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从教40年,她一无所有,捐款3568万。目前情况如何?

“当树叶再次飘落大地时,我在做什么?”它表达了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从无助的流浪到回归,经历的磨难只有靠实力才能化解。这句话出自中国最美的绅士叶嘉莹。

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隶属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叶嘉莹历经坎坷,回国任教40年,一无所有,只为将古诗词之美展现给更多人。生活和感情的辛酸,都被这种瑰丽的中国文化治愈了。她一生传道授业,三尺讲台就是她的家。

节衣缩食、贫困潦倒的叶嘉莹,将自己一生的全部财产,共计* * * 356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祖国。“天道造一人一言,百害而无一利”。苦难伴随她一生。即便如此,叶先生不仅古典文学造诣深厚,而且有着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高风亮节。

熟悉古诗的女孩

叶嘉莹出生于1924。他3岁开始背古诗,6岁学习《论语》。“把这种植物移出彭颖,泥不沾身。若如来是幻相,如何得住?”16岁时,他写下了这首《荷花颂》。

我在苦海中迷失了自我,却无处寻找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本来我就是整个生命中的一员,却无法摆脱?在没有经验的年纪,一个苦苦思索人生目的的女孩,可能已经注定了一生的痛苦。后来父亲失联,母亲因癌症去世。当时,叶嘉莹只有17岁。是诗歌支撑着她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从此一切平安。

《哭母八首》虽然不能描述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也能驱散一些悲伤。和叔叔阿姨住在一起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舅舅是她在诗歌道路上的开创者,她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视如己出,这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面对家庭的不幸,叶嘉莹知道只有更加努力工作,出人头地,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师从诗歌大师谷穗学习古典文学。

在谷穗先生的鼓励下,写诗的兴趣更加明确了。但此时的叶嘉莹的诗,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是忧伤却始终浓烈的,或许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又或许是“悲字当头”,让她年轻时被束缚却柔韧如水的文字。

经历过情感创伤的母亲

尽管外面战火纷飞,叶嘉莹还是毅然关闭了自己的耳朵,投身于诗歌创作。天生敏感的她,熟知古诗词里的儿女亲情,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许她一生都没有真正感受过爱。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她的丈夫赵为国民政府工作,他们经人介绍相识。面对赵的穷追不舍,负疚地嫁了出去。

很难想象当时的情况越来越明朗。就算一个女生再不懂政治,也没人会劝她。结婚的开始,也是人生真正苦难的开始。婚后不久,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省,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省。

起初,他们相处得还不错,直到她的丈夫赵被拘留,回来时脸色变了。叶嘉莹也因为思想问题在警察局关了几天。他出来后,无处可去,只能去亲戚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叶嘉莹,曾经衣食无忧,被父母视为至宝。现在他住在一个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悲惨的地方。

斩断了农村的根,深陷白色恐怖的叶嘉莹把几个月大的女儿当成了靠山,没有人倾诉她内心的焦虑。二十多岁的女孩第一次做母亲的喜悦还未褪去,却被风雨摧残。

"我们应该带着悲观的认识乐观地工作和生活."谷穗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是支撑她度过难关的关键。也许是生活的艰辛激发了她的斗志。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走出阴霾,走进阳光。

由于无法申请公立学校的职位或收到丈夫的来信,叶嘉莹来到台南的一所私立女子中学代课,三年很快就过去了。老公也回来了,洗清了白色恐怖的嫌疑。

每个人都钦佩先生。

后来因为叶老师教的好,很多学校都邀请了她。事业一帆风顺,丈夫赵却因为无端的入狱而性情大变。他喜怒无常,不想工作,脾气暴躁,爱骂人。

直到有了小女儿,灰暗的婚姻生活才改变。因为又生了一个女儿,丈夫失去了好心情,开始实施家暴。看到这无尽的生命,叶嘉莹曾经有过极端的想法,她体会到了古代作家慷慨激昂的诗篇背后的无奈和绝望。

她在古代诗歌方面的造诣使她得以作为交换学者在哈佛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呆了两年,这对叶嘉莹来说是一段幸福的生活。台湾省、加拿大、美国到处教书,却回不了自己珍爱的祖国和北京,这对叶嘉莹是另一种折磨。

中加建交后,她立即申请回国探亲。她辛苦了半辈子,受尽了磨难。她也经历了“白发送黑发”的痛苦经历。1976年3月24日,叶先生的大女儿和女婿双双车祸身亡。之后,她决定回国教书,把古诗词中蕴含的灵魂和意志传递给下一代。

之后,每年加拿大停课的时候,叶老师都会回到南开大学任教。已经40年了。这期间,她一无所有,穷困潦倒,独自生活在国内外。2019年,叶嘉莹95岁高龄,她向南开大学捐款1711万元,共捐款3568万元,这是她一生卖房产、写稿费、教书的收入。

总结:

说起她心中的遗憾,叶老师说,她人生中的遗憾已经过去了,小时候读书少是她心中最大的遗憾。面对苦难,很难保持真诚,但叶嘉莹做到了。

"古诗是如此美丽的宝藏,我多么希望你能看到它."叶嘉莹用自己的努力推动了古代诗歌文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诗歌的美。回国从教40年,没有拿到一分钱,却把毕生的财产都献给了祖国,促进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对于老先生来说,生活贫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一点也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