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命名
65438年4月至0977年4月,裴李岗遗址首次发掘的8座墓葬及其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与仰韶文化时期的埋葬方式、埋葬习俗及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考古学家最初认为裴李岗遗址是新的古代文物。1978年,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撰写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表在当年的《考古》第二期上,拟将裴李岗遗存命名为裴李岗文化,但这一提法被《考古》编辑部删除。这在当时被很多考古学家认为是正确的,因为裴李岗遗址只是试掘,考古资料并不充分。裴李岗遗址发掘前。1976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已发掘。与裴李岗遗址相比,其材料同性而异。有学者建议两地一起命名。
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学家陈旭在《郑州大学学报》第四期1978上发表了题为《仰韶文化探源》的文章,认为裴李刚和磁山遗存的文化面貌和特征是* * *和异的,以同性为主;* * *同性恋表示是同一种文化,差异表示是不同时期的文物;从整个文化面貌来看,磁山比裴李岗更发达;根据碳14测年,磁山遗址的年代晚于裴李岗遗址,因此认为裴李岗和磁山是同一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类型,建议暂时统称为裴李岗文化,分别为裴李岗型和磁山型。在陈旭提出这一观点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严文明在《考古》1979第一期上发表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新发现》一文,也认为“裴李岗的器物与磁山相似”,“应归为一种考古文化,建议称之为磁山文化”。
1980年,河南博物院院长徐顺展在《河南文博通讯》第一期发表《论裴李岗文化》。他还认为裴李岗与磁山外貌相似,同属一种文化,故应称为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是裴李岗文化的继承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裴李刚和磁山遗存的不断发掘,考古界对磁山和裴李刚遗存的研究更加深入。一般认为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应分别称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同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裴李岗文化早于磁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