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
说白了,客家人就是“外地人”的意思,因为只有土著才是自己人,所以到了南方之后,生活得很谨慎。比如著名的福建土楼,就是客家人的杰作。土楼可以作为防御城堡,也可以作为人们的住所,这反映了他们作为外来者的艰难处境。
客家人不断流动,有时难免妻儿分离,所以他们的祖籍观念特别强,注重家族制度,族谱也特别详细,保存得特别好。比如江西的张姓客家人和福建的张姓客家人可以通过族谱联系起来,有可能他们的祖先是一家人,所以我们在南方某地的家宴上经常可以看到上百桌。
由于生活处境艰难,客家人勤劳肯干,敢于创新,所以思维敏捷,在商业、政治、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革命先驱孙中山、泰国总理英拉、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李显龙都是客家人。
客家话很难懂,但据考证,客家话是中国古代官方语言,客家人把中原官方语言带到南方,流传至今,所以有些古诗词用客家话读起来更和谐。因此,客家话也为古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总之,客家人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一群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华夏子孙。
客家人,称为“客家”,历史很短,始于清朝。
客家人坚韧传统,有相当强的迁徙梅子。但相对于客家人居住的闽粤赣边区周边民族,客家人太“年轻”,这种性格很容易显得格格不入。
一、客家聚落:“四面楚歌。”
客家以北,有被誉为“江南好地方”的江油人(江西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其东是八闽子孙,始于晋,成于唐。南面是潮州人,“海滨邹鲁”,创建于秦汉,开化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西面是一座巍峨的大山,西南面是自秦汉以来一脉相承的岭南。
这些强大的邻居,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坚守着向南方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也自我渲染了“中原文化的分支”的色彩。
本来四大门派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有闽粤赣山区的缓冲而自得其乐,一直相处融洽,但不知道什么时候闽粤赣出现了这样一批新人,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属性是什么。
二、showstopper:闽粤赣边区开始出现混乱。
江油人古代科举文化最盛,文人名士众多。他们拥有广阔的私有土地和无数的金钱。在封建剥削下,无数佃农不得不铤而走险,进入山区自食其力。这些人与从战乱中赶来、偷税漏税的流民一起,成为当时甘南的“主顾”。他们没有户籍,也没有科研的地方,只好躲在深山老林里,多方求福,自生自灭。
因此,赣州成为客家人的摇篮和最初的栖身之所,大约是在南宋以前。
随着南宋的撤退,赣南的客户开始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最南端的汀州。那里有汀江冲刷形成的山地平原,有足够的人定居下来。久而久之,汀州开始聚集人口,开始有了繁华的形象。
汀州的人口增长首先受到邻近的漳州闽南人的冲击,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汀州客对漳州人的骚扰和侵蚀。
在漳州人的印象中,他们的祖先是因闽粤赣乱而从中原南下的河洛人。口口相传之下,他们对闽粤赣边区的印象还停留在“蛮夷”、“畲族”、“畲族客”的初始状态,所以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记录了这些名字。
尤其是南宋以前,生活在山区的畲族,是一群善于刀耕火种,不用交税的外族。当然,漳州人会把这些顾客和难民视为同类。
足以证明,在南宋末年,这些蛇客还帮助南宋政府军一起抗击元兵,战败后又退回山中避生。
也许是闽南人太彪悍,一直往东走的汀州顾客开始转变方向,往南走。他们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潮州下的山区县梅县。时间久了,潮州北部几乎所有的郡都被客占了,于是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嘉应府,从而使客家先民有了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基地。
第三,客家人的扩张
不得不说,客家先民真的很有技术。人口爆炸一方面来自中原地区源源不断的流民和客民,另一方面从闽南和潮汕引进的高产作物如红薯,解决了山区人口繁衍所需的口粮问题。
于是,善于迁徙的客家先民,以嘉应府为根据地,不断向西、向南扩张。很快,潮汕闽南交界的饶平、海陆丰一带、潮汕广府交界的海陆丰、广府传统遗址珠江两岸,聚集了许多以“兼职”为职业的顾客。他们的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后与广府人发生冲突,爆发了大规模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争斗”。
此时的“客家人”仍不是客家人,仍应沿袭宋代的“客”的概念和客家人的角色,但最终广府人还是给客家人起了“客家人”的名号,最终被所有客家人所接受。
这场冲突以客家人的失败告终。于是,大量居住在珠江两岸的客家人退守粤北或继续向西进入广西、四川,甚至直接改往东南亚,从而掀起了客家人千里迁徙的又一大场面。
在这个过程中,罗祥林等客家人中的有识之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纠正了客家人的称呼,以至于今天说起汉族,大家都会想到“客家人”;如果类似的场景发生在明清以前,客家人总会觉得“好看”。
第四,客家的精髓
客家人被称为“客家人”,确实与他们几百年来的反复迁徙有关,他们居无定所,是最接近“客家人”的。
来做客的原因是邻居都是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当格格不入的新人们迁移形成方言岛或文化岛时,必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甚至引发冲突。
至于客家人,是什么?不管是不是小众,这个应该没有太大争议。
有实力的人,比如客家人,有很大的向外扩张的能力。周边民族,潮汕约有一半已经客家人化,闽南漳州山区的一些乡镇也转变为客家人。至于广府,珠江东岸和粤北都是客家人。
