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预防措施

雪崩可以通过人工控制来防止。在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后,人们对雪崩已经有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向一些危险区域发射炮弹,实施爆炸,提前触发雪量较少的雪崩,指派专人对雪崩进行监测和预报。例如,阿尔卑斯山周围的国家、挪威、冰岛、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探索其形成的自然规律和预防措施。

在阿尔卑斯山,来自CNRS国家调查中心、农村工程中心、Aguas y Bosques和CemaAgref的几个专家小组正在试图解决雪崩的机理。为了模拟雪崩的过程,CNRS的物理学家将数千颗珠子放入微型人造雪崩机器中。雪崩机器可以倾斜。这样,珠子滑下来的时候,互相推撞,这个过程会被快速相机拍下来。专家将根据捕捉到的图像研究“雪崩”是如何行进的。

在这个实验中,每个粒子的运动其实很容易计算。问题是有成千上万个粒子,它们的相互作用无法计算。尽管如此,研究人员的实验仍然为理解雪崩动力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证实雪崩像粒子团一样移动,不规则地释放能量。虽然雪崩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但它的运动与气体的运动并不完全相同。

据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dad de Carolina del Norte)地质学家汤姆·德雷克介绍,形成雪崩的粒子分为五层:最外层的粒子在气流的碰撞中卷起;第二层的粒子在持续的冲击中无序向前运动;在下一层,粒子已经开始有组织地运动;第四层由间距小的颗粒组成;底层粒子联系紧密,移动最慢。但德雷克认为:“这只能部分解释雪崩。山上还有很多因素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估计路线上可能的雪况(稳定性)。向去过那里的人询问信息。如果下雪,要小心!新雪增加了原雪层的重量,连通性差。此外,如果气温突然升高,或者太阳可能高照,也会导致积雪融化,连通性差。你应该选择一条没有雪崩危险的路线。如果非要去的话,要选择寒冷、多云、冰点以下的天气,暂时不会有降雪。夏天爬山,要黎明出发,天亮前离开陡峭的雪坡。

注意雪。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迹,当脚下的雪崩塌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这种像鼓一样的声音说明坚硬的雪层下面有一个洞。用铲子往下挖,寻找有雪崩倾向的“雪板”——松散积雪上面的硬雪层。

考虑线路的雪坡。30度的碗状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岩柱还要危险。你只能猜测这里的雪。

如果你别无选择,只能穿越可疑的雪坡,遵循:尽可能保护通道。如果雪坡太宽无法保护,应先测试雪况。首先用有遮挡的坚固的锚(如树或石头)进行保护,测试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到陡峭的部分。然后在安全的地方解锁保护,一个一个快速通过。从高处行走,以降低被从上方落下的雪掩埋的风险。互相关注,一旦有事,可以了解到一些受害者所在位置的信息。还要注意,最好不要去非常陡峭的斜坡。坡度38度时,雪崩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