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教育的描述,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虽然信息技术早已进入校园,在线教育网络和课程建设也已此起彼伏,但基于老师讲台的教学形式并没有改变。也许PPT取代了黑板,学生手里有了更多的pad,但教室还是那样。原因是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生态。
“但现在不同了。”华东师范大学考试评价研究院院长、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中心主任陈玉玺表示,“在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革命正在将教育带入教学自组织、学习社会化、思维可视化的4.0时代。”
“互联网+教育”必将给传统的班级制教育带来深刻的革命,但它不是传统教育的掘墓人,而是传统教育转型升级的动力。政府、学校和家庭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切中传统教育的“痛点”
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一块黑板,这是传统的教室,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形式。如今,课堂模式的一些弊端日益凸显。
——教学模式已经过了“死亡”。教师有条不紊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课堂授课通常是围绕教学计划进行的。什么时候讲课,什么时候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填鸭式的课堂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教学组织过于“被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缺乏个性。思维与智慧在课堂上鲜有交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
——过于注重“应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对课堂所学的掌握程度,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基本看老师的教学成绩。强调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被压抑,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另外,在大学里,长期扩招导致班级更大,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上百个学生。校区之间的距离也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一个好的老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让很多高校面临着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互联网正好切中了传统教育的痛点。”陈育坤说,正如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样,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也将解决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它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第二,师生界限不再分明,教师只是“较早获得知识”的一方,教师自身的定位要从“学生学习的教练”转变为“伙伴和引路人”。第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被大大放大。一个优秀的老师甚至可以服务几十万学生。理论上,地区和师资差异造成的传统教育差距会逐渐缩小甚至填补。此外,互联网将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传统教育中低效、不公平的方面将被逐步淘汰,使教育生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卓元指出,教育4.0是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结合自主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形式。
上海交通大学海量开放网络课程研究院院长助理俞剑波表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和方法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大数据下的教育”存在多少变化
在后续的实验中,陈育坤发现了数据对教学研究的非凡作用:大多数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在线数学视频课程,但在课程结束几周后,学生们又跳回到第3课。发现第三节课是数学知识的复习,很明显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能力缺乏信心。由此,陈育坤知道在哪里增加更多的知识复习。
“老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即时控制和反思教学,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陈玉玺说,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老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不再会忽视某一个学生。
“国内高校从多年的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实践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尽管海量开放网络课程仍然强调‘论坛中的人才教育’,但它可以产生大数据,可以揭示什么样的学习是高效的,进而引发教学角色、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彻底变革。”于建波说。
大数据应用是教育4.0的表征之一。“互联网+教育”会带来以下变化。
一是教学模式从固定时空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转变。不再是先教后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第二,课程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在保证知识体系科学完整性的基础上,各领域前沿知识可以借助互联网快速刷新学校教材和课程,改变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的现状。同时,更先进的课程外部包装形式,会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加人性化,增加学习兴趣。
三是搭建了更多的免费教育平台。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平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尤为重要。专家表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不再是将传统课件搬到网上,而是搭建一个聚集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让学习者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真实有效的互动中实现自我欣赏。
第四,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更多的社会认证。人们学习网络课程后,自然希望得到相应的社会认可。目前,美国个别大学已向优秀的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学习者授予文凭。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将会出现与互联网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证书。
冷思考:学校和老师需要做什么?
