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李冯

作者冯,

庄长功

轮廓

庄长功,福建泉州人。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甾体化学的先驱,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1921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获得博士学位。1948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二月15去世。

他在有机合成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确认了麦角甾烷的结构,推断了麦角甾醇的结构,设计了一种含角蛋白的二酮A酮的合成方法,称为“约翰逊法”。研究了甾体侧链的氧化断裂。他是当时从事类固醇全合成的少数知名化学家之一,他的工作被引入教科书。从汉防己甲素中分离出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甲素,并阐明其结构。他重视并参与了有机化学中文命名法的制定,目前吲哚、吡咯等杂环化合物的命名都是他首创的。

他在研究工作中强调创新精神,提倡“有所为先有所不为”的思想。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1956-1967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曾任东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台湾省立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说到庄长功,有一件事曾经在东北大学被作为佳话讲过。那是在东北大学工作的时候。一个星期天,他带一名工人去实验室做实验。当他全神贯注地做实验时,他把一个玻璃瓶递给站在他身后的人,说:“请把它弄干净。”那人答道:“是,庄教授!”然后我笑了。他回头一看,发现校长张学良在他身后。张学良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是个科学家!”

这说明庄长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是认真的。创新、执着、正直、勤奋,是学生和同事的印象。今天,与70年前相比,中国的科学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但多位受访者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庄长功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品质依然闪耀着光芒,值得今天的科研工作者学习。

作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先驱,庄长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他在甾体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有机化学领域享有盛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培养了高以升、黄耀曾等一批学术带头人。他倡导的有机化学术语,如吲哚、吡咯等,沿用至今。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称他为“中国化学的一面旗帜”。

乱世中的化学

庄长恭1894 12.25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没落的书生。在菲律宾华侨村廖望的资助下,他在25岁时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看到当时闽南经济萧条,他原本打算学习农业化学以甘蔗制糖,走实业救国之路。在博士生导师朱利叶斯·施蒂格利茨(Julius Stieglitz)的劝说下,他了解到从事基础研究也可以报效祖国。

1924年,庄长恭回国。他先在武汉大学短暂停留,后在东北大学任教授、化学系系主任。他不仅教授化学课程,还开展基础研究,带领学生发表玄参、瑞香狼毒、泽泻等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没有向敌人屈服,离开了中国东北。

随后,庄长功访问了德国。他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哥廷根大学教授A. Windaus的实验室期间,以周密的计划和精湛的实验技巧,解决了麦角固醇结构的未解难题,推测了麦角固醇的结构。由于麦角固醇与维生素D的结构有关,相关结果在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化学年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关注。他最初使用的氧化方法后来成为类固醇激素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方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P. Karrer将这篇论文列入有机化学教材。“这是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国际有机化学教科书。在1942出版的版本中,* *列出了166篇文献,其中只有庄长功关于麦角固醇的文章是中国人写的。”中科院院士戴立新介绍。此后,另外两部美国专著也提到了这部作品。

这坚定了庄长功在基础研究领域为国争光的信心,他决定将甾体化学合成这一国际前沿课题带回国内研究。类固醇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许多不对称的碳原子。那时候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敢管。庄长功和几个国家中央大学、东北大学的毕业生一起努力。从1935到1941,他们在当时最著名的德国化学杂志上发表了14篇论文。

但庄长恭最能出成果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国家水深火热的时候。侵华日军的全面入侵迫使他频繁“跳槽”。期间曾在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北京研究院药物所等机构工作,辗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甚至一度停止工作。所以他对性激素雌酮的研究在与欧美团队的竞争中失去了先机。尽管如此,它的成就仍然吸引着国际关注。

“庄先生在甾体化合物的人工合成方面的工作,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是史无前例的。从他发表文章的杂志来看,他的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戴立新说。对此,在《科学月刊》(1992)第5期上,台湾省立大学化学系名誉教授刘光鼎也写道:“他的成功可以让中国人有信心。”

此外,庄长功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学科。当时各种光谱仪器还没有出来,有机微量分析是确定结构的最主要手段,但由于量少,需要刻苦学习才能掌握。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格拉茨大学F. Pregl实验室学习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并订购了相关仪器。今天,人们在参观有机所历史陈列馆时,还能看到他从奥地利带回来的微量天平。

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一枝花非春,唯有苦干报国。庄长恭始终没有忘记这个初衷。

早在1923年,庄长功和留美化学家李宝卿在美国组织了中国化学会,并计划出版《中国化学会会刊》发表研究课题。可惜没有发表。1932中国化学会成立后,他积极参加。

庄长功早就认识到,提高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因素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他在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期间,改变了自己撰写研究报告和编辑出版的方式,要求同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交国内外一流期刊,正式发表后再进行编辑。"几年间,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刘光鼎写道。不幸的是,接连不断的战争使中国科学界失去了学习和推广这种方法的机会。

1948年,庄长恭访美归来,出任台湾省立大学校长。但难以辞退一些有关系的老教职员工,又因国民党特务闯入学校抓学生而无法开展校务。回上海后,他靠审稿在家过日子。

1949新中国成立后,庄长功很快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筹备委员。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在创建初期,他广泛招贤纳士,调整研究方向,为新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的很多想法都很新,有些观点和看法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戴立新举例说,两个学科成立有机所就是其中之一。

庄长功总是紧跟新科技的步伐。“当时作为董事,他不断学习和掌握有机企业开发的高分子和抗生素两个新领域的最新科学知识。”戴立新,1953进入有机所,帮助庄长功收集高分子研究文献,对后者的研究和务实精神印象深刻。