由此也可以推测,虽然闽粤赣有大量的畲族人口,但在客家人的压迫下,畲族人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迁徙,于是我们看到闽粤赣边区的畲族后裔成为了客家人,有的侥幸在解放后恢复了身份,有的却不得不在不知不觉中继续被同化。
几乎在客家扩张的同时,一个来自福建、广东、江西的畲族东移至闽东、浙江南部。他们是畲族的幸存者。
所以客家人在南宋以后仍然以中原人为主,主要由失地人和逃离战乱的难民组成。他们秉承汉人的传统,但又不愿抛弃祖先的言语和习俗,但又融入了一个具有畲族某些特征的群体,因此与先期到来的中原后裔格格不入,所以被称为“客家人”。
...........................................
文/桂海四录
其次,说说客家的由来。客家是汉族在各个历史阶段迁徙形成的众多民族分支之一。随着秦朝对岭南的劫掠,晋末五乱,北宋平定和恢复的困难,大量汉人从中原的河南、山西、山东等地迁居或逃亡,定居广东、广东、福建、湖北等地。南宋时,官宅分为主宅和客宅,迁入者为客家人。中原来的移民也自称客家人,把人当成外地的陌生人,这也是“客家人”这个名字的来源。之后,客家人因战乱经历了数次迁徙,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据统计,全球有8000万客家人,中国有5000多万,广东有2500万(数据来源百度百科)。客家人勤劳、灵活、适应性强,生活在80多个国家,在世界各地都生活得很好。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既保留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本地区和百越民族的文化特色。外楼、外龙楼、客家土楼都是著名的民间建筑。客家文化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客家人来自当时经济、科技发达的北方中原。一些贵族为避灾或逃亡而举家搬迁,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工匠和艺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制造和农耕技术和理念,促进了南方百越地区的文明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生动历史佐证之一。
我对客家人的了解就这些。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客家人是拥有独特文化体系的人。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明显不同于其他民族。特别是饮食习惯,语言文化,经济条件在中国都是粤语和客家话占主导地位!客家人热情大方,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客家人是广泛区分的,遍布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客家菜和粤菜有着相同的菜肴和味道。众所周知,在广东是吃的。我是客家人...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首先说说客家的起源。
到了秦朝,始皇帝派赵佗等众多秦人去征服百越,就算秦死了也回不来了。赵佗后来建立南越一直到汉朝,很多秦兵已经把一些客家人带进了岭南地区。此外,始皇帝建造了一个大规模的工程,许多客家祖先被派去砍伐木材。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人第一次大规模迁徙是在五乱化时期,越过皇冠南下的是客家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根据当地地形,建立客家民居,共同居住,抵御外族。第二次迁徙是从安史之乱到唐、宋。第三次迁徙是雅山之战,从此再无中国。此时,客家人已经全部迁居中原。这时,一些英雄如文天祥已经起来反抗外族。第四次迁徙是明末清初,客家人南迁,族群稳定增长,开始向沿海和四川迁移,也出现了回流现象。因为历代科举中的客家人都不是本地居民,所以有一个特殊的考试名额叫客家人,客家人自称外地客,即“桃弧之路已动,千年之南已远。”方言充分证明了原韵,风俗习惯还保留着三代前的样子。“黄遵宪曾经这样形容客家人。第五次大迁徙是清末80%客家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崩溃。许多客家人因为害怕种族灭绝而大量移居海外,这为客家人的全球分布奠定了基础。移居海外的客家人用客家话自称用英语表达,代表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我们是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宗族。我们从未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河洛之音,至今犹存。客家人不是一个地区的代表。他们自称是世界上超过1.8亿的客家人。客家文化不仅是客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家建筑不仅是客家人用来抵御外族的建筑,也是中国四大古建筑之一。
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对汉服的改良,没有长袍、袍那么束缚,非常接近明朝遗民穿绿衣的服饰。有人说客家人是瑶族苗族畲族汉族的后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可否认的。客家人以前没有和苗、瑶融合,只有少部分畲族和客家人融合,畲族被我们客家人汉化了。经过唐宋元明的种族灭绝,数百万畲族被消灭,剩下的畲族只能与客家人融合,抛弃她的文化。现在客家地区的畲族会说畲族语。客家话作为一种古音,与广府话押韵读诗。
让我们试着用普通话读它。这首诗不押韵吗?但在客家话中,2.4句末的“斜”字和“峡”字与“家”字和“花”字押韵。在古音中,“斜”也读作“峡”,与客家话一模一样。
这是我的祖先张子寿公写的一首诗,用客家话读起来更吸引人。
西江夜行
唐朝:张九龄
晚上人在哪里?澄潭游月。
又长又宽敞,渴望家乡。
外物清幽不扰,中流清。
想着归林换叶,愁坐露华生。
还有汀州鹤,夜乍响。
这是我表达客家话的一部分。
客家人既不是一个民族概念,也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汉民族内部的一个民族分支: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其中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全国19个省份的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土客家人数约2500万,占广东本土族群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三大方言是粤语、潮汕话和客家话。约600万人居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省,约15万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话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梅州、深圳、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沙巴、新竹是重要的客家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称为“客家四州”。
