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头洼大学
?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仅带有“再也回不到过去”的色彩,还带有“未来不可预知”的论调。《长别了》中的主人公连舟大概就是这样。
虽然名字很温和,但其实是一部很“硬”的悬疑剧。有两件事吸引我。一个是追杀,时间跨度12年。另一个是英雄。承担“追凶”任务的学生是一名大学未毕业的学生。
还没毕业的同学,和12的追杀?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它是《漫长的告别》中一个有趣的地方。
?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女学生的谋杀案牵涉到很多人物,主人公连周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受害者的男朋友。
?
一方面,他为自己的女友被杀感到懊悔,他迫不及待地想抓住凶手。另一方面,他开始责怪警察没能抓到他,所以他最终决定自己去古镇寻找线索。
故事从他开始,只因为少年的气质。
为了改变自己孱弱的身体,他从零开始学习搏击;为了能在古城待久一点,他租了一间破旧的房子,为了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他找了一份加油站的兼职,挨家挨户送煤气。
但你觉得他已经成为“穷人的蝙蝠侠”了吗?那是错误的。该剧风格硬朗,写实,就像殷放在《更好的日子》里饰演的警察郑毅说的“你我都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对前面的“废话”的动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
当然,连舟不是少年,这个词只是个称谓,但他比那些65,438+07,8岁的孩子强不了多少。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虽然身体上已经成年,但在大学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他还没有接触过社会。在迈克尔扮演的警察眼里,男主角还是个孩子。
主人公带着一种“疑邻偷斧”的心态去了古城,这让他调查了所有他认为可疑的人,于是也就引出了前几集的故事,在一场惨烈而伤痕累累的追逐中进行。
在一个雨夜见义勇为,不小心在一个胡同里救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男子,然后调查失踪的女大学生,甚至牵扯到我的室友。
?
观众跟随这位年轻而业余的“侦探”,目睹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受伤,目睹了隐藏在街头和光天化日之下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向观众展示了各种鲜活的底层边缘人物。
这是一个单纯少年的激情。你打败我了。只要我不死,有机会就把你们都打一顿。至于其他的,我不考虑。这对剧情提到的观众情绪的释放大有裨益。有很多委屈谁不想当面发泄?所以也带出该剧的风格和调性,写实硬朗。
主人公虽然长着一张娃娃脸,但他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感。
?
此外,“成长”也是该剧前半部分的主题之一。毕竟,仅仅依靠怨恨和执念是不够的。所以该剧风格的另一个方面是“悲剧性”,因为在惨败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你的斗志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灵活,这就叫成长。
但与传统的犯罪作品不同,导演并没有刻意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或塑造英雄形象,而是注重刻画人物的心路历程。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角色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
因为一开始,连周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结构,他的世界里只有单纯的爱恨情仇,只是为了给女朋友报仇,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可以看出,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他的所有动机看起来都像是在开玩笑,但没想到事件会错误地发展。
随着他真正参与到案件和相关事件中,他的世界观也在一点一点的扩大和完善。他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当事人和事件发展的影响,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慢慢学会责任和担当的意识。他开始懂得和警方合作,开始按部就班,而不是只靠血缘。他必须保护他人和自己。这就是成长。
当我们以为这个格局会贯穿的时候,第八集之后,该剧出现了转机,这次是12。
?
少年时期,正是因为记忆力好,他放大了很多东西,用他认为对的方式看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连周是这样一根筋的“铁头娃娃”。
?
长大的好处就是“记忆力变差。”
我们见过更多的案例,都经历了太长的周期,导致时间冲淡了当初的一切,比如杀人的记忆。
所以,在《长别》中遇见连舟是很特别的。本来他任性的行为让现实给他上了几堂社会课,让他逐渐成长。然而,就在他逐渐接受社会洗礼,完成蜕变的时候,脑袋受到重创,变成了植物人。他直到12年后才醒悟,事情发生了变化。只有他“没变。”
这就好,年龄增长了,时代变了,但心态还是12年前。当所有人都忘记了当初的案例,只有他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所以该剧在案件的复杂程度上并不是很突出,也就是一个“无头案”,但在故事中,多个单个案件因果交织,12年的时长带来一种宿命论的感觉。、
?
因为12年前,他在追捕凶手的时候,牵扯了各种社会边缘存在,参与了一个又一个事件,对事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2年后,他醒来“重操旧业”,时隔多年再次面对这些人和事。事情带来的震撼感不是人的,让他进一步反思自己做了什么,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意义。
《长别》以男主连舟昏迷前后为分水岭。随着故事的发展,阴超连舟从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稳重、冷静、有思想的成年人。
?
别忘了,除了连舟,剧中还有其他主线,比如迈克尔饰演的警察和蒲巴甲饰演的受害者尹璐的哥哥阴超。前者作为引导力量,用标准的刑侦手段规范连舟的行为,后者曾经为了救妹妹而入狱,出狱后也成为连舟的支持力量。
?
这起跨越12年的连环杀人案,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许多涉案人的生活。几个被这个案子束缚了10多年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对比,让人对自己的命运更加唏嘘。
?
说白了,12年过去了,案件的线索并没有褪色,反而在这个“成熟少年”的推动下变得更近了。12年的跨度,对原案的执念,将相关人物交织在一张命运的网中,形成了一条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宿命论因果链。
?
漫长的告别受限于真实性的表达,剧中没有侦探,这是社会推理作品的特点。换句话说,即使社会推理作品就像《嫌疑人X》中出现的汤川这个深思熟虑的角色,他的任务也只是引导观众去发现案件背后的人和事。
?
在这部剧里,他们只是被执念驱使的普通人。
所以《再会》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推理作品,注重对人性的分析和描写。所以在呈现上往往充满生活气息。通过大尺度的撼肩镜头,可以感受到南方小镇的潮湿气息,透过屏幕也能感受到。导演是想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都是活生生的人。
?
中国人有乡土情结,这种植根于原始文化土壤中的环境展示自然能让观众产生亲切的现实氛围,而这种现实氛围营造出一种“杀手都是身边的普通人”的氛围。
在情节结构上,《长别》遵循弱情节、强联系的创作原则,是社会推理常用的创作手法。22集故事用来追查一个案子,杀人案的涉案人还牵扯到其他案子。案件穿插之后,画出越来越多的人物,这些人物编织成一张大网。网里捕捉到的是我们整体的社会环境,双方在两难中博弈。
?
并且为了强化角色,故事更深入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增加了情感在故事中的分量,使之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比如连舟在一个雨夜救了那个女孩。她爱慕对方,追随连周的脚步。最后的结局很尴尬。
故事里的一切都反映和塑造了他们的内心。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孤独、偏执、复仇少年的热情;警察的体贴、细致、矛盾;以及雨夜作案的成年人的残忍、阴郁和冷漠。
?
可见剧中的悬疑只是一个容器,却融入了更丰富更有质感的社会现实。多线叙事,交叉影响,平行推进,在人性的纠结和社会的应激反应下,谜题本身似乎变得无足轻重。12前后,情况不同。人性本身的阴影和主观作用被无限放大。越接近真相,意味着越残酷。他回不去那个幼稚的时期了。
这一切的驱动力,就是这个12左右始终如一的少年。
?
所以,一部精彩的悬疑剧,应该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具有现实意义和个性化表达。《长别了》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情节性很强的推理剧类型,但也不急不缓,很从容。讲述了一个22集的故事,时间跨度12年。该剧的本质不是让观众参与到一个扑朔迷离的破案过程中,而是将观众带入故事的漩涡,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
“回来后还是个少年”,大概适用于该剧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