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的资料
基本信息
姓名:姚,姚
[1]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政治面貌:钟* *党员生卒年月:1910.10-1999.4 . 29曾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和第七届CPPCC全国委员会成员。
现代小说家。姚冠三,1910 10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我父亲去了开封优秀师范学校。因为他家的困境,他妈妈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打算把婴儿淹死,幸好被曾祖母救了。从小就爱听奶奶讲故事,这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文学兴趣。邓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环境落后,水旱灾害频繁。再加上封建军阀的压迫,农民没有生计,或外出逃亡,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九岁那年,土匪闯进寨子,把姚家的房子和衣服都烧光了。从此,他随父母逃往邓县居住。在县城,我在私立学校读了一年多,然后去了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三年。背了很多古文,写了文言文。闲暇时,我喜欢听艺术家们说施公案、龚澎案、三国演义等书。1924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天,由于第二次直服战的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在回家的路上,他和他的二哥以及另外两个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匪队当了“肉票”,轩被一个匪头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这段在土匪中生活了大约100天的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的自传体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四年多来,除了在樊城弘文书院学习的几个月,我基本上是休学在家。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和俄罗斯作家的一些小说,培养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不温暖和社会的黑暗形成了姚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我曾两次在进步军中当兵。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出路,所以滋生了压抑和感伤的情绪。姚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同时以“雪迹”为笔名在《河南日报》副刊发表《两座孤坟》等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工人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入学后不久,我参加进步活动,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看了清代朴学、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作,立志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暑假,他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投稿、教书、编辑谋生。抗战爆发前夕,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纪事》等10多篇小说,展现了大陆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和受压迫的一面。此外,他还编辑了《大陆文艺》和《今日》两种刊物,在《茫中》、《申报》发表了《杂感》,还发表了许多散文诗和文学论文。这些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受文艺普及和流行语言讨论的影响,1936收集家乡口语,编成《南阳词汇》。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迁至开封,与他人合办《暴风周刊》,任主编;前后也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杂感。他还去徐州前线采访,然后写了一篇简化的报告文学《战地书信》。1938年春,到武汉,不久加入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进步的抗日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和《文学立场》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和《半车稻草》。第二年,《红灯记》的悲剧故事发表在《文学新闻》上。后两部在中国影响很大,被翻译成英文和俄文。《半车稻草》和后来的中篇小说《牛和胡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坛的关注,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用生动活泼的口语成功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农民的觉醒和变化。自1939开始,姚在游历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期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写中篇小说,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军马情缘》、《新苗》、《团圆》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关于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表现了青年一代高涨的救国热情,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和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笔法转向委婉细腻,语言更加活泼多样。但有些作品在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用了过多的笔墨,淡化甚至弱化了表现时代的主题。在此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文学论文,如《论当前的文学主题》、《论通俗文学》、《论文学反思》、《屈原的文学遗产》,其中一些论文以《小说是如何写的》的形式发表。此外还出版了《车站M》、《春天到前面》、《半车麦秸》等短篇小说集。抗战胜利前后,姚转向故乡和童年题材,完成了自传体小说《长夜》,并撰写了《我的老祖母》、《我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系列散文。《长夜》以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土匪队李水磨的传奇一生,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了许多农民在破产、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也表明他们具有抵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力。像《长夜》这样真实地描写绿林中人的性格和生活的小说,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被翻译成法文后,姚被授予马赛纪念奖章。从早年开始,他的小说就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气质:1929出版的《强儿》塑造了一个强烈的人物形象,三十年代中期的几部作品也多次写出一些豪放的人物形象。将一批“强人”形象送入新文学的人物画廊,探索和表现“强者之美”,是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姚
