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村的教育建设
泥沟华侨学校
泥沟华侨学校又称泥沟小学、泥沟学校、米高小学。民国时期,人民贫穷,教育非常落后。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普宁二区(现流沙)没有小学,除了泥沟、郭龙、乌石、郭厝寮、麻扎、花溪、赤水等完全带地方口音的小学,其他近80个村只有零星的私塾。在此期间,泥沟乡先后办起了米高、德育、创新、群众、同语、新生等6所完全小学,以及同语班、李青社,可谓学校众多。
米高小学的前身是工读学校,是由张捐资成立的。原校址在今天剧院的操场上,张的卫祖庙。创建于1922,解放于1949。
1922,校长方,老师林森、孙、方。很多华侨和外出打工经商的孩子都在学校读书,学生有几百人。学校的纪律和精神是严格的。高年级学生练习童子军训练。
1929,全镇决定以米高为总校,德育和创新为分校。选举徐惠生为校长,开设英语班,聘请张伯欣为英语老师。1930后,米高小学和同期学校合并,张忠言负责教育事务。
从65438到0939,该校校长周行健教过陈佐彻,惩戒过林锡元,老师苏新科,吴占田等多人。他们博览群书,教学认真。学校增设了中学班,教授初中一年级课程,并选读了一些进步书籍,以儒家《论持久战》为辅助教材。为抗日救国,学校组织学生刊登海报、漫画、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师生学习医疗止血、包扎伤口、抬担架等战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学校还开展募捐活动,演出了《李富英》、《熔痕》、《沦陷后》等抗战话剧,激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7后学校扩建,在学校后面和南面新建了4间教室,由银湖和公户出资,学生义务劳动完成。之后,家乡的陈、郑、孙立等姓氏的子弟和赤尾东山的张姓学生,都来此求学,学生600余人。
1949下半年,泥沟公学成立,米高、德育、金哲三所小学统一领导。
1952年6月至1952年6月,全国各地进行小学整顿,泥沟公立学校命名为泥沟小学,纳入国家教育轨道。以米高、德育为总校,下设朝祖庙、金哲庙、九德庙三个分教学点。1953向工农敞开大门,招收超龄青年。由于学生的增加,教室的短缺,我们不得不用老庙作为校舍,直到改革开放,持续了几十年。
1980年,泰国乡村圣贤张瑞明、张不遗余力地发动泰国各级政府的泥沟村民,提出兴建泥沟华侨学校,得到大力支持。* * *捐资70万元建设泥沟华侨学校,学生人数增至2000余人。6月1989扩建教学楼面积,学生人数达到2450人。
1998襄县张青民捐资300万元建设新教学楼和天一广场。现在学生人数已增加到3500人,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五倍。
泥沟华侨中学
泥沟中学,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三竹岭,成立于1957。土改后的农村,群众迫切要求学文化,尤其是有“文化之乡”之称的泥沟。但在当时当地公立中学就读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得不远赴汕头和普宁周边其他地区。该乡党政对该问题高度重视,特总支部宣传委员张克庄全力投入民办中学工作,计划于1957完成。
学校命名为“泥沟华侨文化补习学校”;校舍由三座祠堂组成:张氏德教祠堂、张氏趾祠堂和张氏祠堂。此外,他还向华侨亲戚借了三间厅堂做房子;教学设备因其丑而简陋;聘任符合德才要求的教师或往届高中毕业生、村民,教职工37人;校长是张克庄,特聘当时普宁县著名教育家张伯丰先生为名誉校长。学校的生源主要是老家,其次是邻村,还有其他县来读书的,总是573人。学生收费和公立中学一样,学校经费基本靠“以生养校”。
学校发扬延安精神,“尊师爱校,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生活很辛苦,但是像孩子一样热爱生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坦诚相处的老师才是常态。齐新努力办好学校,成绩斐然。1958年,两个升级补习班的124学生达到80%以上,在全县都很有名气,在普宁教育得到了名人的高度评价。
1958年,随着公办和民办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政策,学校更名为“泥沟华侨中学”。但每年新生都是考上公立中学后才能录取,新生文化起点低。学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办出自己的特色。期间,为了解决师资短缺,师生们开始搭建三间平房教室;为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刘先新小吴辉通过空军飞行员选拔测试,填补了全县空白。
