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治愈心灵的书?
“每一次季节的更替,都会有被抹去的记忆,而我所要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春树的馈赠:废墟中默默生长的向日葵,树叶下的葫芦,故事里的土豆,雨后舌尖的味道,瓦路上的炖白菜。”《蔬菜简论》开头就说了。
作者阿蒙用简单、搞笑、温馨的句子记录了一个关于蔬菜的小故事。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和分化过程,还介绍了蔬菜相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自然历史记忆,让我们生活中的普通蔬菜形象鲜活起来。这个生活中的蔬菜小集,是想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三餐离不开的蔬菜,都有有趣的生活经历和趣闻。他们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努力做一个自然的倾听者,用我们认为可以承载的方式去倾听自然的小话语,从这个复杂的演讲中构建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哪怕是夹杂着人文和自然情怀的小文字,都可以记录下来,做成任何人都能读懂的自然笔记。”
一次一个结局,也许这就是阿蒙在《浅说蔬菜》里想说的全部。
2、《醉记》
《醉饭记》的大部分作品都源于和菜头博客写的《槽边往事》,忠实记录了作者改革开放以来孜孜不倦的养身经历。
“烹饪是放松的好方法。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也没有时间去想任何事情。我专注于心中红烧茄子的完美形象,离治愈我内心味蕾的八本书更近了一点。窗外的世界是白云苍狗,厨房的方寸里,我是绝对的王者。”何菜头说。
贺菜头不是名厨,也不是所谓的美食家。但在这本选集里,对食物的描写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多地聚焦于食物与人之间的情感。所以与其说是美食点评,不如说是个人对美食的吃与赞的感受。书中对食物的真挚感情和火热书写,已经远远超出了吃这一人类基本的生理活动,到达了生命的深处,一团欲望的火在熊熊燃烧。
“十五张《醉饭录》一个菜头,多餐少醉,多饕餮少餐,多滴少扭,多情节少描写治愈心灵的味蕾。
3.“午夜食品店系列”
“下班后,总有一个地方等着你。你吃饱了,也暖和了。明天请继续加油!”这是日本、台湾省、韩国百万读者口耳相传的最温情、最治愈的都市美食故事。
“在最平凡的美食中,总能品味到最不平凡的人生。”《舌尖上的中国》主编陈晓卿特别推荐了这本书。张、、、、欧阳、等台湾作家也给予了好评。
有一次,漫画家安倍夜郎听到了一张CD上的一首歌,一段插曲旁白说:“午夜开门的炸酱面店”,这成了《午夜食品店》故事的起点。
一脸失落的人,内心是柔软的。从来不红的女歌手命运多舛,嘴恶毒的海藻渴望爱女儿,外表冷酷的AV演员也有解不开的心结。为什么立志要瘦的胖女孩越来越胖...这些温情感人的街头故事,在大都会巷一家深夜营业的食堂上演。每个故事都配有简单可口的家常菜,时而温馨,时而伤感。
甘道夫曾在《霍比特人》中说,“我相信,能战胜黑暗的不是强大的魔法,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微小的爱。”《午夜食品店》给人惊喜,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对来自深夜的快乐有过任何预设,却在孤独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治愈心灵味蕾的八本书推荐阅读和复习。
4.《汪曾祺谈吃》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文人”的汪曾祺是如何用最干净的文笔呈现最纯粹的吃货精神的?
