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的研究成果
(1)工程
1,中国昆虫学史(英译本)天则出版社,1990。
2.中国现代昆虫学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4.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中国现代农业改良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6.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农业图书目录》,中国图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变迁研究》(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9.西方农业发展史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二十世纪中国昆虫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1、诱致性的技术与制度变迁——16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东亚农业的传统与变迁》,p75-92,韩国农村经济研究所出版。2003。
12,《论张謇的科教兴农实践和倡导棉铁主义——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由中国工商联出版社出版。
13,《二十世纪中国昆虫学》(合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
中国加入WTO与农业发展:机遇、挑战与战略。WTO/DDA谈判与农业政策改革。韩国农村经济研究所出版。2004.九月
15,《万文集》(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年。
(2)论文
1,美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及其问题,农业考古1993No。1.
2.中国现代昆虫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93 438+04 (2)。
3.台湾省昆虫学研究与害虫防治的历史发展,中国农业史,第1994期。
4.从美国农业的历史发展看可持续农业的兴起,农业考古1995No。1.
5.农业史的观念更新与发展,农业考古,第1995期,第1期。
6.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1995(专题经济史全文由人民大学新闻报道印刷中心转载)。
7.农业规模经营问题,中国科技导报,第4期,1995(收录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编的中国科技文库)。
8、《腹地的形成:内地的国家、社会与经济》评介
华北1853-1937,《农业史》1995(69):1
9.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和条件,《中国农业史》,第1996期,第1期。
10,从历史传统看中美生态农业的实践,《生态经济》第6期,1996。
11,站营农场——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化新思路,中国科技导报1997。
12,中国太湖地区的可持续农业,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荷兰,97。
13,中美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比较,《古今农业》第4期1997。
14,条件与约束:资源、技术、制度、文化,中国农业史1998第65438期+0。
15,技术变革下的资源、环境与社会,《古今农业》第4期1998。
16,诱致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1998。
17,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国情分析与中国农业技术未来发展战略,农业考古1999第1期。
18、哥伦布时代之前亚洲的美洲作物。
19,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5438期+0,20065438。
20.《农业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史》2002年第4期(2003年3月转载《新华文摘》全文)。
21,美国农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史,2004年第1期。
22.论政治因素和政府政策对中国现代昆虫学发展的影响(合作),《中国农业史》2004年第2期。
23、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4.花生的引进、传播及影响研究(合作),《中国农业史》,第1期,2005。
25.胡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史》,2005年第2期。
26.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学分析(合作),《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3期。
研究结果(2006年以后):
新疆卡热京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新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与崔峰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江苏传统制茶技术价值的考证与探讨《中国农业史》第4期2012(与刘新秋合作)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难点与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29卷第3期(与李明合作)
江苏农业考古禅茶文化遗产考辨2012 (5) 229: 234(与刘新秋合作)
民国时期气象灾害对上海棉花种植影响的对比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 (3)(与李一博合作)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花产业组织研究《中国农业史》2012 (3)(与李一博合作)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 (11)(与黄英合作)
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变迁及规律研究社会科学前沿2012(11)(与李其科合作)
中国东北农业系统资源利用方式与效益的历史变迁东北亚论坛2012(4)(与李其科合作)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中国农业史2012(2)(与李明合作)
梁“大林业思想”探析《中国农业史》2012 (1)(与胡合作)
中国农业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农业考古2012 (1) 26: 32。
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述(农学卷)(万)科学出版社2011第287-296页(与合作)。
以国治水,以水知国——评大卫·艾伦·佩茨《国家工程与绿叶》2011年(12)。
万与中国农耕史《中国农耕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387-394页。
长兴农业考古茶产业历史发展概述2011(5)(与刘新秋合作)
关于转基因主粮作物商业化争论的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与蒋平合作)
毛泽东“先合作后机械化”思想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9)(与张跃群合作)
江苏省民间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现状及保护对策《中国农业史》2011年(3)(与露露合作)
农业遗产的研究现状《中国农业文化的揽胜》唐珂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
农业:文化与遗产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年。
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年。
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年。
《美国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年。
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实践探索:中国农业史2011(1)(李明)
推进农业高校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的对策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11(1)(胡岩)
当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1)(周·)
科学编年史(编委会)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12
技术:历史与遗产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主编)
李约瑟与中国农业史家中国农业史2010(4)
明清时期黄淮防治管理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3)(与陆勇合作)
张謇《引淮》:中国近代水利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2) 98-105(与殷北之合作)
转基因大豆技术发展动因探析。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10(4)342-347。(与江平合作)
人文胜地,美食天堂——谈“四大名吃”之首的南京夫子庙小吃,台湾省《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报》2010 vol 16(1)。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
江苏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
李仪祉与江淮水利工程研究2009(4)(与殷北之合作)
水稻的起源、生产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大米,生活和。文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中国农业史2010(1)。
“无鸭不成台”——为什么“鸭都”成了南京的代名词?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系列”
对人民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乡土饮食文化(二)》(黄,主编),2009年,第45-68页。
美国农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系列。
食品传播与文化交流(蒲慕州主编)2009 125-160。
明清时期淮河防洪措施探析《中国农业史》2009(3)(与陆勇合编)
陆地棉在美国的引进、推广及影响,《中国农业史》,2009年第2期(与强剑合作)
农民离村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与周·
非理性群体行为中的个体理性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76-79)(与Leo合作)
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09 (5): 245-249。(与夏如冰合作)
李仪祉对中国传统堤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09 (5): 294-299。(与尹北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