随着形势的迅速变化,普宁各地纷纷提出解散民办中学,全县32人中已有29人被解散。而中校泥沟,一位华侨,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风暴中稳住了航向。在此期间,国家侨委主任方方同志、广东省侨委主任黄生同志、广东省侨联主席吴锋同志先后看望了泥沟华侨,普宁县党政领导也看望了泥沟华侨。都肯定了学校的方向和成绩。1958年8月,张克庄会长被评为全国侨办先进成员,并出席中华全国侨联扩大会议。
在“公社”后经济生活极其困难的时期,学校有条不紊的生产自救教学。1960年7月,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考试成绩优异,受到上级表扬。接着,普宁县委决定将当时的公办中学:燎原中学搬迁到流沙平头岭,原燎原中学的学生到泥沟华侨中学就读。因为平头岭校舍一时交付不了,辽源中学和泥沟华侨中学合并了一阵子。
鉴于与辽源中学合并的泥沟华侨中学远未解决泥沟小学毕业生升学难的问题,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上级党政同意从1963下半年起,重新开办独立办学的民办泥沟华侨中学。学校又恢复了旧貌,内外一片和谐。
文革期间,泥沟华侨中学在劫难逃,在所谓的“纠正”中折腾了好几次,而在泥沟小学,校长也换了好几次。
从1978秋季开始,辽源公社10所小学停止办初中,以赤界公路为界,辽源公社东、西扩建,当地群众帮扶初中。在潞西泥沟华侨中学原址,由泥沟大队、乌石大队、夏迪大队、大榭大队组织,泥沟主办的“泥沟初级中学”,又称“泥沟联中”。
这期间,泥沟中学有700多名学生,37名老师。他们在三个地方受教:张氏趾公祠、张氏公祠(松干里)、张氏创祖公祠、张氏孺祖公祠和原泥沟大队。教学条件极差。8月1998后,重新设立为“泥沟华侨中学”,校址迁至三柱岭。
普宁市燎原中学
燎原中学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张氏九德庙旁,创建于1955年7月。原名普宁二中分校。1969年7月,经当时的普宁县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普宁七中。
1959下半年至1963上半年与泥沟乡华侨中学合并,更名为普宁燎原中学。
1969年9月至1979年8月,学校建立高中。
从9月1979开始,只恢复了初中。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曾在这里办过泥沟群众学校,现在群众学校旧址已整修整理为群众学校革命历史陈列馆。
职业技术学校
普宁职业学校位于泥沟镇南部,是一所公办重点职业学校。
学校创建于1992,是由泰国华侨、泰国顺和成集团公司总裁、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人张锦程先生捐资3000万元巨资创办的公立职业学校。
目前,学校有近300名教职工和5000多名学生。校园占地160亩,校舍占地50000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美。学校落成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校题词:“希望普宁技工学校为祖国的四化培养更多的人才。”十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侨资职校优势,积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办学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办学效益显著,声誉日益提高。多次被评为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先进单位。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4年评估后,学校再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任校长蒋玉燕带领全校师生努力奋进,再创新高。1999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校长”,2003年“华侨办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百名优秀校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年来,师生参加了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相关比赛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着眼于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由学校负责推荐安置和就业。就业率达99%以上,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附录
泥沟乡学校多。泥沟其他时期的学校名称附后如下:
德育小学、金哲小学、群众学校、同期学校、李青社、美德小学、友德小学、新生小学、陆机小学、慈民小学、培青小学、右玉小学、甘寨小学、丛菁学校、陈厝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