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最好的校园报?

高校校报作为一种特殊的报纸类型,在传播校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很多高校校报已经办报几十年,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可以说,它也是中国当代报纸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校报是介于专业报纸和内部报纸之间的一种特殊报纸。一方面有国内统一的序列号和正式的“身份”;另一方面,它又不等同于专业报纸,在广告、发行、管理等方面都有限制,具有内部报纸的一些特点。目前大学校报多为大学党委机关报,往往由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一般为对开本或四开本的周报或旬报。它的发行圈子也比较固定,读者基本由高校工作人员、大学生和部分学生家长组成。

近年来,随着“超媒介”时代的到来,在海量信息供给的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迎接挑战,进一步发挥其在大学校园中的独特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校报的发展进行理论分析。

第一,准确定位,明确目标

准确的媒体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办好报纸的前提。如果新闻媒体没有准确的定位感和清晰的方向感,那么这个媒体就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高校快速发展的现实和高校校报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校报在当前仍有很大的发展可能,应该建设成为真正强大的校园主流媒体,成为“校园信息的汇集地”和“思想文化的论坛”。

这一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五点:第一,高校校报需要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在校内外各类媒体的夹击下,高校校报寻求变革、扩大影响力是必然选择。第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校报是最合适的媒体。第三,大学校园是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富矿区”。现在很多大学校报对它的使用是有限的,这可以转化为大学校报的竞争优势。第四,很多高校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强大媒体,尽管各种;校园媒体的种类数不胜数,但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校报最有质量和条件成为强势媒体。第五,大学校园拥有纸媒生存发展的最佳环境。由于大学校园内基础人群的知识水平较高,纸媒的认可度也较高。

具体来说,在上述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高校校报要体现五大功能:(1),宣传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的立场。高校校报首先要发挥眼睛、耳朵、喉舌的作用,成为宣传学校党委和行政中心工作、校务公开、引导校园舆论的主阵地,发挥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作用,让校园的重要新闻信息尽快与师生“见面”。(2)维系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纽带。很多高校都存在横向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校报可以成为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之间的重要纽带。(3)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大学校报可以在课外为师生提供一个多层次交流的广阔空间,通过“文学之友”的形式实现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甚至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园地。校报不仅是高校浓厚文化氛围的受益者,也是高校文化氛围的创造者。充分发挥校报的文化传播功能是高校校报的优势和特色。(5)塑造高校形象的窗口。高校校报不仅要面向校园,更要面向社会。利用校报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校报将成为塑造高校良好社会形象的主导力量。

第二,突出“四性”特征,打造强势媒体。

大学校报的定位决定了其办报理念不同于一般专业媒体,应具有鲜明的大学特色。根据大学校园的实际,高校校报要想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大学校园内强有力的主流媒体,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基于资讯平台的新闻。报纸首先是“信息报纸”。信息量是报纸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校报要在校园信息供给的基础上,报道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广受关注的话题,保证报纸的多维视野和充足信息,甚至可以结合高校特点,开设信息专刊或专题版面,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纸”的基础上,报纸就是“新闻纸”。校报要充分体现报纸的新闻性,全面反映大学校园的重大新闻,让读者充分了解身边的新闻事件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最新动态。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新闻的时效性会有一些困难,这就要求高校校报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追求新闻报道的附加值。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的意义和价值。《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方式很有启发性。同时,校报也可以通过网络版弥补时效性的不足。突出新闻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新闻报道要遵循新闻规律,突出事件的新闻属性,新闻版面不能作为介绍校领导活动和各种会议的版面。没有新闻,就不可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基于文化品位的思想品质。从报纸的社会功能来看,报纸也是“意见报”。

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决定了校报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思想性,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大学校报可以通过创办学术、理论版和办文艺副刊,突出和深化校报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报的文化品位。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要强化精英文化意识,而不是简单地走大众文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高校校报应进一步体现“思想者”的特征,为师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让读者在开放平等的对话中更新观念、提高思维。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高校的读者可以说是最挑剔的读者,也是最有思想的读者。校报的思想性特点也满足了读者的高层次需求。