说白了,客家人就是“外地人”的意思,是相对于原住民而言的。严格来说,广东的几个主要民族都是与岭南最早的土著——百越民族混合同化的,最终形成的客家族群也不迟于广东其他民族。因为客家话本来在中原是高雅的,到了南方只是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中世纪主体还是高雅的。最早移居广东的客家人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时秦军的后裔。这些人与当地百越族群融合,逐渐形成广东客家宗族。此后,中原人陆续南迁,融入客家人。
西晋灭亡是因为八王之乱和五乱:中原成为芜湖部落的战场,大量农田荒废,汉人被掳为奴。连年的战乱让中原人民的生活变得艰难,食人现象开始出现。中原一些不堪忍受的人为了生存,从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着汉水流入长江向东迁移到湖北、安徽、江苏。往南,从九江到鄱阳湖,或沿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到达梅州大埔,东晋艺兮九年(公元413年),在“浮动私企”的基础上建立赵毅县。此时的东晋,专门为安置中原移民而设立侨州、县、郡,给予各种优待。这种趋势此起彼伏,持续了170多年,人口1200万。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上中原连年灾荒,政府敲诈盘剥,民生贫困,城乡烟花多被掐断,终于激起了黄巢起义。黄巢迁居中国大部分地区,但赣南、闽西南、粤东北受战乱影响较小,于是大批中原人从九江沿赣江而上,定居在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三角地带。据客家族谱记载,福建宁化石壁洞也有不少避居的移民。这种南迁持续了90多年,一直持续到唐以后的五代。
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京师遭到金军袭击,宋高宗赵构渡河南下,百万臣民随皇帝高宗南迁。中原金兵进入后,大量中原人渡河南下。后来蒙古灭金,又和宋朝开战。赣、闽、粤边界成为宋元两朝的战场。在抗元过程中,许多客家人的子女参军,部分客家人为躲避战乱进入粤东梅州、惠州等地。因为此时户籍分为“主体”和“客体”,所有移民和归化的人都包含在“客体”中。而“客家人”自称“客家人”。
明末清初,一部分客家右派跟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另一部分则迁往粤北、粤中、粤西。有的去了广西、湖南、四川。同时,由于从美国引进的甘肃、土豆等高产作物首先在南方沿海登陆,当地人口开始膨胀: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赣闽粤交界地区客家人的人口大量增加,而当地山野稀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当时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的人口几乎大规模灭绝。朝廷希望移民四川解决人地矛盾,于是大量汉人从中原迁到四川:朱德、郭沫若、汉族尹素的祖先都是从两广、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由于历史上四川湖广的巨大影响,今天在四川的客家子弟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每一个四川的客家子弟,都有祖先入川时被绳索捆绑的痕迹。
但明末清初的人口迁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岭南地区的人地矛盾。到了清朝中期,客家子弟和当地原住民之间时不时会发生争夺田地和水源的争斗,这种争斗有时被称为来土之争——远道而来的人,既是客家人,也是本地人和土著人。田萍天国运动兴起后,客家人利用当时尖锐的人地矛盾,南迁十余年。田萍王国失败后,这些客家人分别移居海南和广西,甚至漂洋过海谋生。
除了国内迁徙,自宋代以来,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不断向海外迁徙。《水浒传》记载,阮、、等人后下南洋自立为王。这虽然是小说家的说法,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先民移居海外的经历。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张士杰被宋朝打败,左丞相卢秀福(江苏盐城人)因年轻皇帝跳海而死。他的小儿子,鲁(号宋富)等南宋遗民乘船逃往爪哇岛南洋。鲁被选为首领,在爪哇的顺他王国自立。此后,中国人先后在东南亚建立了博尼王国、王国、纳土纳岛、马来西亚的吴王国、暹罗的王朝、兰芳王国和王国,在东南亚也有许多商业移民。其中,大量客家子弟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从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台山赤溪童家冲出发,乘船冒险到东南亚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既有宋末抗元失败后逃往海外的义勇军,也有清初的“反清”、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前期孙中山领导的各种武装起义,还有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乘船出航,或被抢劫、诱骗、雇佣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打工。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些人从他们原来的国家迁移到欧洲、美洲和其他国家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现在客家后裔已经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是最纯粹的汉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话是活的文言文,很多古汉语还出现在日常句子中。在我们客家人的古坟上,有一排可以证明我们是汉人的字(碑),几百年前也是如此,尤其是第一个字“中国”,公字一般是“中国伟大,期待xxx。”。。。“,的坟墓;女人是“中国大义德xxx之墓”的事实,说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汉人。