此后,有机所高分子组迁至北京,成为中科院化学所的一支主力军。庄长功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席。

此外,庄长功还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学报》和《化学学报》的编委。他非常重视中国的有机化学术语,经常说这是化学在中国成长的先决条件。现在一些常用的有机化学术语,如吲哚、吡咯等杂环术语,都是他的想法。

善于勤奋,思维成功。

庄长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学生和同事,如邢、、高以升、黄耀曾、朱,后来成为教学单位或研究单位的领导。

据田玉林等人回忆,庄长功备课非常认真,总是在琢磨如何让学生容易理解。所以,他讲课时,常常能让学生“听得入迷,听得津津有味”,和他讨论问题时,能让人“真有春风的感觉”。

庄长功对科学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田玉林等人在回忆导师的文章中写道,他在夏天放了一个月的假,有一次,不到一周之后,他回来参加实验。他在设计研究路线的时候,经常会查阅很多文献,甚至通宵达旦。

庄长功强调,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的态度。当他关于麦角固醇结构的工作发表时,温道斯实验室的一位同事认为他的成功是由于运气。庄长恭回答:“科研不是靠运气。你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取得成功。”他经常用它来教育他的学生。

庄长功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受父亲影响,庄亚辉三兄弟中有两个选择了化学专业。在庄亚辉的印象中,父亲讲得最多的是“不做一件事,就开始做一件事”,“取法,就适法”,“最后一站,处死,就后生”。

“父亲要求我做科研要选择一个有创新、有意义的方向,要坐冷板凳,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退路的境地,全心全意去克服困难。”父亲的话,从走上科研岗位,到后来担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一直刻在庄亚辉的心里。

一次东北之行,庄长恭不幸患病,健康每况愈下。1962年2月15日,他在上海病逝。

为纪念庄长工对基础化学研究的贡献,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设立了1993起庄长工科技进步奖,以鼓励在基础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人员。2017上海有机科学研究所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庄长工所。“以庄老师的名字命名,是想赋予研究院鲜明的个性和一流的基因。”中科院院士何明远说。

勤劳好勤俭,玩乐浪费,思考毁。庄长恭曾经把这句话从韩愈传给黄耀曾,黄耀曾又传给戴立信这一代。对此,戴立新说:“有没有天才是一回事。年轻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做好,需要勤奋和创新。”

庄长恭的笔和印章。

庄长功毛笔书法

1952,庄长功参加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

记者手记

做科研的,一点都不能忽悠。

《科学的创始人庄长恭》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形象:在战争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背景之前,总有一个人在实验台上做研究。

他不仅积极从事研究,还瞄准了20世纪30年代有机化学最难的方向——甾醇的合成。他不因为中国化学研究的环境和设备落后而退缩,决心和欧美团队争夺中国研究的基础。

庄长恭一生发表论文十余篇,数量不多,但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人心惶惶的中国,他选择从事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成就,体现了他非凡的远见、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关于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质量重要,而不是重量。他长期具有全球化思维,认为一流的研究成果应该与国际接轨。并通过自己和他人,将这一理念在工作中付诸实践。这对当前的科学研究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今天,从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资金支持来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在最好的时间和地点做科学。目前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做科研不要被忽悠,做科研不是为了追求论文。中国需要更多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与一些大家熟悉的科学家相比,关于庄长功的资料较少。在这次采访中,除了几篇文章外,笔者有幸接触到了曾经接触过的戴立新院士和他的长子、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庄亚辉,得以一窥这位中国有机化学先驱的一生。

回忆起父亲,庄亚辉还记得70年前的一些事。一次中学考试后,他发现老师在计算总分时少给了他一百分。回家后还心有余悸的少年哭了。他爸爸问原因,对他说:“这不是影响你成绩吗?学习靠分数,说明不了什么。”这教会了他做事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庄长功把激情献给了化学,却对金钱名利无动于衷。庄亚辉的爷爷是民族资本家,他母亲那边的亲戚朋友大多很有钱。他们背地里称庄长恭为“怪女婿”,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也不知道怎么弄钱,但庄长恭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并不在意。

从一些小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温度。庄长功在“中研院”化学所工作时,工资比较高,对庄亚辉兄弟的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给予经济资助。他觉得自己能去美国读书,还要看别人的资助。

他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他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二战胜利后,美国百合制药公司以年薪数万美元聘请他,他也不感兴趣。德国拜耳制药公司想买他的专利,他回复说成果不是私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汇短缺,他就把上次访美时攒下的外汇拿去银行兑换。换成人民币后全部捐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

当今世界变化太快,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被时间冲昏头脑,没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没有时间去回顾我们所缺少的。或许,我们需要匆匆停下脚步,与科学史上那些深思而温暖的灵魂对话,才能更好地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进。

角色的生活

●1894 65438+2月25日,福建泉州人。

●1916—1919,就读于北平国立农学院。1919拿到清华大学的津贴去美国留学,但是因为华侨资助,直接去了美国留学。

●1922—1924,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湖北省武昌大学短期教学。

●1925—1931年,任奉天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26—1933期间,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理事会做研究讲座。

●1931—1933,担任哥廷根大学董事会、慕尼黑大学、中国教育文化基金研究讲座。

●1933—1930,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理学院院长。

●1934—1938,上海/昆明国家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34-1945,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教授。1935年,担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审稿人。

●1939—1942,上海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二届理事会委员。

●1942—1945,昆明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理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

●1946—1947,赴美学习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65438+6月0948—65438+2月0948,台湾地区领导人大学。

●1950—1954,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数理学部副主任。

●1962年2月15,病逝于上海。

中国科学杂志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