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需要哪些知识?
考古地层学
地层是地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所有具有一定时空意义的层状岩石。考古地层文化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规律——新在上,旧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地层主要根据土质、土壤颜色、包裹体、遗迹等进行划分。
地层关系:
(1),叠加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自上而下叠加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种地层关系中,堆积体和包裹体都晚于叠置体。
(2)断裂关系是指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破坏早期地层或建筑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种地层关系中,破坏王的时代晚于破坏王的时代,破坏王所含遗迹的时代一般也应晚于破坏王的时代。
(3)关系* *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个地层或遗迹单元所包含的各种遗迹(如墓葬、洞穴、房屋地基等。)构成* * *关系。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所有与* * *有关系的遗迹都可以认为是同时的(相对于* * *)。
考古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利用生物进化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出土文物和遗迹进行考古发掘。科学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不是生物类型学的简单转移,而是有自己的特点。为了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称为“类型学”或“物体形态学”
2.考古类型学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制也往往随之变化。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但可变性是绝对的;器物的形式不仅具有历史舞台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代和文化特征。考古类型学根据器物的形态特征和变化,研究器物的演变规律,进而确定遗物和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和区分不同的考古文化。
3.物体的类别、类型和样式的分类。
(1),对象的分类“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品类分类:一是根据器物的材质,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小类分类:每一大类器物根据其主要用途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生产工具、武器、家用电器、装饰品、艺术品等。
子类别的分类:每个子类别可以根据具体功能细分为若干类别。比如有炊具、水器、食器等。每一类都由若干用途相同或相似、形状不同的器皿组成,如烹饪用具的锅、盘等。
(2)、对象的分类
I型石的下一级分类单元是对物体某一形态特征的概括,主要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有各自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因此类型是一类具有演化序列的器物的一般特征的概括。
型数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丁、B型丁。有时,为了充分表达物体的形态变化,还可以细分为子类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来表示。如Aa三脚架、Ab三脚架等。
(3)工具的分数
Type是type下的二级分类单元。根据每一类物体演化过程中的阶段变化,选取从早到晚每一阶段的标准,将类型划分为若干类型,代表该物体每一演化阶段的特征。
型号由I.II.III .表示。如I型瓶、II型三脚架等。
4.工具的组合和分级
模式理论考古植物群
植物区系类型的研究是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为基础的,是在遗址、文化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宏观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为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的发展建立基本的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考古文化分布的地理和空间范围。考古文化区的划分主要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确定相关遗迹和义务的研究。
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考古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个具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组成的。
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文化分布区内,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物在主要因素基本相同的前提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往往是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周边其他文化的影响。在一个考古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以划分为几个文化类型。
编辑此段落
考古学的时代和阶段
年龄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物与遗物的年代关系,以及文物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商代晚期。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物、遗物制作或废弃的具体时间。在历史时期考古学领域,确定绝对年龄的方法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历书和各种具有年代特征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主要依靠现代科技中的断代技术和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根据有无文字记载的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中国考古学分期展。
三角学:1819、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逊(1788-1865)根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了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称为“三段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在三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文。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格兰。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格兰。约翰·卢伯克)——铜石族(意大利。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编辑此段落
考古前辈金石学
中国古代金石学
“进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曾巩的《进士录》中。到了清代,王明胜等人正式提出了“进士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青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石)为重点,以描述和考证为重点,以达到考证经典、补充历史目的的一种学问。
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传说中的朱钰九鼎开始,青铜器被神化,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商殷时期,青铜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地位和等级的象征。
西周时期,“以器藏礼”的观念进一步强化,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皇族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传统观念的彻底消失,而是逐渐产生了一种由怀旧到向善的研究古代制度的趋势。
东汉袁康在《越觉包书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的发展顺序:“轩辕神农在位时,石为兵符;黄帝时,玉为兵;禹洞时,用铜为兵;这个时候,做一个铁血战士。”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人盗魏国古墓,出土大量简牍,学者从中整理出《竹书年谱》、《穆传》等各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释水镜,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被学者、书法家广为记述。
宋代金石学的建立
北宋时期,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对儒家经典巩固政权的大力奖励,以及史学、古文字、书法的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士人对新材料的追求。于是,朝野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石刻文献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书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
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记载于元佑七年(1092),还有吕大临的考古图。收集了224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都是图形和抽象的。
宣和与博古的合影
薛尚公《历代钟鼎》。
赵明诚《金石录》
王祥之的《余贝蒂吉姆》
清代金石学的繁荣
乾隆年间,梁、等人先后编修《西青古镜》、《西青续镜丛书》、《西青续镜丛书》、《宁寿古镜》,俗称“西青四镜”,* * *收录清宫收藏青铜器4000余件。
