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军事学院
保定军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下级军官。学习期限为两年,包括步操、骑兵、炮兵、工兵、辎重五个科目。学制参照日本士官学校的规定,教官多为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保定军校历任* * *八任校长,其中第二任校长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蒋方震(字:百里)。
军事学院历史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赴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小站的训练教员不得驻扎在天津附近,于是也迁到了保定。
5月,1902,“北洋行营江阳学校”在保定开学。
1903年2月,袁世凯邀设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的军事教育训练。后来在保定建了“北洋陆军加速装备学校”,也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
1906分别开设在保定校区:北洋军分区陆军速成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将陆军预备大学堂迁至北京,改名陆军大学。5438年6月+10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原址开办。
1920暑假期间,驻军校士兵因发不到军饷而哗变并抢劫军校,随后学校大楼被纵火。
保定军校1923年8月停办。
曾在保定求学的著名军人(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吴、齐、孙岳、李、王、孙、王、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袁迢、李济深、尚振、季芳、叶挺、赵伯声、董振堂、边彰武、季振同、张克侠、邓。刘、陶之悦、唐生智、李树春、杨爱元、李、郝、乔、罗、、秦德春、顾、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智、上官云祥、薛岳、陶军、胡宗多...
事件编年史
●1993年,保定军校旧址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成立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
●1995年,在军校旧址上修建模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一期工程;
●2002年扩建至12亩,恢复检阅台;
2002年9月,投资6543.8+0.4亿元建成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并对外开放。
●5438年6月+2003年10月,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
●2006年5月,保定军校旧址(1912 ~ 1923)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古称保定军校),清代前身为北洋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的军事高等学府。1912至1923期间,保定军校共举办九期,毕业生60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国民党和* * *产党里都有保定学生。自北洋军校以来,保定培养了近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军称号。它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老城东北5里,总面积约1500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现在东风东路,北跨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正规化军事高等学府。
原来是关帝庙,庙产量1000亩,殿堂数百间。后来改成了营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学校创办时,是利用原有的寺庙财产,征用相邻土地兴建的。整个学校有总部、分校(含小教学场)、大操场、射击场四个部分。学校本部位于中心,占地180多亩。其建筑格局仿照日本士官学校,为砖瓦建筑群,气象严整。四面都是高大的城墙,四周是一条河,古老的刘成兴就坐落在河的两岸。军校的大门在南侧,对面隔江有一座高大的照壁。门楼高大,宽三间,气势可与直隶总督署大门相媲美。红漆大门用铜钉、铜环装饰,门楣上挂有“陆军军事学院”字样的横匾。门前有高高的石阶,石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高南路两侧各有一对石狮子。河上建了一座平桥连接大操场。以学校为主的南北部分房屋。北院是生活区。南校区是军校的中心和教学区,分为东、中、西、三院。东、西院分别是教室和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走廊的青砖房,布局对称。每排房子之间都有走廊,每两排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墙上有一个月亮形状的门。每个院子里住着大约一群学生,通常被称为一群孩子。中级人民法院有一个学校办公室和一个尚武堂。高大的吴尚厅坐北朝南,四周是石栅栏和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厅门两侧有副对联,上书:“尊父殷字,武侯有策,言简意赅,尽力作堂;报效国家雄心勃勃,学子们热切期盼。”大厅前有一条长廊通向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一个空旷的大院子。院子里并排立着两棵古杨树,中间挂着一口铜钟。因为官员们经常在这里讲课和发布命令,所以这里被视为整个学校的中心。本部东侧是分校,占地92亩。射击场在分校北面,占地330多亩。大操场呈“[”字形,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守卫指挥部,占地880多亩,西部面积最大。
保定军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停办。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天津驻地的军事训练机构——吴蓓学堂被迫迁至保定。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设立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处(革命改革训练处),下设士兵、参谋、教练三个师,分别由刘永清、段、冯为总经理。经袁世凯批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总校,冯任总经理(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改由段担任。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军改称杨为北洋陆军装备学堂,同时改称北洋陆军学堂、陆军营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吴公1907),改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鲁大)。民国年间(公元1912年)改革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同时,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南建立北洋陆军联合学校,后改名陆军速成学校(现省精神病院至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带),裁撤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称为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朝末年,各省都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其学生主要从各地驻防旗手的子女中选拔。其次,从各县高等小学中选拔一名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14岁到5岁之间,都享受了免费治疗。从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学生升入陆军中学。当时,中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Xi安。从陆军中学毕业后,他被组织成一个“学员队”。他在保定军校分校住了半年,经过严格训练,考核合格。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升入陆军军事学院。所以军校生的素质是比较整齐的。
中华民国成立1912,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今年入学的学生被定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入陆军小学的最后一班学生已经上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没有新的生源。今年暑假,清河一中预科招收了一批普通中学(四年制)初二及以上的新生,都是在严格考试的基础上选拔出来的。民国七年春(公元1918年),从原陆军小学进入保定军校的学员已经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了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从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收一批学员。首先,这些学生将被送到每个师下面的连队去当兵9个月。期满后,他们将通过考试,然后才能进入军校。这是保定军校第八届学生。民国六年、1917年陆军预备役军官学校招收的学生,民国十年(1921)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个也是最后一个学生。
