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济尚对祖国的奉献
1952年,国家部门调整,她成为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担任地质矿产专业部主任,领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人才,在地质勘查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中国石油贫乏的面貌,学校急需开设石油勘探相关的课程。迟济尚教授转专业方向,担任石油教研室主任。他在国内首开沉积岩岩石学新课时,还指导助教何景瑜开设含盐量分析等实用实验课程,以满足西北地区石油勘探的需要。1954 65438+2月任可燃矿产地质勘查部副主任,协助系主任王宏镇教授领导和培养了一大批石油、煤田地质勘查人才。65438年6月至0957年9月,担任地质调查与探矿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杨遵义教授主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在师资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多年来,她讲授了沉积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岩浆岩石学、构造岩石学、费多罗夫方法等课程。,并编写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等多种教材。1958年,她参考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国内大量的实际资料,编著了国内第一部统一的岩浆岩石学教材,随后在1962年编著了《费多罗夫方法简明教程》。
1956和1957年,她参加了中苏联合组建的祁连山综合地质勘探队,两次穿越祁连山,调查地质构造和矿产。她指示助手刘宝军完成了青海茶卡地区的地形和构造岩相图。这张图后来被高校采用,编入《岩浆岩岩石学》课程。祁连山区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早上9点下班,晚上10才能回帐篷。1957年9月,助理刘宝军因为脚冻得走不了路。她是唯一一个跑完路线,坚持完成任务的人。1958期间,北京地质学院200多名师生参加了山东中西部1 ∶ 20万区域找矿工作的地质调查和普查,池吉担任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该队在4年内提交了14幅地质图(面积8.96亿平方公里)和地图报告,全部由国家正式出版,为山东木易断裂以西的找矿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该团队在中国东部首次认识到木易断裂带的存在,对指导找矿和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她带领一个专门的科研小组对北京西山八达岭地区的燕山花岗岩进行了研究。1962年,她发表了《燕山西段南口花岗岩(主要涉及岩浆分异、同化作用及成矿特异性)》一文,这是国内首次对一个大型岩浆杂岩进行不同阶段的研究和划分。论述了南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特异性,并首次探讨了该区花岗岩分异同化混染的成因。本文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上为当时国内岩相学树立了典范,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急需钻石资源。1965年,地质部组织地质科学院、北京地质研究所、山东809队组成山东613科研团队,池吉任技术负责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全国首批山东金伯利岩研究成果,并在65438至0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集体奖。
20世纪60年代末,她在河北省宽城地区首次发现了华北碱性超镁铁质岩中的岩浆磷灰石矿床。这一发现为在北方寻找类似矿床,扭转我国南水北调磷工程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前景。
面对文革中的逆境,她仍参加了教改队在河北、江西、湖北三省地质队组织的培训班,帮助建立实验室,还赴湖北、辽宁、河南等省对金伯利岩及类似岩石进行实地考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为寻找金刚石资源做出贡献。
65438年至0975年,武汉地质学院成立,迟济尚先后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她主持与湖北省地矿局合办的“七·二一大学”,抵制“以阶段斗争为主”的极左做法,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认真授课,为地质队培养了100多名地质、地球化学专业的专科生。在学校搬迁的过程中,她全力以赴地负责这项工作。她在人员不稳定、设备和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引导全院教学工作一步步走上正轨,重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来了。她主持申请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并建立了一个拥有现代化设备和高水平研究能力的测试中心。她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主持选拔了一批教师出国深造。同时,她还一直坚持教授岩相学,编著出版了《构造岩石学》、《费多罗夫定律》等教材和专著。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1981—1984年,她带领30余名师生,瞄准国际前沿学科,承担了地矿部重点课题“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作用、深部捕虏体及成矿与矿源关系”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主持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和上地幔研究(含金伯利岩)的科学研究,出版了专著。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和上地幔岩石的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的相关问题,系统总结了中国金伯利岩的特征和找矿方向。在岩石学研究方法上堪称典范,具有突出的开拓性,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并获得1989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她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华北部分地区磷灰石矿床(含远景区)富磷碱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体、碳酸盐岩及构造岩浆控矿的岩石学研究”和“华北地台金刚石原生矿床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
她指导完成了国家教委科技基金项目“山东日照-莒南地区榴辉岩和超基性岩的岩石学及寻找金伯利岩和金刚石原生矿床的可能性”。她多次在地矿部举办的“金伯利岩与金刚石找矿”学术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时金伯利岩的国际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我国金伯利岩研究和金刚石找矿作出了新的贡献。几十年来,池吉一直从事岩石学的各个领域和地质学的许多学科,她的野外工作覆盖了包括西藏在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
她为发展中外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做了大量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1979-1982)执行局的中国代表,并赴华盛顿和巴黎出席国际会议。她接待了许多外国学者访问中国,并与美国、前苏联和澳大利亚的著名岩石学家合作,如P.J.Wyllie教授和I.S.E?卡迈克尔教授、尼森穆拉教授、D.H .格林教授、ви Lebedinski教授都有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