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浙大历史

秋实书院时期

65438-0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在浙江杭州成立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沿袭了西方的学术体系。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

1901年,清朝统治集团迫于外部形势,不得不提出实行“新政”。同年,11年,浙江巡抚廖寿丰改求是书院为大学士堂。

1902年,求是大学堂更名为浙大堂。

1903 12、浙江大学堂根据学校章程变更为浙江高等学校。

1912,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1914-1927期间,学校因军阀混战被迫停课。

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北伐征服杭州,结束了杭州军阀混战,浙江高校恢复办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将浙江高等学校改名为第三中山大学,并在校名前冠以“国立”二字,称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它由文、理、工、工农业三个学院组成,其中工学院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工农业学院由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

国立浙江大学期间

4月1928命名为浙江大学,7月1928被国民政府命名为“国立”,称国立浙江大学,设有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937,13日,中日淞沪会战打响,战火很快蔓延到浙江。在国民政府的指示下,浙大于6月1937 1.1从杭州出发西迁,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六省,行程近2600公里。6月初1.940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在那里坚持下来。因此,遵义湄潭成为浙大人心目中永恒的圣地,浙大的第二故乡。

西进运动期间,浙大曾聚集了竺可桢、苏、陈、王、、谭、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巨擘。同一时期,浙江大学还培养了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顾朝浩、程。这些都是浙大西进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在西进运动中崛起为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这是中国科学教育史上的壮举和奇迹,在历史上被称为“文学大军的长征”。由此,浙大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和最辉煌的时期。

1946年秋,学校迁回杭州。

到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5月3日,杭州宣布解放,国民政府在杭州的统治宣告结束。1949年6月6日,杭州军事管理委员会决定接管浙江大学,并派军事代表林、副军事代表刘毅夫接管学校。1949 10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50 10,校名前的“国立”二字被新中国去掉。

四大学派的分而治之时期

1952,中苏关系蜜月期,新中国模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调整高校院系。综合性的浙大按照苏联模式拆分成几所单科大学,部分院系并入省外兄弟高校。其中,留在杭州的院系拆分为四所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在65438。

浙江大学的所有师范学院,连同文学院和理学院留在杭州的部分,成立了浙江师范学院,1958更名为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单独成立,1960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