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上演“争议剧”:人类生命的极限是什么?

美国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们可以活到200岁。这些预测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人类还能活多久?怎样才能活得更久?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初步了解了世界长寿研究的最新进展。到底什么是长寿?长寿的年龄是多少?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遗传科主任杨泽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90岁以上的人长寿,80岁称为老年,65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高龄。目前中国人口的长寿比是2/10万,而中国两大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和新疆和田的长寿比分别是35/10万和67/10万。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迪特·普罗格尔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一般认为人类的自然寿命超过100岁。人的寿命主要是由内因和外因实现的。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内因:基因研究逐渐明朗。“长寿研究近百年才开始科学化;在过去的10年里,对寿命的研究逐渐有了突破。”Dieter Proger教授告诉记者,德国科学家调查了15年的576位百岁老人,发现他们父母去世时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大9-10岁。因此,科学家认为长寿的遗传因素非常重要。他说,目前,长寿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迅速发展的研究课题。在欧洲科学家看来,衰老是一个多基因的复杂调控过程,表现为端粒长度的变化、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细胞氧化。这些因素影响寿命。目前科学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1。寻找“长寿基因”。采访中,专家主要谈到了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4号染色体”。欧洲科学家认为,4号染色体上有一个长寿基因,如果能发明刺激长寿基因的药物,就能减缓人类衰老的步伐。在国内,科学家也在做同样的研究。杨泽教授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他们对广西巴马的长寿老人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老人的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长寿基因。下一步,他们计划在2-3年内找到这些基因,并研究它们的具体生理功能。“如果成功,对全中国人口都有借鉴意义。”杨泽教授说。二是载脂蛋白e,该基因可分为2、3、4三种亚型,其中2型和3型均可延缓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促进预期寿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载脂蛋白E2基因对延长人类寿命有作用。在中国,杨泽教授等科学家发现,长寿老人中有许多载脂蛋白E3,占80%-90%,这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遗传标志。如何刺激它们更好地发挥功能,将是科学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此外,一些研究发现,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人体细胞的增殖能力,延长其寿命。一些研究表明,给老化的肌肉注入新的基因可以让人恢复活力。2.抑制“减寿基因”。说到这,人们最熟悉的就是自由基。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评价室主任胡刚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基本公认,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是导致人类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自由基过多,细胞膜的通透性会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衰老”。听到这里,记者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都在打“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号。它们的效果如何?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健教授告诉记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由基来自哪里。目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NADPH氧化酶,它广泛存在于血管和血细胞中,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如何抑制这种酶的表达,从而阻止自由基的产生。“然而,这种酶只是导致自由基的许多物质之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至于市面上的“自由基清除”产品,李健教授指出,大部分都是单腿走路,只清除自由基,而不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所以作用不大。美国人做过一个数万人的大规模实验,发现只服用能够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更不会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除了自由基之外,上述载脂蛋白E的类型4将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作并损害预期寿命。如何抑制其表达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外在因素:确认生活习惯的影响,“内在因素”至关重要,“外在因素”也不容忽视。根据Dieter Proger教授的研究,环境和生活习惯对长寿的作用甚至可以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提出以下四点非常重要:第一,饮食。欧洲的一项研究称,少吃可以延缓衰老。德国海德堡素食研究协会称,素食者比没有饮食禁忌的人长寿。杨泽教授在研究中还发现,巴马长寿老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低于国际长寿协会推荐的1500卡路里,只有1400卡路里。第二是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旅行和度假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与从不外出度假的人相比,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来9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低265,438+0%。"精神效应也对预期寿命有很大影响."李健教授说,当他在瑞士时,他看到许多老年人特别独立,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是街道志愿者。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无疑有利于长寿。第三是生活习惯。杨泽教授认为,人们在30岁以后应该注意保持生活规律,为以后的生活积累更多的能量。他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熬夜、过量饮酒、过量运动都会导致身体过度消耗。而且身体能消耗这么多,用的少一点。记者在翻阅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的普罗格尔教授提供的研究资料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死亡的头号原因。在欧洲,70%-80%的人死于“生活方式疾病”——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富达大学的健康教授彼得·艾克·莱斯特(Peter eyck Lester)甚至认为懒惰的人更长寿,理由是活跃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加速衰老过程。第四是生活环境。在广西巴马,长寿老人有一些共同特点:性生活开始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孤独;饮食清淡,所有食物完全天然绿色;他们都住在土坯房里,房子里没有现代化的装修材料。杨泽教授说:“有这样的生活环境,肯定是有利于长寿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身体不好的人会变得健康。杨泽教授告诉记者,社会需要发展,但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真的不能丢。他希望未来可以把一些好的传统生活方式写进长寿指南,供人们参考。健康第一,长寿第二。在采访中,普罗格教授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应该认真理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两个口号:“给生命时间,给时间生命”。意味着即使可以通过基因调控无限延长寿命,但还是要追求生活质量,活得有意义。在总结长寿问题时,李健教授告诉记者,现代人虽然活得长了,但很多人都是四五十岁以后才联想到疾病,真正健康的“年龄”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龄差不多,后期的寿命完全靠现代医疗技术维持。这样的“长寿”能有多大意义?因此,长寿必须引入健康的概念。只有思维清晰、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无严重疾病的老年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长寿者。这样的长寿可以让你身心愉悦,同时也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太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