刘鹗记载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资料专著《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研究和解释甲骨文的著作《文琪举例》(1904)。
王国维著有《宋代石刻志》、《郭石刻志》和《殷周考据》。
罗振宇著有《流沙坠之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石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王骆学”。
清代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青铜器和铭文之外,钱币、印章、玉器、镜子、泥印、瓦片和军事符号也成为描述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元编的《石刻目录》记载,送到乾隆前的700年间,现存的石刻只有67种,但乾隆后的200年间,竟多达906种。据统计,清代以前的墓主有360人,而清代有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编辑此段落
现代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导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许多外国学者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从1893到1907,瑞典地理学家Sevn。赫丁曾三次到访新疆。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自1895以来,日本学者Uju Longzang、白鸟仓吉、八庄三郎太等。在中国东北调查和发掘了许多遗址。
从1902到1907,关考察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时任陕西大学堂(现西北大学前身)教师的日本学者祖力刘溪,对xi安附近的秦汉隋唐遗址及陵墓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1900年至1904年,匈牙利人M.A.Stein和法国人P.P. P.Pelliot多次到新疆、甘肃考察,非法挖掘。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古城,收集了许多文物,还从敦煌盗走了许多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以畸形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受到了中国学者的谴责。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1920年,法国学者E . 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三种人造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O.Zdansky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掘,发现了北京人的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提出仰韶文化命名。1922年,桑志华和法国学者德夏丁(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沿岸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国的学者从信古到疑古,最后走向考古。1922,北京大学成立考古研究室,聘请马恒为主任。
1926,李记主持陕西夏县尹喜村遗址发掘工作。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设考古科;同年10月,董作斌被派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世纪20年代,李记主持了陕西夏县尹喜村遗址的发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现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1928至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组进行。
(1),北京猿人遗址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时代事件。
1931,周口店首次发现大量人造石制品和人类火遗迹,从而证实了北京猿人文化。1933,在古龙山洞穴遗址发现三个完整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命名为“山顶洞人”。
(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记、梁思永的主持下,对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包括王上陵在内的50多处夯土建筑地基和大量墓葬、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商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三层”,解决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志着我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20世纪40年代,苏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部墓地出土的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起源的线索,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编辑此段落
现代考古学
管理、科研和教学体系的建立
65438年至0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办法》,成立了文物局。
195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后来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0,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下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考古。
1973,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后更名为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1952,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
1956,西大开设考古专业。
20世纪70年代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也相继开设或恢复了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不断完善,提出了考古植物群的类型理论;
国内外考古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被应用于考古学。
编辑此段落
考古文化
考古文化的命名
有把典型遗址首次发现的小地名作为考古文化名称的做法,这种做法应用最广。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溶质文化、马格达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的以地域或流域命名,大多是为了事后弄清这种文化的分布范围而命名。比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
有些人在发现地的名称前加前缀,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因为它们与典型的龙山文化有异同。如果只是局部差异小,当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差异大到足以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化,那么就应该给它另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的文化不止一种,可以在地名上加后缀加以区分,如二期的庙底沟文化、三期的青龙泉文化(见屈家岭文化)。
命名特色文物的方法经常使用,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但这种命名往往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而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迹也可能属于不同的考古文化,所以近年来逐渐不太被人们所采用。
有些以民族命名的,比如巴蜀文化,就是一个例子,但这只能适用于后来的文化,需要精确考证,否则容易造成混乱。最好还是用小地名给它们命名,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个族群。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则是广义上的文化,即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全部成就,包括文字记载中提到的除物质文化以外的所有方面。严格来说,这是要和考古学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区分开来的。
考古文化研究
研究考古文化,不仅要解决时代和阶段问题,还要研究其内容、特点、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文化的联系。要全面了解一种文化的内容,至少要对这种文化的一个典型遗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把握这种文化的主要内容。
考古文化包括不同的文化因素,如某些特定类型的房屋、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技术。每一种考古文化的内容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背后都有* * *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既要研究* *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规律,又要研究* * *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建立考古文化的概念,以便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探索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对于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文化,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查明其分布范围。这些范围与自然地理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在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会不断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另一种明显不相同的类型时,可以称之为同一文化的新阶段(或时期)。如果有质变,应该算是另一种文化。但是,这需要足够的信息,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内在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因为接触而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考古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编辑此段落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测年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W. F .利比教授(Libby,1908-1980)利用死生物中碳-14连续衰变的原理,发明了年代测定技术,这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龄,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断代技术被应用于考古。