保定军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下级军官。学习期限为两年,包括步操、骑兵、炮兵、工兵、辎重五个科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参照德国和日本的军事教育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逐步摆脱了天津站训练的旧方法。学制规定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授课老师多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第一任正式校长是蒋百里。
民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地方势力,各省相继建立了“吴江会馆”。为了扩大军事力量,每个师还成立了“学生军团”。但只有保定军校是一所装备完善、训练严格的军校。
教工和唐珂的领导人还雇用了更多在德、日留学的学生,以及陆军大学和我们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教育训练历来都是按照军师建制进行的。上尉为少校,担任生活管理和军事科目的技术教练,军事课目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有劈砍、体育锻炼、武术等。,并由技术教官(一般是队长)担任,技术助理协助技术培训。到了第八阶段,学生的形成被改革。各军兵种混编,一般军事课程和生活管理混编团队(专科训练除外)。组长升了中专级别,吃饭也是公司负责。
骑兵和辎重师由骑兵师队长负责,将兵种负责人和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至少半天教课程,除了军事战术、武器、测绘、建筑基地和模型订单,还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一个半小时。示范手册是教练军事行动的准则。普通知识和外语为补充教育,聘请文职教师,丰富学生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技术训练,先在操场上给各类教练做,然后到教练场练习。野战演习,由简单到复杂,再逐步进入综合联合演习。实弹射击包括靶场,骑马训练包括马场,炮兵训练包括枪场,工兵包括土木工事场和造桥场,爆破演习选择不会造成伤害的地方。辅助技能如体操、劈砍、武术等。,都有专业的教官,都是在大院里进行的。军械库演习在学校后门外的装备操场举行。这些训练大多持续一个小时,正式的演习训练一般持续两个小时,野外演习至少半天。当科目复杂,离学校较远时,会增加到一天到几天。大演习还携带帐篷和炊具,组织演习区的生活。
保定军校发生过两次大骚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在民国五年(公元1916)。袁世凯未能称帝。被解散为恢复帝制的爪牙模范团后,被插入军校第六期。因为集团积怨太多,引起了学校五期学生的反对,导致双方发生战争。开始用拳头、砖头、棍子打,然后动刀动枪,造成人员伤亡。虽然学校极力劝阻,但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遣陆军部将军尹畅到保定,在冲突解决之前制服双方。
第二次是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司令曲同峰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暑假期间,军校被用作临时避难所。因为15师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引起下级军官不满,发生了兵变,军校被洗劫一空,放火焚烧,军校不得不关闭。
为了争取早日开学,军校第八期学员组织了一次同学会,向达官贵人呼吁。张是一名工科学生,穿着军校的军官制服,在北京的街道上拉着人力车招徕顾客。报社立即以“军官和学生拉人力车”为题刊登了这条新闻。北京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条消息,轰动一时。张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也被刊登在头版头条。张的大意是:我就读于保定军校,志在报国。因为军校被军人抢了,我没地方住。我来到北京,我的生活很空虚。除了军装,我舍不得放弃。为了生计,我只好拉着黄包车过日子,自食其力,公私兼顾,光明正大,暂时忍受困难,等待开学。军校不开学,我就继续拉黄包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极大嘲弄。民国十年(公元1921)十月才开学。第九批学生(即1917年预备军校招收的最后一批学生)也同时入学。此时,一些教官已经离校谋生,校长易主,引发了一波薪资诉求,让老师们不放心教书。第八届和第九届学生勉强毕业。
虽然保定军校结束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学习质量还是很高的,是全国公认的军事教育正统。以其良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服务方面受到各省军事机关的重视,成为一门军事艺术体系。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是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作为军事教育的骨干。从辛亥革命到“七?七七事变期间,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比例很大。尽管蒋介石极力培养自己的体系——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军校教育最可靠的保障。保定军校自成立以来就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贵”,形成了保定军校学员作为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闻名中外,与人才辈出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密切相关。民国改革后仅11年,毕业生人数达6553人。许多毕业生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比如叶挺同志就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令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烈士和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任吴公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吴公军军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张克侠、何基峰同志,在淮海战役紧要关头,分别率领第59军、第77军火线起义,为淮海战役的圆满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和朱郭、王长江等同志一样,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所学校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例如,李先生曾在参加辛亥革命的军事学院学习。为了防止清军进攻南方起义军,他冒险炸了漕河铁路桥,解放后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季芳同志在辛亥革命中当过北伐军敢死队的排长,也参加过袁战争。解放后,他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副主席。驻守武汉第四镇(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张廷富将军,在辛亥革命时率领两个营的兵力攻克总督府,遇刺身亡。国军司令兼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先生,在保定军校时入团,并以其宅邸(在火神庙,今幸福街的称号)为入团秘密集合点。民国十三年十月,公元1924年,配合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兵变,逮捕并囚禁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他率领的国军进入保定后,释放了被曹锟、吴囚禁的党和工会负责干部,如铁路总工会委员、长辛店分会干部陈、保定分会会长何立权、副会长白等。何穗先生在军校入团,后担任北洋六镇司令吴禄贞的参谋。他积极协助推翻清朝的帝制,参与了在保定建立燕晋联军总督府的革命行动。解放后,他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有邓、、刘跃西、陈、吴贻武、刘汝贤、周、李、、尚振、王发勤、黄曦、沈涛、王子斋、刘建凡、倪德勋、张文、童宝轩、张弼、翁巨庆、安素妍、刘耀魁、钱丁和军。还有许多人是经过曲折的道路才加入革命阵营的,如张治中、傅、陶之岳、褚锡纯、刘。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革命阵营的高级军政领导人,比如蒋介石、张群这些陆军速成学校毕业的学生。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总参谋部副参谋长)、秦德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副总参谋长)等都毕业于军校,还有、顾、刘智、薛岳、罗、马法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将吴江馆迁至漕河。曹锟失陷后,吴江馆关闭,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营房。每次换防,校舍都被破坏。民国26年和1937“七?“七·一”事变后,保定成为侵华日军的重要据点。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1945,校舍被拆除。保定解放后,改建为农场和畜牧场。保定军校虽已成为历史遗迹,但其影响和事迹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