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有多少不合格的裁判?为什么糟糕的职业水准会无人问津?

很多年前,我对中国的篮球裁判也有很多偏见和看法,但当时对这个行业了解不多,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我对这个行业有点涉猎,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说结论。第一,篮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没有达到大多数观众能够完全理解规则精神的地步。很多时候,不是裁判踢得不好,而是“观众觉得裁判踢得不好”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CBA裁判的职业能力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差距的原因是人才规模太小,人才培养渠道太单一。

首先,题目提到了“专业标准”。事实上,在近几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专职裁判。目前CBA在新政改革后才拥有专职裁判,在联盟所有注册教练中所占比例极小(联盟共有68名裁判,仅有严俊、、叶楠、、段、刘森等6名专职裁判)。

大多数CBA裁判,以及技术代表,都在当地或大学有工作关系。裁判相当副业。

曾博士,武汉大学的骄傲,现任国际篮联技术团队成员,CBA技术代表。他通常在武汉大学教书。中国篮球协会分会主任闫军在转行成为职业裁判之前,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副教授。

说了这么多,其实中国裁判群体的一个特点已经显露出来了,就是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专业培训渠道。

一般来说,裁判都是学院派或者体校的。裁判员的起点是高校篮球协会筛选人才,经各地篮协、体育局资格证书考试认证后成为本省篮球协会注册裁判员。只有当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选拔出来处罚高水平的赛事。

大部分的裁判都是从大学(最早的高中)才开始彼此的认真接触。有悟性、有资质、愿意在这个领域努力的人成长更快,可能在研究生的时候拿到一级裁判证书。毕业后如果还有想法,想坚持这个行业,有可能说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深造。

但是体院派的裁判和学院派的裁判是有区别的。体院派出的裁判大多是体育生出身,对篮球和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与学院派不同,让他们有“武将和文官”的感觉。

裁判人数少的另一大原因是群众基础太窄。

很多篮球迷可能打了十几年,可能没见过看球规则;有的人天天喷裁判,可能根本不懂裁判和规则;有的人觉得当裁判没意思;有些人想当裁判,但又觉得太神秘,没有办法…

其实你可以自己想想,你有没有兴趣和毅力坚持这样的副业。有很多大学生不明白篮协存在的意义。起初,他们以为他们是来打篮球或训练篮球技术的。等他们来了,发现是在背篮球规则,培训篮球裁判,就没了兴趣,跑了。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篮球裁判员的人才基数只是比运动员稍大一点。顶级裁判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