测年方法表:
年代测定方法表
测量技术的应用
1,航拍
航空摄影测量,即利用卫星、飞机等飞行器从空中对地面进行观测和摄影。从空中鸟瞰,很容易发现在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和地形的细微差异,阳光斜射造成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的反差以及调查区土壤水分等因素形成的不同标志。通过分析比较各种现象的差异,就有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的遗迹。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考古调查的效率。
2.遥感技术
航空摄影勘探技术的拓展。人眼观察物体是因为来自物体的视觉刺激。遥感设备从目标上获取信息,不仅取决于目标辐射或反射的可见光,还取决于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的特性。调查时,可接收多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可同时获取调查区域,突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可以了解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3.地下勘探
根据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地下遗迹和遗物进行勘探。由于古代遗迹、遗物的电阻率与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存在磁差异,我们可以利用地电阻率仪(电探测)和磁测量仪器(磁探测)或地震雷达进行探测,通过计算机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人工判读,从而对地下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识别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和“发射光谱分析”来确定陶器、石器、金属和玻璃等无机物中的元素及其含量。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如绘画、颜料和食品、软膏和树脂粘合剂。
“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来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并估计其烧制温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鉴别,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很多研究信息。比如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可以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来判断;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可以说出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问题。通过分析人类骨骼中碳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也被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获得的大量图像、图表、文字和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流通,以及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和计算,以及文物、头骨和人体的计算机辅助修复等。由于计算机的使用,研究人员繁重的工作大大减轻,加快了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合作,进一步开拓了新的领域。
编辑此段落
常用考古术语词汇
考古学——从字面上看,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在1674年首次使用这个术语。他是17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也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有时它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是在研究早期人类遗骸时。
文物——人类制造、使用或有用的东西,比如石器,几个世纪以来被随意拿走,给考古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封土——古墓地面上人工堆积的土堆。即:大冢。
BP——追溯到现在,取代了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让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更直观。为了规范日期,1950被指定为古代学考试中的“现在”。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率的技术,可以测定5万年内的有机物质。热释光测年技术可以用来测定陶器的年代,对物体进行再加热,然后测量发出的光来确定粘土物体的初始加热时间。
大米遗迹——被掩埋的特征从地面上是看不见的,比如墙壁。只有从天上往下看,才能发现稻谷中不同颜色的标记。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的肯特罗马港发现并描述了这一现象,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目前普遍用玉米代替大米。当玉米生长的时候,你会发现交错的、相互连接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细)。他们称这个十字路口为南奥古斯丁十字路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形状非常楔形而得名,通常在湿粘土上刻有刺。
树木年轮定年——根据计算出的树木年轮(每年加一轮)对树木进行定年。她还可以提供气候的证据,因为气候可以影响几个回合的宽度。这项技术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用于考古学,当时它被用来确定美国印第安人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是指发现遗址中的物质,彻底清除地表并记录地层或挖沟揭示堆积,全面挖掘,不留任何东西。惠勒曾说:“我是一个考古学家,一个过去的毁灭者。”
田野考古——从字面上看,它包括在野外工作的考古,尽管新科技的应用使考古学家不必参与发掘,也不必弄脏自己的手。其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主要用于审批申请方案)和计算机考古。对该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数据、税收清单、教堂数据、调查数据和以前的挖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对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的研究。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象形文字用图画来代表思想或文字,如古埃及使用的文字。
随葬品-与人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埋葬方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直肢葬、弯肢葬等。
丧葬习俗-尸体埋葬的过程。比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
巨石阵文化——从字面上看,是由巨石制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体,如圆形石柱。
史前——通常指“非常古老”。准确的说是指在文献记载之前。
陶器或瓷器,碎陶瓷的一部分,看似毫无意义,但实际上对年代顺序的确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挖掘(清理工作)——在遗址因发展需要而被破坏之前,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相对年龄——一个事物的年龄是通过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而得到的,不一定要给出确切的年龄,但绝对年龄必须有确切的年龄。
考古地层学--沉积物水平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的启发。一般认为,埋藏越深,年代越久远。早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就有学者根据地层学计算过,许多矿床的年代远早于传统圣经中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
考古类型学-对收集的物理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和研究的方法。受生物分类学启发。该理论由瑞典考古学家蒙特利乌斯(1843~1921)正式创立,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发表于1903年。
三阶段论——将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理论。这种方法在欧洲是可行的,但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些地区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三分法的第一个提出者是克里斯汀·j·汤姆森(Chrestien J. Thomson),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于1819年提出了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