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左右(2)
自诞生以来,人类就非常重视自身的健康。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变化多、节奏快、信息化高、竞争强的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渠道,预防心理疾病,矫正不健康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最终形态,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困惑。因此,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类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于定型的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向导和保障,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信心和追求,在逆境和挫折中不至于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混乱;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生活、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异常反应,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乐观的心态,乐观地工作、学习、生活,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克服一切心理骚动和焦虑的最基本条件。二、增强心理素质锻炼1。要善于认识自己。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培养接纳自己的态度,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明确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不因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自信但不自负,谦虚但不自卑,乐观但不盲目,克己但不过度;敢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志向水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2.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意志是一个人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汽车上的方向盘,支配着人的行为,又像刹车,遇到问题及时停下来或者减速。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会遇到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和挫折。他们能否始终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终成就事业,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建立完美的人格。只有决心、毅力、恒心这些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3.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从理论上完善自己。借助心理学书籍,我们可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自觉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不健康的观念和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气质修养和心理保健,让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的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没有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大学生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健康的心灵以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人生观为人格核心,以此为中心统一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他们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受益终生。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四个?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实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再加上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人才新星才有可能冉冉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不仅了解自己,也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不要对自己提出苛刻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你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现实的目标和理想,这样你总是对自己满意;同时,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即使自己的缺陷无法补救,也可以稳妥处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因为设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客观距离太远,总是自责,自责,自卑;因为我总想完美,但又不能总是完美,所以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导致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自己感觉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有稳定感,并能适应社会中任何形式的外部环境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当他们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时,他们的心理不会失衡,可以用适当的行为来克服。这种稳定和适应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智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来说,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第二,心理和行为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过程。第三,性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心理障碍是指精神疾病或轻微的心理障碍。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多是因为身心疲劳、紧张、心理冲突、突发问题或难以协调的矛盾等。,时间短,程度轻微,随情况变化而消失或减缓;还有的时间长,学位重,最后不得不退学甚至休学。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上。表现为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体感知觉异常、错觉、幻觉、健忘、偏执、新词、意识模糊、心理特征紊乱、与人相处困难等心理活动。行为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性,心情沉重。绝望,甚至痛苦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上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求知和成长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导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抵御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自身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正值青春中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有时会产生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知识贫乏与歧视的冲突,竞争与稳定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化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胜出,他们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父母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得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习、生活、交友、恋爱、选择工作上的小挫折,足以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承受。从环境因素来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选择人生目标的机会更多了,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因对变化的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种困惑、迷茫、焦虑和紧张情绪明显增多,社会变化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困惑、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高速度、高技术、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实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自觉地跳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邀其畅游,拼命吸收新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大学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快乐开朗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伤心难过的事,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欣喜若狂,烦恼不已。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人格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求职心理,并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我们具备以上素质,我们的心理健康就不成问题,我们的学业和事业也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