解放战争时期,姚还写了爱国科学家陆荣轩的传记和短篇小说《人性的复苏》。1948后,先后任教于高航农业学校和私立大夏大学。同时出版了《明初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著作,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1951年,姚赴浙东参加土改。因为不懂当地语言,听不懂当地风俗,他有了回河南的想法。今年夏天,他回到郑州从事专业创作。65438年到0953年,因为中南作家协会的成立,他搬到了武汉。除了写过几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和杂感外,他的写作处于低迷期,仅在50年代中期发表过《儒林外史》、《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个问题》等论文。1957被错误划为“极右”后,开始在逆境中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婚姻和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姚既反对封建家庭包办的强迫婚姻,又经历了自由恋爱的痛苦。最后他在半包办半自由的情况下结婚组建了家庭。姚的婚姻深深地打上了19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烙印。早在姚10多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安排了一个素未谋面的未婚妻。这桩婚姻完全是按照姚极其现实的功利主义安排的:媒人向姚求婚时,对姚的父亲说:“一般般,心是干净的。如果有一天你穷了,谁把你女儿给我们!”可以说,她根本不是为了儿子的幸福找媳妇,而是找一个为她服务,任他摆布的奴隶。但是姚有姚的观点和想法,他一直否认这段婚姻。姚作品
后来,姚在1929年秋考上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19岁的时候,和一个很漂亮的女同学梁走得很近。姚当时的文章和小说都写得很好,这位家住商丘的女同学的中文并不比他差。人们总是把他们视为天生的一对。同学们经常调皮地在黑板上写“要”字,故意拖着右边的勾子半天,然后写上女同学的姓,把“要”字里的“梁”字包起来。姚对这个女同学很有好感,很喜欢她。为此,他还写了一篇名为《在我心中绽放》的短篇小说,用意识流的手法,专门写他是如何看待这位女同学的。读了他的杰作后,语文老师非常同情他。问姚要不要帮忙,姚说不要,当时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姚很爱那个漂亮的女同学,想对她好,但又不敢当面跟她说,一看到他就慌了手脚,脸红了。他想自由恋爱,却没有勇气表达自己,没有勇气采取行动。他只是在无法发表的小说里悄悄倾诉自己的感情,最后落得个“单恋”的名声。他为了自由恋爱吃了很多苦。几十年后,成了大作家的姚有一次在河南郑州大学讲课,有熟人跟他开玩笑说,他年轻时有一段“暗恋”。这真是莫大的不公!事实上,并非如此。真相是:姚喜欢的女同学当时也喜欢姚,但她没有勇气向姚表白。后来,当这位女同学听说姚娶了别的女人时,她痛苦万分,后悔不已。她突然哭了起来。这是1920年代中国受封建思想毒害和影响的年轻人自由恋爱的悲剧!1930暑假,姚被老乡王庚贤保释回学校。学校接待室突然通知他有人来了。当姚走进接待室时,他意识到为王庚贤工作的正是刘先生。“你好!请转告王老先生,感谢他把我弄出监狱。”“不客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先生开门见山地对姚说:“我白跑一趟三宝堂。今天,我受王老先生之托,来见你一件事。”“什么事?请说,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姚对说道。“王先生有个女孩。你见过她吗?”刘先生问姚。“没见过,听说长得很漂亮。”我实话告诉你,王先生和他的妻子认为你长得好看,英俊,聪明,好学,有才华。他父母看中了你,愿意把女儿嫁给你,选你做他们的女婿。要我当面问你,你愿意吗?”“我很想,但我害怕做主人。我要问父母才能正式答复。姚想了想后回答,同时问刘先生:“你能给我讲讲王先生的女儿吗?”“是的!姚全集
当然可以!”刘说,“她叫蔡,今年17岁。她现在就读于北京焦毅中学。美菜姑娘不仅健康、美丽、温柔;而且,他心地善良,知识渊博,有教养。在她的身上,有着书香门第和贵族家庭的动人风采。非常适合你。”刘先生一口气说完,但他似乎忘记了什么。他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姚,又说:“这是王美才小姐的地址。王先生说你可以给她写信。”送走刘先生后,姚回到宿舍沉思起来。他知道王庚贤先生的情况:早年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想正直进步。在当时,他是河南乃至全国的名人。为了向王先生求教,姚在此之前已经去过他家两次。现在,他要把女儿嫁给他,姚和肯定很高兴!很快,姚就写好并寄出了两封信。其中一封信是写给他父母的,说明他愿意娶王先生的女儿,并要求他父母退还他们为他预订的婚姻。父母收到信后,虽然不好意思,还是给姚提出了离婚。另一封信是写给王梅才的,从那以后,他们两人就互相写信。到今年寒假,王美才从北京回到了家。王耿贤通知姚到王家接女儿。当时,姚听说还有人要追杀和“攻击”王美才。所以他得知后,马上叫了一辆黄包车到王家,怕王美才被别人“抢”走。由于急躁,跑得太快,黄包车在路上翻了一次。到达王家之后,姚显得很紧张。结果第一次见面,他连看王梅才一眼都不敢。至于美,他不能多说。还是王梅才大方,这次见面后,她主动找到了姚在河南大学法学院的预科。在何达大学寂静的校园里,雪花纷纷飘落。一瞬间,小路白了,房子树白了,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尽管如此,姚和王梅才边走边聊,在校园里漫步。虽然外面气候寒冷,但他们的心是热的。“你上次没看清楚吗?现在好好看看,我会让你看个够!”看了姚一眼,王梅才红扑扑的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冲姚微微一笑。姚用手抚摸着王梅才的肩膀,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王梅才。“你有美丽温柔的眼睛,苹果般的脸蛋,丰满匀称的身材,浑身充满青春活力!真的很美很感动。这次我看清楚了。”仔细的看完王梅才,姚高兴的说道。“你喜欢吗?”“我喜欢!”就这样,这对年轻的恋人深深地爱上了对方。到1931年5月,他们通过袁洁婷的中介在开封结婚。当时姚21岁,王美才18岁。从此,姚和王梅才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编辑本段的参考书目。
红灯笼故事(短篇小说集)1940、牛权得与胡萝卜(中篇小说)1942大陆出版公司、爱情(小说)1943重庆文佐出版社、《团圆》(中篇小说)65443重庆大东书店。又名《母爱》)1943,重庆现代出版社《如何写小说》(论创作)1943,商科《当春暖花开》(L-3卷,小说)1944,重庆现代出版社《半车麦秸》(短篇小说集)。其中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63-1981,中青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姚的作品。
李自成的小说成就。
这部小说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它成功刻画了李自成、崇祯皇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的变化,崇祯皇帝在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时的点心,都是有深度有广度的一笔。其次,小说对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用了大量笔墨和思想,从宫廷到战场,从京城到乡村,有许多生动的描写;从政治竞争到战场对抗,从法律、礼仪到人情风俗,描写大多准确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