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理工学院历史

北京大学的工程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工学院成立(当时叫工科大学),下设两个系(当时叫学校)。1916后,北京大学理工学院停办、改扩建,到1952,已培养学生近5000人。后来,工学院的23名师生先后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系并入清华,化工系并入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理工学院的设立被取消。

北大早期学科门类齐全,有文、理、农、工等学科。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基于当时中国工业实力薄弱,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缺乏,依托当时理学院的雄厚基础,北京大学正式挂牌为工学院。当时的北大工学院人才济济,著名学者云集:校长是马先生,教授有钱伟长、钟、孟、唐、董叔平等,兼职教授有、、、赵广增、钱三强等,新聘教授有傅莹、苗中华、王俊魁、陈郭芙、王之轩等,都是博览群书。

65438-0938,北京大学工程学院在京恢复招生,土木工程师朱任建筑工程系主任,沈立元、钟森、赵东日继续任教。1945抗战胜利后改为北京临时大学工程学院,1946由北洋大学接管,更名为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回归北京大学工程学院。1952,全国部门大调整。北京大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壤工程、建筑四个系并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并入天津大学。撤销北大工科学院的设立,北大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漫长的工程教育历史中,北大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工程技术骨干。当时的助教如高景德、黄宏嘉、邓稼先、朱光亚等都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合并前的数学力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前身为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成立于1952院系调整期间。建校之初,为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立了力学专业。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力学专业。力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周培源任教研室主任。

力学专业建立之初,基本上是参照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模式。十分重视数学基础,长期影响着力学专业及后来力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北大力学系的优良传统之一,一直保留至今。50年代,一切如火如荼,力学专业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从65438年到0955年,周光炯和王人从美国回到数学力学系工作。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著名力学家回国后不久也在数学力学系兼职授课,对力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陆士嘉、钱伟长、胡海昌、吴林香等著名学者也给力学专业开设过兼职课。力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急需的力学专业人才,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当时国内最大的低速风洞在数理力学系建成,为第一批国产战斗机的研制和试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风洞已经正常运行了四十多年,今天仍然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作用。

十年动乱对力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和影响。1969期间,力学专业搬到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陕西汉中。然而,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吴等人仍然完成了“旋转壳体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大型冷却塔中的应用”项目,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大型冷却塔的有限元分析程序在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被电力部门所接受。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四五百座大型冷却塔采用该方案设计,占全国火力发电量的一半以上,未发生一起事故。

65438到0979,力学专业搬回本部。不久,北京大学力学系正式成立。周光炯为部长,、吴、刘必佐为副部长。从1983开始招收博士生,从1987开始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湍流实验室和环境流体实验室成立于1983;1984,成立工科教研室、测试分析室;1985成立了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并很快建立了一定的规模。65438-0985,北大环境科学中心由部分技术物理和地理系教师组建。1986与地球物理、无线电、物理系合作成立北京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近十年来,力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1992年的统计数字:44本专著,30种译文和1500多篇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力学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94机械系更名为机械与自动控制系,大四课程增加控制论。1996,再次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分别招收力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这些都体现了力学系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和科研方向的新思路,使之一方面能跟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又能与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新一代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断给力学系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