼泽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教授指出,过度围网养殖除了直接污染太湖外,还严重堵塞和减缓了湖区水流,导致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3)滩涂开发利用,湖滨湿地减少,污染物节流能力下降。据记者调查,无锡蓝藻爆发重灾区梅梁湖,湖边大片芦苇已被拆掉,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假区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中。近10年来,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小茶林。连续的湿地被挖掘,被水泥护坡取代,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在国家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的背景下,通过填海造地、占用滩涂等方式扩大城市用地是一种方法。但实际上,这已经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当于在河流、湖泊等生态敏感区域剥掉了外衣,直接暴露在污染物的危害之下。3.深度分析——为什么太湖污染长期得不到根治,为什么政府多年治不了太湖,不绝于耳。记得6月1999 65438+10月1日零时,太湖流域“零点行动”圆满结束。当时宣布太湖流域数千个重点排污单位基本达标排放,太湖治污一期工程的成功,为2000年太湖回归清洁奠定基础,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治污做出表率。然而,多年来,太湖流域的污染企业仍在大量排放,达不到减排标准。2006年,江苏省提出“化工三年整治”,用“最坚决、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和“坚定信心、坚定决心、不懈努力”,用三年时间彻底整治“小化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然而,当太湖水污染事件发生时,太湖周边的村民仍然声称没有小化工厂被关闭。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太湖长期治不好,政府又无能为力?(1)政府的利益导向型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由于它也是公众的主体,有着自身的利益,它更多的是上级政府作为政府工作主要目标的考量标准。而化工等污染企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中可以获得显著的政绩。但环境治理确实需要很多年才能奏效。日本的琵琶湖面积大约是滇池的两倍。五六十年代被污染,25年花了政府6543.8+08亿美元才恢复到ⅲ类水。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的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结果,与十五相比,环太湖21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仅为53.3%。(2)区域合作需要多方博弈,很难达成一个合作博弈。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碎片化造成了“多头治水”的体制问题。太湖流域涉及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三省一市。大家都只是想靠太湖水解决问题,但涉及到公共投资和从自己财政拨款时,没有人愿意自掏腰包维护公共利益。除了地方政府之间的条块分割,还有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比如环保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管水环境,水利部门负责河道管理,建设部门管理城市污水系统。渔业养殖对水环境影响重大,但属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但太湖流域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当出现责任或问题时,会出现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甚至扯皮。(3)责任主体不清,法律责任难以落实。太湖水污染事件涉及多个部门和政府。当责任主体难以确定的时候,法律是没有用的。有专家分析,水污染治理的法律依据还存在现实困难。虽然中国有《水污染防治法》,但这部法律在两个方面非常薄弱。一是对公民提起环境损害诉讼缺乏足够的支持,表现为对哪些部门应当成为诉讼主体缺乏规定,二是对相关部门应当承担的环境污染救济责任缺乏足够的规定。1997新刑法除了修改了环保法,还专门增加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环湖很多地方和企业日积月累,* * *和“犯罪”是一样的。谁应该被起诉?。(4)公众和媒体监督不力。民间环保力量的缺位被认为是太湖治污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个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地区,却没有一个活跃的环保NGO,令人担忧。没有人愿意承担这样的公共服务吗?不是这样的。据了解,过去几年,无锡至少有两个人多次向无锡市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环保NGO,均被拒绝。原因是根据相关法律,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类似的民间组织,而无锡早已成立了一个环保民间组织。但据调查,该组织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不再活跃。在信息公开方面,太湖水污染事件没有第一时间泄露。这也反映出政府没有让公众充分享有对重大环境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完善法律,让公民可以对相关行政部门提起环境公益或私益诉讼,让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比如自来水公司)对这类诉讼心生敬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人民的权利是什么,让水污染问题在法律的强力保护下变得明朗。(5)科学成果的作用在科学成果方面,太湖研究成果应该是丰硕的。在国家最重要的科研投入领域,国家863计划“十五”重大治水工程——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与示范工程,探索了太湖水污染控制的成套技术、示范工程和长效管理模式。该主题下有三个子主题,包括李小婉梅梁湖饮用水源地水质改善项目。据项目实施部门不完全统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整个项目共申请专利134项,发表论文434篇,鉴定科技成果2项。遗憾的是,事实证明这些成果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饮用水水质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水污染问题的根源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法律、制度的综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