3.基于传播策略的艺术性。当代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实现了从传播者的中心地位向受众的中心地位的转变。对于大学校报来说,这种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高校读者构成的特殊性和对信息的高层次需求,必然导致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即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追求传播过程的艺术性,尽可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具体来说,要在新闻报道中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就是要善于运用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巧,形成和谐美观的报纸版面;要讲求宣传艺术,杜绝“新闻腔”、“宣传腔”,形成生动活泼、贴近读者的良好文风;就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文本阅读的快感和享受,从而赢得读者的尊重和喜爱。

4.基于编辑和阅读互操作性的服务。当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传播的互动性。在互动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对于高校校报来说,体现在建立广泛而密切的采编关系,使校报成为学校与师生、师生之间的桥梁。校报可以通过设立新闻热线、电子邮箱、关注读者来信、定期进行读者意见调查、举办采编研讨班等方式,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办报水平。也就是说,校报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让自己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布道者”,而是一个与读者交心的导师。在做好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校报这个平台,尝试延伸信息服务,比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公益活动等,为读者提供一个广泛参与、自我展示的舞台。校报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才能拥有永恒的读者。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发展能力

高校校报要成为强势的大学校园主流媒体,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理念是保持和发展校报优势,不断提升校园影响力,以创新为先导,以校园文化资源为支撑,以管理效率为突破,办出一流的校园报纸。

从操作层面看,高校校报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精品意识,编校报。提升高校校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首要任务是深化报纸内容改革,创办精品报纸。要编校报,首先要编新闻版块。新闻版面是报纸的生命线,要突出新闻,保证信息量,努力加强新闻评论。在提供丰富及时的校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在报道形式上,要把信息性报道和特色性报道(如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其次,要编好副刊。在做好文艺副刊的同时,可以尝试增加专题或专业专刊,既能提升报纸的文化氛围和品位,又能加强采编与阅读的联系。三是善于策划,打造名牌栏目。名牌栏目是提升报纸形象的有效手段。高校校报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或个人栏目,发挥栏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善于运用新闻图片。在报纸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校报也要善于发挥新闻图片的效用。最后,版面设计要体现高校特色,充满现代青春气息。通过版面元素的综合运用,牢牢吸引读者眼球。

2.发挥人才优势,建立“三张网”。目前,许多大学校报存在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等困难,限制了办报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三张网”。“三网”是指学生记者网、作者网和发行网。高校校报应组织热心参与新闻实践的大学生,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形成学生记者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校报的新闻触角伸向师生,可以大大增强校报的新闻采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可以更真实地倾听师生的声音。同时,建立稳定的作者网络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条件。校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由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稳定的作者队伍。有了充足的优质稿件来源,校报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也就保证了报纸的高起点和高水准。此外,很多大学校报都存在发行渠道不畅的问题。高校校报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组织贫困学生成立发行小组,保证报纸能及时送到学生宿舍、老师邮箱和各办公室。建立畅通的发行网络也是提高校报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3.增强经济意识,学会经营。很多高校校报资金短缺,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条件,不可能走市场化道路。在传媒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校报应进一步增强经济意识,尝试自己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拓展办报空间。其中,建立社会资金补充机制是有效途径。在大学校园孕育和存在的巨大市场机会越来越被商家认可的背景下,高校校报可以依托自身的传播平台和优势,通过举办主题征文、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推介、企业家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联手企业扩大影响力。这不仅可以增强校报的自我发展能力,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校报还可以尝试与专业媒体建立信息合作机制,与企业内部报纸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运营机制,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取收入。应该说,目前高校校报的市场机会很多,关键在于把握机会的能力。

4.培养社会意识,参与社会。大学校报是最典型的校园媒体,大学校园应该是根本立足点。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的多维视野也要求校报要有强烈的关注社会、反映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总之,校报应该成为师生看世界的窗口,成为师生了解社会动态的渠道。校报要通过社会意识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校报可以通过具体报道引导师生讨论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认识;可以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记者团进行社会采访和调查,拓宽报道视野。这样,既能提高读者的社会关注度,又能极大地丰富校报的内容。校报积极参与社会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可以成为塑造高校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桥梁和具体实施者。

首先,我们从高校校报的定位、特点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高校校报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目前,高校校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定位准确,特色突出,运作得当,高校校报就能发挥其巨大潜力,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强势新闻媒体。这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张主编,《通信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新闻学导论》,,郑,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郑,《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

5.蔡文,现代新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