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怎么样?
云南大学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学院在紧紧依托云南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根据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有六个系(部),11专业,13专业。即: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理科、文艺系、基础教育系;旅游管理、会计、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外汉语、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汉语言文学、现代艺术设计等专业。
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院建立了完整的奖学金制度,现已实行六类奖学金。分别是:国家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全国优秀女大学生奖学金、云南大学奖学金(12)、中国移动奖学金、丽江市政府奖学金。
按照教育部[2002]15号《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规范化管理的通知》要求,颁发云南大学毕业证书,填写“在我校旅游文化学院本科四年学习”。符合云南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云南大学相应学科学士学位。
办学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努力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创新型课程体系。 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育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多学科人才培养优势明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国知名、一流的综合性独立文科学院。
办学体制: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办学模式:学院实行依托母体、独立运作、统筹协调的办学模式。学院建立了云南大学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领导和开展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和监督学院的整体工作。学校本部派出教师和管理干部,根据云南大学的规章制度,对学院的教学、教务、学籍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对学院的教学质量负责。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校本部各部门指导学院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招生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验设施建设等方面,既依托总部良好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又进行相应的投入和建设,力求实现互补共赢,保持整体协调。
师资力量:学院以“全日制为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以培训为主,训招结合”的原则。目前全院教师主要是高校教师和云南大学聘请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是兄弟院校聘请的在职和退休教师,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籍教师。目前,在职一年以上的专任教师182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职称的6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我院现有生师比15.3:1。
走特色之路,人才是关键。学院办学之初,就反对大多数独立学院倡导的“不如招人,不如招人”的理念,采取引进、培养、稳定“三管齐下”的综合措施,有效做到事业、待遇、感情“三留人”。此外,全院管理干部,一是通过统筹调度、高薪聘请等措施,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名师和干部(含退休)到学院承担教学管理工作。二是丽江市委、市政府任命年轻干部担任学院行政干部。三、学院面向社会招收优秀本科、专科毕业生。后勤管理人员由学院后勤管理中心向社会招聘。高校统一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学院教职工在职期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享受免费午餐、住房补贴、兼职补贴、大学年龄提薪、探亲等除工资外的福利待遇。
二、发展思路
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制定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9月-2009年9月)。确立学院近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教学体系突出特色,教职工爱岗敬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对外合作办学初见成效,继续教育有所发展。办学规模:到2009年,全日制本科生总数达到8000人。创造条件实现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办学水平: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本科专业数量达到15左右;硕士授权分1到2;开展学生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历和非学历)等。
要努力落实发展思路:一是利用母亲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继续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正确协调和处理学院与母体相关学院、学院与母体职能部门的关系,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同时,要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大学生的特点和丽江当地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继续改革人事制度,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注重质量、注重水平、注重实绩、注重贡献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坚持以岗位责任制、各类工作质量管理要求和行为规范为重点考核,奖优罚劣。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计划;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点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是花园式校园。全院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掩映在树木花草中,潺潺的溪水从中流过。美丽的校园与玉龙雪山、千年古城相映成趣。首先,坚持育人为本,努力构建校园德育环境。学院将紧密围绕理论教育、社团文化和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把握成功和事业的政治方向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思想上政治上首先成熟。其次,重视学术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教育影响。学院会经常组织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第三,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实行“奖、贷、勤、免、助”制度。大力开展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优先安排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俭学。
自学院成立以来,经过三年的发展,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院一定会发展成为滇西北的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