汪曾祺爱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时光,说大学生大多爱吃,胃口很大。他们把所有的钱都吃光了,无论是家乡的鸭蛋、烤鸡、烤鸭,还是大学时吃过的当地餐馆,都让人无限回味。
如果你只是吃烹饪书,那它有什么意思呢?汪曾祺讲解了吃的感觉,吃的氛围,吃的起源,衬托的恰到好处。他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优雅魅力,是他拉近了食欲和高雅文学的距离。
真正的吃货文人,只在作品中呈现食物最原始的味道,但用词精准简洁,没有一丝肥肉。汪曾祺文笔之美、之轻,直接承袭于他的老师沈从文,写饮食,但从不矜持、掩饰,显露吃货本色。
5.普罗旺斯一年
“穿袜子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我的表在抽屉里放了很久,我发现我可以通过院子里影子的位置大致估算出时间。但至于今天的日期,我不太记得了。反正也无所谓。感觉自己就要变成医院里自给自足、无欲无求的植物人了。”这是英国人彼得·梅尔(peter mayle)抛弃伦敦的浮华,来到普罗旺斯的真实感受:无忧无虑,沉默寡言,甚至忘记了时间。
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她就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自己的秘密,直到彼得·梅尔带着妻子和爱犬到来,普罗旺斯生活了很久的独特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所有喜欢美好阳光、美食和悠闲生活的人,都会为书而疯狂。”有人评论普罗旺斯的一年。
桃子,芦笋,南瓜,茄子,胡椒,番茄,大蒜蛋黄酱,清蒸鱼,橄榄沙拉,金枪鱼,生菜和土豆片混合煮鸡蛋,新鲜羊乳酪...“鸭端上来了:鸭肉切成长条,摆成扇形,浇上油酱——这道新菜。配着浓浓的黑肉汁和野蘑菇,我们吃下了整个胸肉和整个鸭腿,治愈了心灵的味蕾。推荐八本书,治愈心灵的味蕾。”这些简单而令人回味的食物,在梅尔冷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香味四溢,让人忍俊不禁。
然而,普罗旺斯并不是一年四季都阳光明媚。在冰雪掩埋的日子里,山谷安静而孤独,人们的活动仅限于在邻居的酒吧里喝酒吹牛。普通人能忍受这样的无聊和孤独吗?或者说,只有懂美食,懂生活,懂生活的人才能忍受。
6.“四季午餐”
《四季午餐》这本书,充满了作者义纪关于美食的简单而温暖的回忆。“做午餐是生活的一部分。午餐不仅仅是盒饭,更是我和妈妈、奶奶、老公之间的记忆纽带,构成了我生活中很小却很重要的一部分。”
带你走过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食材随季节轮换,让饭盒充满活力和色彩。从饭盒的制作就能感受到夹层的惊喜。感觉就像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吉井正忙着,笑着讲一个小故事。简单而温暖的文字,在感动的同时,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与家人的微妙关系,唤起热爱生活的读者* * *的思考。
书中有一个关于小猪和培根的故事,特别感人。农夫打死了一头黑猪,用香料和盐腌制成腊肉,供自己食用。虽然这些小猪平时都是吉井喂的,有感情,但是杀了它们做腊肉并没有让她难过。吉井认为,欣赏腊肉的味道,吸取它的营养,过上好日子,才是接收农村猪的生活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思考食物与生命、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四季午餐》在感性力量的外壳下蕴含着强大的认知逻辑内核,这是本书难得的特色。
7.“中国豆腐”
写出经典名著《城南旧事》的作家林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用汤和肉煮饭,都适合;苦的,甜的,酸的,随便你。”林在他的第一首《豆腐颂》中写道。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豆腐。除了豆腐这种简单的菜单,还包括杂文、考证、谚语、诗词、传说、访谈等等。不同地方的作家都想尽办法把豆腐写在心里,让这本书不仅在菜单上实用,在文学上更有意义。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中国豆腐”。
书评家齐存雷评论说:“林在台湾省,编辑了这本书。作者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没有一个在中国大陆。但我们读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广袤大陆的情感和血脉辐射。我们只看一些题目,比如鲁东晋的豆腐,东北乡下的豆腐,西南的豆腐。林醉酒的含义可能是中国的一个老故事了,以豆腐为出发点真的很恰当。从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考证文章,到他母亲在家乡烹制豆腐佳肴的情感文章,再到细节百出的豆腐食谱,真可谓“豆腐天下白”,推荐其中的中国情怀治愈心灵的味蕾。
"
《中国豆腐》这本书里有豆腐的前世今生,有红尘,有豆腐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还拍了一张中国的直接小照片。
8.《雅舍谈吃》
也许很多人都熟悉梁秋实先生的《雅室随笔》,“荣华趋于平淡”,但梁老师的《雅室随笔》你一定不能错过。
有人认为谈吃的终极境界是“饕餮”,但梁实秋却是贪得无厌,不动声色。他说,“饕餮注重的是食物的质量,最需要满足的是味道……饕餮,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一种艺术兴趣。”
梁先生的吃是精铸的,讲的是吃喝的味道记忆。从唐·孙露的《食在中国》引出“饕餮”,但又不像唐代人人的风格。连麦当劳都能写出咸菜、汤包、饼干、油条,有文人食客的博学与儒雅。请把吃饭场景带出餐厅客厅,把秘制烹饪带出厨房。同时按食物来写。
梁先生对平民小吃或山珍海味的评价,仅凭“天道生人”之舌。本来,用一颗真诚平常心对待他们,就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