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正能量励志故事
3月21日,点军“编筐”,点军区土城乡安子溪村,寒风夹着冷雨仿佛把人拉回了冬天。
坐在温暖的笼屋中,张反复地把细长的长条翻过来翻过去,像一只奇妙的手翻着花,把它们横着、竖着编织在一起。
桌上的手机不时响起微信提示。张王石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上半身把小板凳挪近桌子,拿起手机,刷屏解锁,熟练地在微信QQ上留言。
很难想象,面带憨厚笑容的老男孩,其实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从小重度残疾并没有让张感到绝望。相反,他每天都以阳光的心态享受生活。虽然是村里的贫困户,但他渴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命运的轨迹在13岁时发生转折。
张,42岁,点军区土城乡安字溪村人。刚进初中的时候,他和朋友在上学和打游戏的时候,腿就不正常了,这个病再也没有离开过她。“那是我13岁的时候。我感到腿部疼痛,肌肉萎缩,无法正常站立。”张说,医生诊断为小儿麻痹症,这将导致四肢畸形和瘫痪。由于身体原因,张初中就辍学了。为了掌握手艺,十几岁的他来到宜昌市县府路一家服装店学习缝纫。“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新衣服,就想用布做新衣服。”张说,按照原来的计划,他学成归来后会去广州打工,等有了实力再开服装店创业。
从15岁到18岁,张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在苦学缝纫技术三年后,张回到家乡开始了服装生意。“当时附近的村民都给我家带布,我负责裁缝。”
然而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打击了这个苦苦挣扎的少年。张在65,438+09岁时,去武汉一家医院做了腿部矫正手术。"左腿锯了三厘米长的骨头。"从此,他再也不能踩缝纫机了。这个打击对张来说无疑是绝望的,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当不了裁缝,就去学别的本事自立。”
关上一扇门必然会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经过多次打击,张没有变得颓废,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军中竹多,能工巧匠多。做一个手艺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说干就干,张拜了村里的一位老匠人为师,学了一门手艺人的手艺,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一根青竹,在张灵巧的双手中,切、锯、削、劈、拉、撬、编、织、削、磨,经过十多道工序,一件传统竹器诞生了。3月21日,我们在张的火笼房里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刚刚编好的小竹篮。“这么小的竹篮,20元一个卖。”
在张家的门口,地上也有竹子。“都是茭白、金竹,从十几里的山里以五毛钱一斤的价格买来的。”张的父亲,是采竹能手。每年冬天三、九点钟,张行湘都会买回竹子作为原料储备,因为冬天三、九点钟的竹子是不会长虫子的。“儿子身体好了,就会用刀把竹子弄断,把蚕丝剁碎。”“刚开始的时候手经常被划破,练了几个月才熟练。”张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为了练基本功,每天掰竹剁丝是常事,手指被竹子划伤也是常事。看似容易轻视匠人的作品,其实过程纷繁复杂。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先切成极细的竹丝,再织、织、拉或穿,编织出各种竹制工具。
热爱学习的张上手很快。练完劈丝,他又开始学编织。“这是一件细致的工作,如竹篮基础的四个角,要织得平整、紧密,不要断丝。”张坐在的房间里,穿插着丝绸,给我们介绍着经历。
因为他的灵巧,做出来的东西精致耐用,附近的村民都来找他定做筷子。在这之前,张刚刚打完九筐。"它们都是以40元一个的价格出售的."
