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学堂发展简史

六年前,王先生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太湖之滨,开始建造太湖大学堂。2006年初夏,经过6年的土建,这里初具规模,建筑庄严,绿草如茵,精英荟萃。六年前,它是一根芦苇。六年后,据当地人说,这里成了风水宝地。王先生开玩笑地说:“以前是鸟不生蛋的地方。现在很多鸟都争着在这里下蛋。”事在人为,从一片荒地到风水宝地,都倾注了这位九旬老人执着传道授业的心血。王先生说:“有云:人杰地灵。一个地方好,‘人杰地灵’要排在‘地精’前面。”从2006年7月6日到7月7日,90岁高龄的南在大学礼堂做了他的第一次演讲,主题是冥想和生命科学。他渊博的古今知识和朴实的风格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有些人甚至来自美国和东南亚。“读中国的古典书籍,不要通过学习一点点西方文化的逻辑和17世纪以后的文字来看,那就无关紧要了,而且越读越远,越看越糊涂。”在谈论《黄帝内经》时,南怀瑾是这样开始的。

王先生还讲述了他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建立太湖大学堂。只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王先生几十年前曾说:“当今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如交通便利、建筑丰富、生活舒适,表面上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人们为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战争的破坏而恐惧,为对海洋的贪得无厌而烦恼,这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和贫乏的精神生活的鲜明对比下,人类面临着新的危机。"

2000多年前,孔子就感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们为了膨胀欲望,逐渐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追随教育的命运,想用古老的文化传统恢复社会秩序。现在王先生也有同样的理想。他想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来拯救这个时代面临的危机。王先生说:“我们虽然失望,但不能绝望,因为要使古人长存,使新人成功,靠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了挑起这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方面要复兴东西方固有的文化精髓,取长补短,作为今天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我们应该寻求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消除人类文化迫在眉睫的抢劫。"

“我做任何事都是全心全意的,不一定要成功。”对于太湖大学堂是否太过正直的问题,大学堂解释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