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定位

大学生的社会定位

关于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定位,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角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以下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定位1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一个建设者的角色。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的。但是有几个大学生真的能有前途?

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哪怕你是小学没毕业的辍学生,也不可能按照学历来安排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一个人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取决于他能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一纸学位。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自1977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随着近年来大学扩招,成为大学生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得本科学历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仅2021年,就有90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工作不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高大上的工作,而是一些10年前甚至5年前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敢仰视的工作。那么大学生会成为未来的缔造者还是廉价劳动力的韭菜呢?

大学生学历有时会成为就业的负担(笑话)

穆青·邢俊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一名大学生通过关系找工作的笑话。这个故事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也很值得深思。

故事讲的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然后他妈妈让弟弟帮孩子找工作,然后就有了一段可笑的对话。

我二叔,我妈让你帮我找工作。你明白了吗?

你放心,我找了村东工厂的人帮你找工作。你去面试就没问题了,绝对能上岗。

我二叔,我是大专毕业,本科。

学历的问题就不用担心了。我已经和招聘人员达成了协议。你可以只说你是初中生,不要提你是大学生。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需要自己定位。

上面这个笑话,这个大学生最后成了廉价劳动力,成了一波被高等教育割下的“韭菜”。但是我们应该仔细想想。真的是高等教育把大学生变成了廉价劳动力和“韭菜”吗?

大学毕业后,有的人能找到工作,有的人找不到。有的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很多企业预定了,但有的人毕业后三两年还是住在家里,靠吃老人为生。这不是学历的结果,而是人本身的结果。

一个人在社会上能起到的作用是由他自身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如何给自己一个大学规划,对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做这样的规划。

大学的时候,如果你的态度是“关于学习”。那么,“大概学”完了,你大概就是一截“韭菜”。你用调侃你的学业来定义学习,社会也会用调侃来定义你的角色。

当你在大学的时候,如果你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你大学毕业后,社会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你。或者求职,或者创业。一个心态积极的大学生,必然会有一个积极的社会角色在等着他。

标签

穆青·邢俊认为,没有哪个大学生想让我叔叔给自己找一份工厂的工作,然后像笑话里那样,隐瞒自己的大学学历,报给一个初中毕业生。但是要真正展现你大学学历的竞争力,所以不要放松,你的角色定位由你自己决定。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定位。关于大学生求职的经典问答。

1,问:现在大环境不好,只能先就业再择业吗?

答:没有就业就没有就业选择,没有就业就没有就业。即使大学毕业后暂时只能在公司做前台,为什么不在目标行业或公司做前台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一个接近理想的基层岗位并不比随便找一份工作更难,只是很多人缺乏职业规划的基本意识。如果非要,那就先找份工作,尽量选择和自己长远目标相关的,这样才有职业发展的后劲。

2.问:好学生自然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答:从实际情况来看,成绩好确实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但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并不是学习越好,就业就越好。核心原因是学校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和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有很大差距。往往是那些平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有丰富兼职和实习经验,善于与人沟通,能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学生,毕业时会有更好的出路。

如果你不打算继续深造,从事学术研究,你的成绩已经足够好了,平时应该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努力。即使是已经进入求职阶段的同学,也要注意,求职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经验的积累,不要把求职变成机械地投简历、等面试电话的过程,而应该去更接近行业的地方做调研,去拜访行业内的人,去参加实习体验活动,这些都比通过这个考试来提高个人竞争力更实际。

3.问:在准备求职申请材料时,是要尽量详细,还是要做一个完整的宣传册?

答:如果你的基本要求符合招聘信息的要求,一份纸质简历就够了。招聘人员做的初选工作无非就是在你的简历上“找点”,在他们的招聘信息中找到能对应要求的点。厚达数页的复杂求职材料通常被认为是不专业的表现。你所有的努力都违背了沟通中的效率原则,好的人才应该是能言简意赅地总结自己的。

如果你真的用心做出了惊艳的作品,试着想想交付给谁。通常情况下,你应该发给那些真正感兴趣的,有专业判断力的,或者有权录用你的人——做简历筛选的HR通常不是合适的人选,所以不要给那些在招聘季忙得看不黑的人添乱。

4.问:薪水要求低的工作是不是更容易找到?

答: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你应该把自己的求职策略定位为自我欣赏的求职,而不是仅仅采取一种降低社会地位的举动——而通常这种举动并不那么高明。

零起薪就业是降价竞争的极限,但是看用人单位的反应,这些提出零起薪就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受到追捧,反而被质疑的更多。雇主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如果你的天赋值真的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你的价格又比较便宜,对他们来说是有诱惑力的。

但如果在价值层面达不到标准,降低价格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像去打折商场,那里的东西都很便宜。你会选择最便宜的东西买吗?肯定不是。你会买你需要的,然后看价格,不是吗?

