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字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论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张(1969-),女,江西南康人,宜春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张军(1969-),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大学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江西宜春336000)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2.0【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4-3985(2006)35-0102-02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被淡化。许多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缺乏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职业选择目标上不再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执着的信念,不再把个人理想和兴趣需求作为激励人才的动力。而是靠混文凭谋生,赚取丰厚的收入或者努力出国,才是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很多人甚至把经济规模作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随利润而动。还有的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2.民族精神的丧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和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很多同学没有读过四大经典著作,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他们对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追求。
3.性格和心理都不完美。美丑、善恶、雅俗、道德标准的传统定义在部分大学生中错位。在大学校园里,有相当多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味低下。追求个人自由,纪律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修养;对生命的意义理解肤浅,缺乏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近年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以及大学生盗窃事件时有报道。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是中国教育多年来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反思“人才”的标准。
4.缺乏人文常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实行应试教育,高中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专业划分太细,专业口径太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树子先生所言:文化修养太弱,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于狭窄的专业教学使得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基础不广;过度的功利取向,使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训练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不足;太强的* * *约束让学生个性发展不足。很多学生对文史哲艺术一知半解,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最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没有。有些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别字百出,甚至看不懂请假笔记。钱伟长在担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时,就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人文,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否则可能对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
1.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条红线。屈原的《橘颂》寄托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的《义歌行》展现了前代的英雄气概,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感情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杰出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教材中还选用了一些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如李道元对黄河气势磅礴的生动描写,李白非凡的蜀道和庐山的壮丽,杜甫的泰山阔大和长江沉没,都给人昂扬的力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贺敬之的《桂林山水》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开阔学生的胸怀,净化学生的灵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大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多重利益的驱动下,如何教会年轻迷茫的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当代教育一个敏感而现实的迫切问题。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以文释道,以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浓缩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论述。每一句话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不相信,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里强调的是,诚信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违仁,犯错在所难免。”这是告诫君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离开美好的美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种“君子”的节操,表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又如司马迁被李陵之灾羞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他还用精辟的语言列举了在磨难中崛起的历史人物:“葛锡伯被捕,奏《周易》,仲尼欧写《春秋》,屈原被流放,却给了离骚,是瞎子,他有官话,孙子是庶子。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例子教育学生,令人信服,令人震撼。”淡泊清明,宁静致远”是古人哲学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才最全面的文学巨匠。我们在看到他的荣耀和辉煌的同时,也看到了他是最痛苦的一个。但面对生活的艰辛,他却能以超然的态度应对,如《丁奉》“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唱且慢走?“竹竿和草鞋都比骑马灵活,有什么可怕的?一场烟雨就是一辈子。”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博大飘逸的情怀,以及对生活困难的正视,尤其具有启发性。教育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充实自己的心灵,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
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评选出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的融合,具有优美的意象、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情感。一些简短的篇章,一部小说,一首关于生活的诗歌,可以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诗经》《楚辞》的古朴典雅;百家争鸣的智慧和博大;秦汉之际的恢弘大气;魏晋时期的自然性格;唐诗的和谐与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又有“松树林有月光,小溪有水晶石”的空灵之美;既有《不归之河》驰骋的壮阔,又有《寻访》含蓄的委婉;既有“风萧萧水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慷慨悲歌,也有“数风流人物,望今朝”的热情吟咏。再如苏轼的《千赤壁赋》,现场抒情,倾诉衷肠,情景交融,理趣结合,意境呈现,把深刻的哲理放在优美的意象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运用巧妙恰当的比喻,融情与景于一体,意境丰富优美。在张《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充分融入诗歌的境界,深切感受大自然中春天的温暖和煦,河流的辽阔,花朵的美丽与芬芳,月亮的璀璨魅力和夜晚的宁静,沉浸在作者创造的优美艺术境界中享受美。这些作品能使学生的审美感受油然而生,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好的生活。
4.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当今世界科学正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和综合化。钱赵霖先生说:“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史类课程,让学生读一些中国文学,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文学遗产。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是一股古典诗歌的巨流。从先秦诸子的散文到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架起了一道古文的彩虹。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小说达到了顶峰。从《窦娥元》到《桃花扇》,铺就了传统戏剧的基石,佳作美不胜收。理工科学生可以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徜徉,丰富知识,调整兴趣,开阔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修养,陶冶性情。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早就注意到文学、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姻亲关系,并树立了榜样。他们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如钱学森、李四光、华、茅以升、苏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深厚的汉语言知识和完备的人文教育,是后世科学家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文艺素养开启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生涯插上了翅膀。对理工科学生实施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成为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三,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1.选择名师授课。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大学语文由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知识渊博,文学素养高。同样的文学作品,可以因为大师的演讲而精彩纷呈,也会因为平庸的说教而索然无味。20世纪初,大学语文有名师授课的优良传统。在老清华、老北大,大学语文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非一流老师教不了。比如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闻一多等著名学者都曾教授过《大一语文》,他们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尽可能选择名师是关键。
2.选择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必须选择教材内容。课堂教学要在指导学生课外泛读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时代或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领略作品丰富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进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个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感就会大大增强。
3.改进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过时,往往把教学放在选词、用词、造句、段落、文章的概括性讲解上,把一篇充满灵气和美感的文章肢解,就像中学教学一样,让学生厌烦。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要重在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让学生辨别文学的趣味,理解人文意蕴,领略中国文学的美景。
4.改革评价方式。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发挥考试和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仍然沿用中小学的闭卷考试形式,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可以让学生较少的题目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张卷子终身”,这显然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功能的全面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可以考虑课程结束试卷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各占50%左右;平时考核以听课笔记、阅读体验、写作实践为考核内容,注重学生理解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考试考核对教学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王,著。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