客家人,或客家、客家族群、客家族群,在四川被称为土坎人,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汉族族群之一。客家话起源于广东省四义地区。清初,梅州人迁居珠江三角洲,被广府人称为客家人,迁居广西,称为莱人,迁居江西,后改为客家人。至今,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是太平天国运动和红色苏维埃革命的主力军。它为建立一个各民族平等的新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客家起源的理论很多,主要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儿说。客家中原论认为客家人的主体是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论认为“客家* * *是由南迁的汉人和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产生的同一主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中原人”。从宋代开始,中原汉族大规模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客家家族。从此,客家人以梅州为根据地,大量移居国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之都”是嘉应府。
什么是“纯客家民居”,什么是“非纯客家民居”,至今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标准,只能相对而言。罗祥林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致划分了客家人在中国的分布区域。我国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省等地,其中纯客家县33个,非纯客家县144个。在国外,客家人的分布更为广泛。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简单来说,客家人是一个汉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北方人因战乱南迁到赣、闽、粤三省交界(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而形成的。所以,客家人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客家宗族形成的时候还不叫客家。所以有些人不太认同客家这个名字。客家的大本营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以及粤西、广西、四川和海外。
所谓“客家人”,是指汉族从中原地区五次大规模迁徙后,在南方各省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客家人。它是中国汉族八大民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简单来说,客家人是一个汉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北方汉族人因战乱南迁到赣、闽、粤三省交界(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而形成的。
所以,客家人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
“客家”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客家宗族形成时不叫客家,所以有些人不太认同“客家”这个称呼。
客家的大本营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以及粤西、广西、四川和海外。
在客家文化的孕育、成长和向外传播过程中,客家文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营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所以,客家文化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客家文化中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些意识或习惯,如小农经济意识、小规模集体主义以及相关的生活习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可能显得有些陈旧,有些已经不合时宜。
因此,今天他们应该跳出客家圈子,以“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正确认识和评价客家文化,从而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统,勇敢摒弃过时因素。
罗祥林先生是客家学的创始人。按照罗先生的理论,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即书中“宗族制度”的概念)。就像氏族分为几个支系一样,汉族也有很多支系,比如南支系,北支系。唐末,南支又分为海外支、湘赣支、南支(两广土生,又称广府支)、闽海支(又称富劳支)、福建支。所以按照罗先生的理论,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部分。这一结论虽然此后一直有争议(如方认为客家人的主要民族起源是越人,见其著作《客家人起源探源》),但基本上已成为一种学术知识。但上海复旦大学的李辉对福建长汀148名客家男性做了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客家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与中原汉族最接近。通过混合分析发现,客家资料结构占80.2%,畲族结构为13%,侗族结构为6.8%。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汉族。
参考
罗祥麟:客家研究引论与客家起源考证。
周运中:客家起源的新考察。
李辉和潘五云对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