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应该叛变吗?

陈炯明(1878 -1933),广东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7帮助孙中山开启了针对袁世凯的护法战争。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他在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其部下不满孙以“踢下桥”的方式对待陈,于1922年6月围攻总统府,意图将孙中山驱逐出广东。孙中山逃到永丰舰。第二年,孙收买了陈的部下,于是陈遭到所有忠于孙中山的军队的攻击,被迫离开广州。孙派人刺杀邓铿,嫁祸于陈。1925年,其残余势力被李宗仁等广西军队消灭,逃往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任宰相,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他在香港因病去世。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政绩斐然,作风清廉。孙中山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的现实困难,被认为不切实际,遭到反对。它对广东的贡献是:

政治上,实行“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样板省”。建立了现代政治机构,如由他们领导的广州正式成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有序运转。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精兵简政,休养生息。

经济上,广东通过兴办工业、修建高速公路、扶持民营企业,在民国时期取得了最好的发展。

教育方面,私立学校欣欣向荣,为全国之冠;发展公共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为省教育部长。

在社会生活中,革除陋习,主要是禁烟、禁赌,使之绝迹,民风良好。

陈炯明与孙中山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炯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陈炯明是一个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他的证据之一就是6月1922日炮击总统府,迫使孙中山变相逃离上海。然而,在今天,如果不尊重历史事实,不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考察,或者简单地用“乱官贼”、“犯罪”、“杀主”、“违德变态”等封建罪名作为定论,实在无助于重新纠正这笔历史旧账...

根本分歧

陈炯明从清末第一届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后,当选为广东咨议会议员,是维新运动培养出来的宪政人才。早年入团,策划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后主政广东,致力于把广东建成全国模范省,禁烟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倡导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扶持* * *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刊,推行地方自治,选举县长和县议员。

陈炯明与其他军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民主思想,反对军人统治和政党制度,主张文官统治。这一点,国民党甚至孙中山都未必同意..孙中山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来领导国民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三个时期:军政时期、政治纪律时期和宪政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无知可怜”的孩子,革命党是保姆。他说:我们建立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这4000万人就是我们的皇帝,由此就有了“帝民”的说法。这四亿皇帝太天真了,领导不了自己的政府。我们革命党用武力消灭了残暴,把皇帝从泥潭里救了出来,保卫了他,教育了他,那么中华民国的基础就巩固了,皇帝和人民永无休止的无国界。(居正:《中国革命党的回忆》)

陈炯明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曾批评政治指示的说法特别不恰当。这是君主时代的基调,不是党用来攻击的,这样才能亲民。什么是政治?还有待训练!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最终原则。人们不能管理自己,或者不给他们这样做的机会。他们只依靠官僚为他们治理,并向他们学习。这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在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千年,却没有大的进步。国民党有什么法宝可以借鉴别人?人民被剥夺了自治的机会,大大小小的官僚不得不利用政治指令的谬误来阻碍人民治理的进程。(陈炯明文集,第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陈炯明的心,是省自治。

五四运动后,有学者认为既然南北政府无力统一全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再实行联合省自治。这样,就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最终实现国家统一。联邦党人说得最多的是北美13州在独立战争后脱离英国,然后通过11年的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统一的人民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选择。因此,联合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席卷南方各省,也迅速蔓延到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各省。

陈炯明对联合省的自治特别着迷。1921年2月,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近代以来,国家与人民的关系越密切,政治事务就越复杂,一切政治事务都与人民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人民不能自助。如果一切都接受中央的话,离中央越近,离人民就越远。不仅人民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人民的治理得不到培养,中央有诚意为人民谋幸福,也实现不了。(陈炯明文集,第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但孙中山建立正式政府,选举总统的想法已经定了。1921年1月12,临时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国民党再发动一次国民革命,推翻北洋政府,就像推翻清政府和袁世凯一样。他宣称:“北京政府真的不是中华民国政府。我等着创建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

总统选举

陈炯明等人并不赞同孙中山的想法:根据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共同选举产生,至少要有三分之二出席的议员,即580人,才能召开总统选举会议。现在广州旧议会只有200多名议员,还不到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实行无记名投票。这不是自毁法律吗?北灭法和北灭法有什么本质区别?一旦广东成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再次陷入战争。任何地方自治,建设模范省,都成了海市蜃楼。

而孙中山却认为陈炯明对环境的保护,对人民的利益,都是自私自利的,他的人品才是他所看中的目标,所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失败了,输了,置之不理。这也叫“知难而行易”。陈派人民最终没能打败孙中山。1921年4月7日,200多名国会议员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投票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只规定了总统的产生和权限,没有规定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结构。所有政务、军事和内阁任免都由总统“任意”决定。

