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烈的《我的爷爷的记忆》
张鸿烈在青年时期,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信奉三民主义。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为了巩固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权,到处收买革命党人,任命他为县令。张拒绝,于是赴美留学,八年后回国,任河南省留美预备学校校长。1992年,冯玉祥任河南省督军时,在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下,其祖父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造为中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前身),是河南省第一所高等学府,祖父任校长。他非常重视大学师资的配置,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优秀的人到中州大学任教。后来,他还担任了河南的教育局长。1930年中原大战冯岩战败后,随韩复举赴山东,任山东省建设厅长。韩害怕蒋介石。每当南京政府开会时,他都借故让我爷爷代他出席。我爷爷在任时,亲自规划了济南的城市建设,先后规划了济南商埠区,修建了山东体育场,自来水公司,成立了汽车司机车间,成立了济南长途电话管理局,给山东省各县打长途电话。1932年,他的家乡固始县水灾严重,他曾让他的侄子张正文在县城分发粮食,帮助灾民。洪水过后,固始县县长送给张家一块“会泽黎姿”的牌匾以示感谢。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韩福举一心要保住自己的山东地盘,不愿抗日,和蒋介石打起来了。后来,韩在武汉被蒋介石秘密杀害。此时,我爷爷不想跟着何思远在路北混了,就去了重庆,住在仙庙街,担任一些临时的社会职务。
1945抗战胜利后,在河南省参加接受敌伪投降。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河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5末尾去掉“临时”二字),刘为议长。经过八年抗战和“水、旱、蝗、汤”的灾难,河南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但国民政府对河南灾情置之不理,变本加厉,进行新的搜索,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河南成立了一个11人的“河南灾哭团”,以我爷爷为团长,去南京上访。到北京后,几经波折和艰辛,取得了河南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迫使当局同意减免河南部分土地税和口粮。1947年秋,刘邓的军队挺进大别山。祖父随家人离开峰峰,搬到南京,住在中华门新福和街72号。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国民党军大败。祖父曾率河南“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南京面见蒋介石,要求其出兵解开封之围,并计划在南京成立河南流亡政府和“全国豫州临时中学”。开封解放后,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只身逃往南京。他想见蒋介石,祖父极力劝阻(当时有人指责刘弃城先逃),并在生活上支持刘。1948年8月,张炜想当河南省主席,去南京活动。爷爷是河南的元老级人物,张伟亲自去看望过。祖父建议张克不要操之过急,等局势稳定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行事。张伟做到了。张克出任河南省主席后,为其祖父举办招待会,请祖父继任河南省参议院副议长。新成立的河南省政府从南京迁至郑州。不久郑州、开封、商丘等城市相继解放,河南省政府迁至信阳(当时信阳是张克直接管辖的防区)。祖父这时离开南京,随国民政府转往广州,于1949年9月广州解放前夕到达台湾省。到台湾后,他担任立法院议员。1962年6月10,因肺癌去世,享年78岁。
爷爷兄弟五个,他是二等男人。他原本是我的叔祖父,我的自然祖先活了很久。我祖父的原配妻子万,出生在固始县泉河乡洪家楼。她是一个贵族家庭。她早年曾随祖父去过美国。他们有一个男孩不幸夭折,于是她让我父亲(也是二哥)张继承,又让一个叫董的外甥女改姓张做女儿。我父亲的婚姻也是我爷爷包办的。我的父母称我的祖父和万泰夫人为他们的父母,所以我很自然地称他们为祖父和祖母。1935出生于济南。我祖父给我取名凯伦。解放后,为了省略汉字的笔画,我把它改成了可人。1945年,经河南省参议院同事介绍,我祖父与刘淑秀女士结婚,在中国大陆期间生了一男一女。到台湾省后生了两个男孩,都是在台湾长大,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我爷爷万也去过台湾省,死于1972。我爷爷到台湾后,我住在美国的阿姨张告诉我,她已经在1995去世了。
爷爷本来叫红云,是他自己说的。1948有一天,我奶奶刘淑秀问我:“你家辈分有什么话?”我答:“按墓碑来说,是按‘云家,光宗承,魏传孝,佩贞先声’的顺序排的。”她说:“那你爷爷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云这个字?”碰巧我爷爷走过来对我说:“我的原名是张鸿运,但后来我改成了鸿烈。”。
(本文原载《鹤壁文史资料》第四版1988,作者于1997春补充。作者张克仁,1954,淮南煤矿学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曾在鹤壁矿务局任工程师、综合办公室主任、鹤壁市政协委员(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