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明星,为什么能在万众瞩目下如此耀眼?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偶像崇拜者和追星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不盲从,却能纠正偶像的优缺点。偶像化就是努力追求明星的闪光点,学习明星的好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让这样的人健康成长。
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从儿童成长为成人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发展的阶段,是身体成长、获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他们的理想和志向处于迷茫和混乱中,需要实现和完善自己。他们想摆脱孩子的心理,像成年人一样成熟。明星的出现让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成了他们的愿望。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部分明星都有一技之长,要么是体育,要么是艺术,除此之外,他们的长相或帅气或优雅,都体现了美好的风格。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他们的思想、行为、外表模仿他们学习。
偶像化也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转变的重要时期,性发育日趋成熟,但性意识还比较朦胧,人们对异性的印象比较好,心里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眼里,明星是幸福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成功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幻想自己已经成为明星、顶级人物,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另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同学之间互相竞争的压力大,课后家长的各种安排,让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耀眼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进入他们的生活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发泄,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偶像崇拜热也是社会诱导的结果。一些“明星”的商家、经纪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用各种手段包装“明星”。这些“明星”是从上面推下来的,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出现各种偏差。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追求人生的体验,是人生的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偶像,当下的偶像化也是如此。所以,偶像化现象和偶像崇拜不应该完全对立,问题不应该放任自流,而应该积极引导和合理化。
很多反对者认为偶像化是一种盲目幼稚的表现,会浪费时间、生命,增加家庭负担,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没有意义。他们甚至走向了一个消极的极端,导致违法犯罪,而所有这些理由都只是明星帅或者漂亮之类的可笑理由,所以他们反对偶像化。
而支持者则认为偶像化是有益的,可以有效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树立学习的榜样,也可以从明星并不平坦的成长道路中学到付出的重要性。他们还有值得学习和发展的品质,所以选择支持偶像化。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学习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其中,我们真的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光明的榜样,让自己更有动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明星作为榜样,将决定它是否有益。让我们崇拜的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还有内在的气质和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的中学生不偏离,不气馁,更快更好地前进。
偶像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有明星就有追星族。事实上,偶像化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每个人对偶像崇拜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无聊的行为;有人认为偶像化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励自己。两种观点都显得过于绝对。偶像化合适的话会起到积极作用,不合适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明星有很多种,偶像化也要看对象。明星,电影明星,文化名人,商业大亨,包括最新流行的体育明星等。都属于明星。如果我们追的是孔子,我想没有人会说偶像化不好,但是如果我们追的是有丑闻有丑闻的娱乐明星,那我想除了像你这样的偶像化的人,没有人会说你是对的。
生活中有许多有益或有害的偶像崇拜的例子:来自甘肃兰州的28岁女子林娟迷恋刘德华,导致她倾家荡产。为了让林娟能在4月18在香港见到自己的偶像,林的爸爸最近一直在想办法给女儿出路费。父亲林前天去兰州和他商量肾脏的问题。有人指出,私自拥有人体器官是违法的,老人只好作罢。由于林家仍无力补足旅费,林娟可能被迫取消去香港的计划。从16岁开始,我就一直在盲目的追刘德华。荒废学业,从12开始沉默的林娟告诉记者:“我的情况和普通追星族不太一样,因为我对刘德华的爱不仅仅是痴迷和执着,而是以青春为代价的。”林娟的行为是典型的盲目崇拜行为。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那些青少年追星族通常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拥有良好的人缘,因为他们对名人的兴趣能够对他们的青少年成长和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偶像崇拜也有两面性。追对了对我们很有利,追错了无异于浪费时间、金钱、感情、生命。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值得我们崇拜的偶像,不能盲目崇拜。人无完人,所以不要认为一个明星只有优点,就值得奉为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拜的人。我们不必通过偶像化来学习他人。总之,我们应该批判地接受一切,不要把偶像化的现象看得太绝对。
在当代中学生中,“追星族”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电影明星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偶像化也成为了少男少女的一种时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偶像化队伍。前年有平民偶像崛起。超级女声和我的节目是最受欢迎的选秀节目,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节目。一些少男少女从投票支持到盲目崇拜、狂热到得病晕倒的地步。每一天,我都充满了星星。放学后的课间休息,我一直和同学聊那些明星。我幻想我能和我喜欢的明星成为朋友。经常失眠,心理失衡,上课不认真听讲。这将极大地影响我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有时甚至会导致偶像化青少年自杀的严重后果。现在有一些“追星族”模仿他们的偶像,模仿他们说话的方式和走路的方式。也有一些学生把父母的零花钱花在和明星一样的衣服鞋子上,过分关注明星。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只是简单的训斥和打骂,没有给孩子更好的心理说服教育。