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一票无效。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

正如陈炯明所料,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和西征北伐只是一件事的三个环节,而且联系紧密。

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总司令,叶菊为前敌总司令,开始了第二次两广战争。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于8月初进入南宁。

随后,孙中山派邹鲁到广西,力劝陈炯明去军援湖北,广东政府支持军费400万元。但陈炯明说,两广战争的代价很大,能用的钱几乎都投进去了。他尽了最大努力,但只能筹到200万,直到北伐军出发,他都还不起。双方使者来来回回徒劳无功,无济于事。孙中山去南宁,应该对陈炯明坦诚。结果陈炯明还是主张先定省宪,建立人治基础;重新讨论国家宪法,一步一步推进统一。他说他不反对北伐,但是现在兵荒马乱,口袋空空的,根本不可能北伐。

10年10月29日,孙中山在梧州安营扎寨,派汪精卫回广州筹款。同时亲自督师,回江北挺进桂林。他气愤地说:“我已经发誓不跟(陈炯明字)* * *较劲了。我不杀竞技生存,竞技生存会杀我。”(华子日报)1922年6月24日)然后给了黄大卫一把手枪去刺杀陈炯明。(章太炎:《丁伟将军陈钧墓志铭》,广州文史资料第9版,这一点也得到黄大卫本人的证实)。

邓铿之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下定决心经湖南进军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袭,湖南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都已经厌倦了长期作战,于是宣布要保护环境,让百姓安息,并公开拒绝北伐军的假道。进军湖南的计划泡汤了。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这时,广州发生了一起命案。

3月21日,陈炯明的心腹、在后方负责筹划北伐军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出差返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天后去世。国民党正史一直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但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这种说法是可以质疑的。据罗祥林记述:“众所周知凶手是自己来的,他当时处境危急。他知道他无法避免。他紧急命令司机把车开回省厅,把后来发生的事告诉陈宫(炯明)和他的家人朋友。”(罗祥麟:《革命烈士钟渊传》)陈炯明《叛国史》中也说:“邓被刺后,被抬进总司令部,向大众叹息说:‘我知道参谋长的职位是危险的,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个人要杀自己人?’当有人问凶手是谁时,邓又叹了口气,说:‘我认识他,但没想到他会杀我。"

如果邓铿知道凶手和陈炯明有关系,他怎么会在受伤后立即返回省厅(陈炯明工作的地方)并命令人通知陈炯明?后来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邓中元夫人(坑)和邓志杰的哥哥闻讯赶到车站送行。陈和他谈了很久,谈到邓中原背后的现状,哭了。”(《申报》1922年4月30日)可见,邓的亲属并不认为陈炯明是幕后黑手,陈与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亲情。

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美、英驻广州领事馆也认为邓铿遇刺是孙派国民党所为。4月4日,1922,美国副领事报告:“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国外情报部门得到两份报告。一个说是广西部,一个说是国民党,为的是警告陈炯明,打死他。”4月22日,英国总领事也报告:“国民党谋杀陈炯明参谋长邓铿,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邓铿的死对孙和陈之间本已脆弱的关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有一种说法是,陈炯明不愿意全力支持孙中山北伐,而孙中山为了解决兵马军饷之忧,便想赶紧除掉,借此杀了陈的头号大将杀鸡儆猴。(汪荣祖:探寻邓铿之死的真相,李敖钱球评论系列,1990二月)

4月9日,孙中山决定改变计划,让广西的部队全部返回广东,潜为师。只有在梧州,陈炯明才知道。孙中山请廖转告陈炯明:第一,陈炯明将参加北伐战争;其次,将筹集500万元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因此被赶下台。

调兵北伐

4月23日下午,孙中山在越秀山总统府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决定停办。在大本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暂停北伐,先清内忧,解决“陈嘉俊”;第二,立即转向北伐,避免与陈炯明直接冲突,双方仍留有转圜余地。

孙中山同意第二种意见,“两广之争尚未显露,经桂越军多年斗争,仍欲保存”。于是,他决定亲自督战北伐,“两广还是要为对抗付出代价的,给他们特殊的好处,应该很刺激”。

孙中山急于探索北方,与北方形势的发展有一定关系。4月下旬,第一次直接战争爆发。孙中山一直与冯、皖军阀秘密接触,结成三角同盟。孙中山深感这是一个联合丰丸、皖系军阀、打击直系的绝好机会。他必须立即派兵协调,他没有时间解决陈炯明的问题。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短短的一周内,就被打败了,直捣南北的计划落空了。但南方的北伐,如箭在弦,不得不为。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向三军宣誓,叫人指向北方。“出师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和谐,扫除多年来的政治黑暗和邪恶,统一国家,发展民治。”但孙中山在寻求与冯、皖结盟时,已经将北伐战争降格为一场普通的军阀战争。

