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系300多学生一年只实习20个学生有多难?
大学生实习有多难?
今年暑假,武汉大学新闻专业大二学生刘告诉记者,他们系300多名学生,每年能被学校推荐或自己找关系实习的不超过20人。
小刘说,按照学校“3+1”的培养模式,要求新闻系学生实习1年。“实习前,学校会统一发放公司通讯录,让学生投简历和联系,但这些公司大多是新兴的小型私企,很多都不专业。”小刘说,有同学去复印店盖了几个公章。
“学校需要实习学分,学生也想通过实习积累就业经验。找一个靠谱的实习单位太难了。要么是黑中介,要么是‘廉价劳动力’。”采访中,很多同学抱怨实习经历不尽如人意,或者收入与收入差距太大,或者干脆被当成“打杂”。
有些同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或者忙着考研找工作,所以不能实习。也有同学买假实习证换学分。在一些网站上输入“购买实习证明”进行搜索,出现了几十条产品信息,交易信息也在暑期快速增长。
「实习」的难度在哪里?
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表示:“许多企业都有暑期实习需求,但这种需求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学生。一些学校满足企业和学生需求的渠道不畅,学生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自2014起,全国政协委员、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关注大学生“实习难”问题。在他看来,“实习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层面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来限制或鼓励企业支持大学生实习活动,缺乏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保障措施。
在采访中,一位专业立场很强的企业HR专员明确表示,公司不愿意招实习生。“学生掌握技术要领至少要一两个月,但大部分一学就要走,企业得不偿失。”
如何打破「实习难」?
回忆起短短一周的实习和维权经历,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大二学生章雷(化名)觉得自己“上了重要的一课”,对很少被考虑的实习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章雷说,“我希望学校能先安排实习。在实习前、中、后都要做好解释,明确实习的重要性和目的,在实习期间安排教师指导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专家建议,解决大学生“实习难”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并持续发力。
刘建平开出了药方:尽快制定国家关于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或法规,加大政府的调控和扶持力度,在国家教育财政支出中设立“大学生实习专项补助”,推动建立大学生实习保险,为企业分担成本,解除后顾之忧。
刘建平强调,要建立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比如由社保、工商、法教等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的大学生实习服务机构,将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政策咨询、供求信息等服务,搭建大学生实习公共平台。
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钱景峰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他认为,很多学生对实习期望了解不够,学校应该加强职业规划的教育。
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指出,大学生实习的目的应该是接触社会,提高能力。学校实习要实事求是,认真研究确认实习岗位,确保这些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符。不要为了上级的要求去实践,搞形式主义。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特点,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让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