一个求职者应该奉行自我欣赏的求职策略,也就是说,当你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你自身的价值并不是不变的。你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求职在行业和社会中实现自我提升,你的每一次求职经历都应该具有人才增值的效果。

如何给自己增值?研究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岗位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自我培训,把每一次求职都当成一次获取信息、结识业内人士、听取专业意见的过程,这样在你求职三个月或者半年后,你的竞争价值就远非从前,你或许就能跳出底层人才竞争的激烈价格战。

人才金塔底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为同质人才很容易被替代,只能低价竞争;如果能把自己塑造成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独特品牌竞争力的相对高端的人才,那么在就业上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5.问:求职信以情感人,越煽情越好?

答:“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给你一个惊喜。”熟悉这句话吗?招聘人员已经看到了这样喊口号的废话。

一封求职信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强调你的优势,另一种是解释为什么你能胜任这份工作,尽管你的一些背景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必须用真实的例子来说明。对于招聘者来说,未经证实的能力是不存在的能力。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明天就做点什么,这一点足以写在求职信中与招聘人员分享——你必须先给自己惊喜,然后才能给别人“惊喜”。

6、问:求职的时候,用邮件发简历,真的是投得多更成功吗?

一个才华横溢的求职者,仅仅发一两份电子简历,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已经晚了。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发几百封邮件,给不同的雇主提供不同的简历,那也是求职神话。

如前所述,一份简历就是一个“积分的集合”,招聘人员挑选简历的过程无非就是寻找招聘信息对应的积分。没有这些来往信件,投再多简历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基本简历模板,然后根据具体用人单位的要求对简历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改。什么是标准?以招聘条件为依据,所有符合招聘条件的都要突出显示,所有无关的都要尽量压缩删除。

7.问:技能和证书越多越好吗?

答:我讨论过“复合型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区别:复合型人才有很多技能,但是这些技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而复合型人才,技能多样,没有强项,技能之间没有联系。

毕业生拥有多种技能和证书确实有帮助,但最好关注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职业,调查这个职业需要的相应资质,将自己的相关技能与职业定位相融合,或者有针对性地补充所需技能和证书。

如果一个学生拿了一大堆不相干的证书,在简历中炫耀性地列出来,很可能会被认为对自己的个人优势缺乏清醒的认识,被淘汰。如何让我们的技能“复杂”而不“复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8.问:求职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吗?

答:很多同学希望特别有把握,或者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再开始找工作。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求职者最大的软肋就是缺乏相关经验本身!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斗,只有在求职中碰壁,才能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准备。

很多学生对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看法都是道听途说,基于这些信息制定的求职计划往往看起来很美,但经不起推敲。所以,避免未来求职受挫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前进入求职状态,在关键机会到来之前留下一些幼稚的错误。

9.问:找工作和“应聘”是一回事吗?

答:作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最关键的心态变化恐怕就是从“毕业生”到“求职者”的转变。两者有什么区别?

“毕业生”的基本心态是,我要毕业了,我要找工作安排下一步的生活。他们被迫被动地“应用”;一个“求职者”的基本心态是,明白自己所学的一切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明白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饭碗,更是人们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这个时候,他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拥抱社会,在市场的风暴中搏击,找到一片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天地。

10,问: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吗?

a:为什么大部分人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核心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遵循纯学科逻辑,而社会岗位设置遵循复杂的市场需求逻辑,大部分工作是专业性、复合型的。比如像法制记者这样的工作,学法律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有学过新闻学,很难报道。学新闻的人会觉得没学过法律,做起来不容易。大家都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不专业的工作,都处于心理扭曲的状态。

其实要摆脱专业对口的僵化思维,尤其是工作岗位相当多,学校又没有相应的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我们要面对社会,面对市场,面对真正的消费需求,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这是一个现代人才的基本思维方式。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定位3大学生职场之路怎么走?