事实上,偶像化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之所以把他们设定为我们的偶像,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从明星身上学习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不是只看他们在舞台上有多出彩。明星背后的辛酸,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接受的。如果我们把他们身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放在学习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明星自杀的悲剧了。一些青少年缺乏判断力导致狂热的偶像崇拜,但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是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努力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健康地偶像崇拜。
对于偶像化来说,两代人之间肯定有思想上的差异。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情况往往很复杂。他们一方面渴望同伴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确认,偶像化可以满足孩子这两方面的心理要求。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的一种过渡需求和象征行为。某种程度上,偶像化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家长应该理解,没有必要把偶像化作为“十恶不赦”的坏事来严格禁止。
郭达曾经表演过一个关于追星族的小品,一个追星族女孩在开车经过溅在衣服上的泥巴时,视明星为珍宝。戴老师提醒,虽然偶像化有其合理性,但有些孩子自制力差,偶像化追得他失去理智,变得偏执疯狂。虽然偶像化赶上疯狂的例子不多,但家长不能忽视沉迷偶像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些孩子为了见自己喜欢的明星,不惜逃课,离家出走,骗父母的钱。这样,偶像化可能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违纪作弊,久而久之发展成问题学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偶像崇拜方面。苏州大学管理学院顾问张晓波认为,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在和孩子一起了解偶像的过程中,挖掘偶像的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作为父母,他们可以引导孩子在偶像化中健康成长。作为追星族,首先要自律。喜欢一个演员是对的,但这要有限度,不能太极端。喜欢明星只是漫长人生中的点缀,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应该从明星身上学习一些优秀的品质。我们要更加健康理性的面对生活,让自己知道人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对学生来说,学习很重要。
某种程度上,偶像化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家长应该理解。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
女儿上初中,对周笔畅特别痴迷,在学校还组织了一个“笔迷”小组。回到家里,我女儿鼓励我们为周笔畅投票。看到孩子这么疯狂,我有点不解: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但我没有攻击我的女儿。一天晚上,我女儿看了超女比赛。在电视上,周笔畅正在深情歌唱,她的女儿无法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我悄悄在她身边坐下,说:“我也看看。我女儿这么喜欢的手,一定有过人之处。”我女儿立刻兴奋起来。“笔笔唱的很好,有一次她唱的时候评委都感动的流泪了……”听着女儿滔滔不绝的讲述,我知道了周笔畅在她心中的地位。所以我仔细听了周笔畅,果然,她唱得很好,她的感情是真诚的。我也暗恋过这个女生。
周笔畅已经成为我和女儿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知道,周笔畅不仅歌唱得好,而且精通钢琴、架子鼓和小提琴,他的书法也非常漂亮。更让人佩服的是,她高考成绩10分,广东省第二。大三就过了六级,是个才女。渐渐地,我女儿从最初对周笔畅的迷恋变成了对她的才华的钦佩。女儿学习比以前更努力了,经常练字,说既然这么喜欢钢笔,就不要写得太差。我和女儿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话题从周笔畅延伸到她成长的许多方面。我们谈到了理想和未来,这是我们以前从未谈过的。我对女儿了解了很多,女儿也理解了我很多。
这位母亲太棒了。她尊重并理解她的孩子。她在和孩子认识偶像的过程中,挖掘偶像作为榜样的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作为父母,可以像这位母亲一样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偶像化中健康成长。
当然也有反例:杨老人为了实现女儿的偶像化梦想,放弃了一切,在跳海自杀前,写下了长达12页的遗书。内容指责刘德华没良心,12年来不能少分配时间和女儿单独和偶像见面,拿签名。最后他甚至直接表明是靠死做成的。“是你刘德华逼我死,逼这个家出事,才造成悲剧。”
去年有很多媒体报道,父亲愿意完成女儿与刘德华见面的梦想。现在,有了结果。然而这个结果太让人意外和遗憾了:粉丝见了刘德华,父亲却因为刘德华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私下见女儿而扬言跳海自杀。还有比这更糟的吗?
如果说早期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还有一丝浪漫的话,那么这个结局足以称之为悲剧。事情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痴情的粉丝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幸福地度过了余生。偶像化赶走了人命,死的是偶像化的父亲。这种极端的行为让人心情沉重。
似乎没有理由把任何责任推到刘德华身上。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一个被商业和媒体包装的巨星,或者他只是一个娱乐产品,被追逐的程度决定了他的价值。明星们总想迎来更多的掌声和鲜花,但恐怕明星们也会害怕这个已经28岁却已经偶像化了12年的痴情女人。很多负责任的明星都会在演唱会、会议以及可能导致混乱的情况下提醒自己的粉丝注意安全。刘德华一直是这方面的典范,对这位女粉丝也是尽职尽责。那么,女粉丝父亲的死因是谁呢?
父亲自杀的原因是刘德华没有安排足够的私人时间和女儿见面。不能说这个要求不合理。毕竟女儿喜欢刘德华那么久。毕竟实现她的愿望需要十二年。和偶像相处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不仅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父亲的安慰。这是一种只有她父亲才能拥有的爱。这个要求也很难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多少私人时间够用,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如何让那些狂热过度的情感安全消耗一些,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当事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态。
最后失去平衡的是我父亲,他用这样一个跳脚的极端姿态,毁了本该幸福收场的故事结局。他没有这样指责刘德华,而是指责女儿十二年来无休止的噩梦,带给全家的折磨,转产,没有工作。生活的中心全部维持在一个大众偶像和无数女性的梦中情人身上。这种毫无意义的坚持,最终酿成了这场人间悲剧。为他的不幸难过,为之愤怒,希望这种悲剧只是个案,永远不要再发生。
大多数人都有名人和明星崇拜的心理,这很正常。名人和明星在某个领域的成功可以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偶像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但无节制的偶像崇拜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沉迷于幻想。在娱乐信息和娱乐人物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对象的今天,社会和相关行业应该对娱乐现象和人们的娱乐心理进行思考,不要让偶像化成为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