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压力下宣布辞职。由于孙中山曾多次发表政治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也会同时下台。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实现和平统一终于会有一线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等各界知名人士200余人联名致电孙中山、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行与徐世昌同时退位的宣言。这说明这个要求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

轰炸总统府

驻守广西的粤军,听到陈炯明倒台的消息后,顿时暴怒。5月8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部下叶菊为两广边界督军,以示对粤军的信任。然而,叶菊却不领情。5月20日,他率领60多个营的粤军,突然进入省城。

粤军虽然打着欢迎陈复职的旗号,但内部已经开始分化。一派要求陈炯明立即返省,恢复一切职务,顾全大局;另一派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态度软弱,希望叶菊率领粤军,与孙中山一刀两断,如果陈炯明不同意,请他出国或留在惠州休养。5月31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揭露了粤军内部的分歧:“现在陈三部曲也分两派。若陈主张立即返省,大局已定;我主张陈灿不要犯错,妥善解决后才能回省。”

陈炯明隐居在徽州。各界呼吁陈炯明返省的书信电报铺天盖地,见诸报端;前去劝说司机的信差们川流不息。就连陈独秀也来到惠州,劝陈炯明加入* * *产党,领导华南革命。

1年6月,孙中山率领两个营的警备队从韶关返回被粤军重重包围的广州。6月2日,孙中山在总统府设宴款待粤军将领。出乎意料的是,没有邀请高级军官,只有几个低级军官来了。他对年轻军官说:“告诉你们的军官,不要以为守住白云山就可以胡作非为。我马上登上永丰舰,放火烧了东江枪毙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都要剿灭!现在东江涨水了,永丰炮舰可以直入陈炯明的老巢了!”

孙中山一连发了三个电报,要求陈炯明立即去广州商谈一切,并派人到惠州开车。但陈炯明此时拒绝去广州。他说,等省城的部队撤走,他才打算去广州。显然,他不想被误解。陈炯明曾说,一旦粤军起兵反孙,“天下万恶将尽”,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然而,局势继续恶化。6月3日,叶菊在广州宣布戒严,到处都是要道和岗哨。6月12日,孙中山邀请广州新闻界参加茶话会。他决心通过报纸向陈炯明摊牌。他宣布:我命令粤军撤出省城30里。如果他不服从命令,我会用武力制服他。人们说孙文是汽车大炮(说大话),但这一次大炮更加强大。要在三个小时内把他的60多个营的陈嘉俊变成泥粉并不困难,不是用实心子弹,而是用开花子弹,或者用八英寸口径大炮的毒气弹。然而,如果杀死60多个营的士兵,扰乱整个城市的居民,那就太暴力了,但他们不会停止,直到我这样做。我只希望新闻界所有的先生们能主持正义,尽最大努力在十天内纠正陈嘉俊。如果陈嘉俊改变态度,那将是上天的赐福。如果无效,他就要执行我海军大统领的职权,对其进行制裁。(深报1922六月19)

5438+05年6月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正贤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将孙中山赶下台。”在这紧要关头,陈炯明派秘书陈在惠州用亲笔信劝阻叶菊...信中大意说,如果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取得胜利并巩固,如果失败,我就以陆军大臣的身份暂时把部队调回东江训练,做好充分准备,那时我还能收拾残局。陈把信送到了郑仙寺。叶菊看完后,把信扔到陈面前的地上,说陈炯明对军事一窍不通。他还说,东江哪里有吃的?告诉陈,向陈炯明汇报...陈炯明大怒,摔了小盅。”(彭芝芳:《孙叛乱前后陈炯明带兵》)

叛乱终于发生了。16年6月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军舰,海军向叛军宣战。饶是如此,这次谋反还是和杀人有一点区别的,因为叶菊等人并不想杀孙中山,他们只是想把孙赶出广东,所以他们在开炮之前就让人给孙打电话,让他逃跑。他们的要求正是蔡元培等人早前提出的,要求孙中山兑现承诺,与徐世昌一起下台。(晨报6月4日1922,并见袁伟士相关分析:文化无常与历史沾染,载于2002年6月29日《21世纪》网络版第三期)。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政治分歧,几经波折,最后不得不诉诸武力,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