大势不可逆转。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副董事长徐健表示,教育信息化实施以来,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一些中小学所谓的“校校通”、“班班通”,只是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制度搬到了互联网上,并没有结构上的改变或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要主动转变观念,以平等的视角对待学生,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其次,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要赋予课程个性和风格,带入真情实感,让自己成为技术无法替代的老师。
同时,学校和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关心和了解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借助大数据应用,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教学形式的差异化和评价方式的“绿色多样性”。
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作为一股强大的外力,有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激情”改造各行各业。
虽然信息技术早已进入校园,在线教育网络和课程建设也已此起彼伏,但基于老师讲台的教学形式并没有改变。也许PPT取代了黑板,学生手里有了更多的pad,但教室还是那样。原因是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生态。
“但现在不同了。”华东师范大学考试评价研究院院长、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中心主任陈玉玺表示,“在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革命正在将教育带入教学自组织、学习社会化、思维可视化的4.0时代。”
“互联网+教育”必将给传统的班级制教育带来深刻的革命,但它不是传统教育的掘墓人,而是传统教育转型升级的动力。政府、学校和家庭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切中传统教育的“痛点”
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一块黑板,这是传统的教室,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形式。如今,课堂模式的一些弊端日益凸显。
——教学模式已经过了“死亡”。教师有条不紊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课堂授课通常是围绕教学计划进行的。什么时候讲课,什么时候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填鸭式的课堂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教学组织过于“被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缺乏个性。思维与智慧在课堂上鲜有交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
——过于注重“应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对课堂所学的掌握程度,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基本看老师的教学成绩。强调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被压抑,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另外,在大学里,长期扩招导致班级更大,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上百个学生。校区之间的距离也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一个好的老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让很多高校面临着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互联网正好切中了传统教育的痛点。”陈育坤说,正如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样,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也将解决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它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第二,师生界限不再分明,教师只是“较早获得知识”的一方,教师自身的定位要从“学生学习的教练”转变为“伙伴和引路人”。第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被大大放大。一个优秀的老师甚至可以服务几十万学生。理论上,地区和师资差异造成的传统教育差距会逐渐缩小甚至填补。此外,互联网将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传统教育中低效、不公平的方面将被逐步淘汰,使教育生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卓元指出,教育4.0是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结合自主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形式。
上海交通大学海量开放网络课程研究院院长助理俞剑波表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和方法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大数据下的教育”存在多少变化
在后续的实验中,陈育坤发现了数据对教学研究的非凡作用:大多数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在线数学视频课程,但在课程结束几周后,学生们又跳回到第3课。发现第三节课是数学知识的复习,很明显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能力缺乏信心。由此,陈育坤知道在哪里增加更多的知识复习。
“老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即时控制和反思教学,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陈玉玺说,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老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不再会忽视某一个学生。
“国内高校从多年的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实践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尽管海量开放网络课程仍然强调‘论坛中的人才教育’,但它可以产生大数据,可以揭示什么样的学习是高效的,进而引发教学角色、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彻底变革。”于建波说。
大数据应用是教育4.0的表征之一。“互联网+教育”会带来以下变化。
一是教学模式从固定时空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转变。不再是先教后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第二,课程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在保证知识体系科学完整性的基础上,各领域前沿知识可以借助互联网快速刷新学校教材和课程,改变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的现状。同时,更先进的课程外部包装形式,会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加人性化,增加学习兴趣。
三是搭建了更多的免费教育平台。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平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尤为重要。专家表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不再是将传统课件搬到网上,而是搭建一个聚集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让学习者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真实有效的互动中实现自我欣赏。
第四,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更多的社会认证。人们学习网络课程后,自然希望得到相应的社会认可。目前,美国个别大学已向优秀的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学习者授予文凭。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将会出现与互联网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证书。
冷思考:学校和老师需要做什么?
大势不可逆转。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副董事长徐健表示,教育信息化实施以来,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一些中小学所谓的“校校通”、“班班通”,只是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制度搬到了互联网上,并没有结构上的改变或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要主动转变观念,以平等的视角对待学生,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其次,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要赋予课程个性和风格,带入真情实感,让自己成为技术无法替代的老师。
同时,学校和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关心和了解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借助大数据应用,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教学形式的差异化和评价方式的“绿色多样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力,有望改变我国基础教育“指挥棒教学”的功利化趋势,但这一目标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作为,如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考试选拔制度,营造按教育规律办学、以教育质量和服务吸引人的良性氛围。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O2O”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崛起。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指挥棒教学”的功利化趋势,但这一目标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作为,如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考试选拔制度等。,营造按教育规律办学、以教育质量和服务吸引人的良性氛围。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O2O”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崛起。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金鹏信息智慧教育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