火笼房里全是温暖的父女。
3月21日中午12刚过,张拿起手机,熟练地打开微信,点开张鹤妹,开启视频聊天模式。“女儿这个时候应该下班了,我想和她说说话。”
张鹤妹是张的女儿。“因为她1995出生的时候正是雨季,所以我在她的名字里取了一个‘梅’字。”
张辛辛苦苦把张鹤妹养大。现在的张鹤妹是个苗条的少女。她去年刚从武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现在在武汉一家公司上班。“爸爸,你好像瘦了!”手机屏幕上,弹出一个相框。短发圆脸的漂亮女孩叫张鹤妹,父女通过视频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张说,女儿很孝顺,也很勤奋。看到她现在进入社会后能够自立,张觉得这22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张的家就在长阳县高崖岩路口的山上。2005年因为修建高压线,他搬到了现在的位置,一家人住在一栋两层小楼里。地里还种柑橘和茶叶,这也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让女儿多读书,成长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张克服了身体残疾,学会了缝纫,成为了一名缝衣匠,靠着一双勤劳的手,让女儿读完了大学。
扶贫工作队在网上发起了爱心宣传。
安子溪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对口帮扶单位是宜昌市财政局、宜昌市国家安全局、点军区财政局。
为了进一步摸清贫困户底数,安子溪村的扶贫工作队经常走访贫困户。“虽然张是村里48户贫困户之一,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人一种正能量。”
点军区财政局副局长杨震说,从地域上看,一些家庭因为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生活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选择了被动应对。张与他们不同。他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去年,通过扶贫,安子溪村实现了光纤到户,张是村里第一个安装WIFI的用户。“我想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它会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张说,家里装了WIFI后,扶贫单位送来一台电脑,教他使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
现在,张将的竹编器皿发个图在微信朋友圈里卖,做起了微信生意。村里的干部也在自己的微信上帮忙转发推销。很多网友看到后都很感动,纷纷表示要买张的手工工具。“我们从军区财政局订了很多人去买,订单都下了。张的工作太忙了。”杨震说。
张的竹篮虽然实用,但没有艺术元素,价格卖不出去。为此,驻村干部专门在淘宝上搜索了一些卖竹篮的图片,启发张将竹篮编织成精美的艺术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些时尚的款式,他都可以借鉴,网上一件可以卖到100多元。”
下一步,驻村干部还准备给他打造一个电商平台,销售竹编产品。“但考虑到张的身体原因,一旦订单量过大,他可能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各帮扶单位还在筹划如何扶持张发展竹编产业。
梁梁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亲自手术挽救了数千名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2016年2月8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成都三院骨科医生梁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观众,掌声雷动。作为中国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多年来,他亲手挽救了数千名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使他们重获新生。在患者眼中,他是华佗转世,而在同行眼中,他是攀登医学高峰的勇者。不断探索医学的边界,铸就了同行难以企及的医学高度。
央视评奖评价他:自嘲年轻医生,却站在医学的巅峰,东奔西跑养育善良,开启那些被折叠的生命,你用两个支架矫正病人的脊柱,一个是妙手,一个是善良的心。
“我是小博士。”
“我是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是第一要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对说。这么多优秀的人,这么大的荣誉落在他身上,他一开始有点害怕。
今年6月65438+10月中旬,梁获得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这个奖应该给别人。”这是梁想到的第一个想法。但后来,也想通了,梁获奖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但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个奖不仅是给我自己的,也是给医务工作者的。”
就在昨天,他亲自操作,为一位患者做了脊柱矫正手术。手术从早上11到下午4点多,持续了5个小时。患者本人是来自河北的神经科医生。正是在网上得知梁医术精湛,才千里迢迢赶来求医。“这是第二次手术。再做一次大手术,他的脊柱基本可以恢复到理想状态。”整天围着手术台和病人走来走去,随意动手术就要10小时之久。这五个小时的手术对梁来说很正常。
不同的是,手术后,他昨天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家里人都在等他回家看晚上播出的颁奖典礼。
“我医术高明”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75%以上的脊柱畸形患者都是脊柱侧弯超过130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四处求医无门。脊柱畸形不仅改变了人的外貌,还会引起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话不多,声音最沙哑的就是四个字:“我治好了。”这四个字,对于脊柱严重畸形的患者来说,听起来像是大自然,意味着一丝生命的曙光。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统计,2013至2016,梁在该院治疗脊柱畸形患者507例,其中417例术后出院,其余90例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更多的人之所以重生,是因为他们遇到了梁。
尽可能为病人着想是梁的工作准则。很多去医院治疗的患者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病人尽快得到治疗,他到处为病人省钱,还经常为经济困难的病人捐款。遇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求助,甚至尝试在茶馆里筹钱。梁博士团队从2014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接受帮助的患者近200人,金额近500万元。
“我们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
目前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有三个禁区,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区”就是很多医生不敢碰。
梁对患者有一个统计:75%的脊柱畸形极其严重的患者,被京沪穗三地医院告知不能手术。无一例外,他们是从网上查询了梁的病历和手术后来到这里的。
从2008年至今,他已经做了1,000多例脊柱畸形手术,梁成为终结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禁区”的人。“人们问我为什么能做到。我可以介绍的经验是‘坚持,永不放弃’。我一步一步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爬一座山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我坚持下来了,回头看看:我意外地达到了一个别人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梁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都是无可争议的。2065438+2005年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人提问”的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审稿时每篇文章提问20个左右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