初入职场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很多年轻人面临的困惑。每个人都期望在这个世界上追寻自己的梦想,找到人生的位置和灵魂的归宿。在中青在线的“职场就业”论坛上,两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得到了论坛版主李来和职业咨询师张野的建议和指导。在此,我们精选了部分内容,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时间在犹豫不决中一天天过去

胡楠:毕业两年零三个月了。毕业后的那一天,坐在南下的火车上,我对未来不知所措。今天,我又站在了十字路口:我需要找到未来的方向,告诉自己该何去何从。

我学的是化工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化工厂工作了5个月。我觉得我的专业在这里没用,就走了。然后,我进入一家港资化妆品厂做技术工作。虽然澳洲回来的年轻女老板愿意培养我,但我觉得这是家族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找不到归属感,一周后就走了。

我又进了一家韩国涂料厂。虽然韩国人待人很好,很有礼貌,但我不能认同这份工作。半个月后,我又要说再见了。

之后进入一家港资电子加工企业,做生产工程师。老板很有教养,愿意教我东西,对我很好,所以我很努力。后来发现这里的工作也很简单,就算是中学生,没有大学学过的东西也能做。只是因为英语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薪水,暂时还没有动离开的心思。忙了半年都没时间想“明天去哪里”。

之后的半年,我比较放松,下午5点准时下班。工作之余想学点东西,但是学不到,就把业余时间用来聊天看电视了。在我睡觉的时候,突然有一种虚度青春的恐惧和焦虑。我一直在想: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的回答很模糊。

好几次我想离开去找新工作,但我知道我的力量不足。我对自己说: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找不到合适的新工作就辞职,对自己不好,也让父母担心。但我不想浪费一次生命。想多了,犹豫了。在优柔寡断中,时间一天天过去。

李来点评:积极融入社会,重新定义自己。

没有理想的年轻人,每天关注的就是赚了多少钱,对自己的感觉如何。他们不观察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没有为他人多做贡献、多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没有原则,没有个性鲜明的灵魂。

如果我是一个资本雄厚的老板,我不会选择你加入人才队伍,因为我看不到你的人生前景,看不到你的表现和果断,这样的人不可能成功。如果我是你的母亲,我会为你的状态感到痛苦。为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头来,你只是整天拨弄着你的小算盘。

你缺少一个精神坐标。校园完美生活的想法,让你茫然的面对现实的职业社会。社会不是简单的氧气舱,完美只存在于童话里。如果你一定要把完美等同于生活,你的内心注定充满失落。

你要积极融入社会,树立自己。所以,请打开你的行业和专业视角,重新设定你在相关行业的定位,那些行业前辈会给你示范和鼓励;请伸出你的交流触角,朋友会帮助你更清晰地体验生活,让你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和强大。你是一个聪明而敏感的人,我相信你会做出一番事业。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

困惑的人

我去年本科毕业,法学专业。我的学校和专业对别人都很好。可惜我从大一开始就不喜欢法学这个专业。法学专业需要认真严谨,而我的性格更喜欢自由、创意、新鲜感。

正因如此,我毕业后一直没有找法律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不想再犯错误,想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说实话,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半年过去了,我参加了很多招聘,但是一直没有单位要我。

我也想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希望以后做销售经理,从事广告、娱乐、服装、化妆品等与美容、眼球经济相关的行业,有自己的生活,做一个优雅独立的人。这是我的目标,但是不知道怎么实现。

我的目标能实现吗?我想学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不知道学什么。况且我25岁了,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去专门学习。我该怎么办?

张野点评:车去千山路。

听起来你的情况可以用一句唐诗来形容:“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我的看法是:“一切终将水到渠成”。

对这句话的传统理解是:开车到山上看前方,那么你一定会看到一座大山,就像你现在遇到的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人相信前面一定有路,真的是只有论据没有论据。但是,谁说到了山上就一定要往前看?其实完全可以回头看。如果没有路,你的车是怎么到山前的?去山前的路不就是路吗?回去本身就是一条路。在你的情况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回到你的专业,找一份工作。

在职业指导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归属上存在误区。一方面,这些学生相当鄙视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可以做其他专业工作。考虑到这些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已经获得了专业知识,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持这样的态度是可悲的。

这种对专业新人的误解,说明他们还没有深刻理解专业要求是招聘单位对求职者最根本的刚性要求。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个要求隐含的职业原则是: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求职者比没有这种专业知识背景的求职者更容易在未来的工作中掌握专业技能。所以一个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求职者更有培训价值。用人单位认为一个连自己专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在招聘上会有问题。不说别的,最明显的问题是,你怎么保证自己不会像放弃原来的专业一样,在新专业工作两天后继续前进?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本专业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而你在自己没有优势的其他专业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同理,兴趣与职业的矛盾,也要遵循“一切终将解决”的原则来解决。遇到这座山,也可以回头看看。其实路就在那里。我记得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施拉普纳说过:当你不知道该把球踢向哪里的时候,你应该把球踢向对方球门的方向。借用这句名言,在职业方向和定位的问题上,要走的路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先把当前的专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