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与阅读中的中庸之道
第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成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通篇引用《诗经》和《易经》来立论,但《易经》和《易传》这两个字在最后一章没有找到,但其思想脉络来源于《易经》和《易传》,是借鉴儒家思想和用《易经》思想丰富儒家思想的结合。《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明于道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有始有终,物有所始。知道顺序,就捷径了。”
这是《大学》全文的总结和纲领。大学是关于什么的?三个任务,或者说三个程序:明德,爱(新)人,成就社会完美。如何完成,要先有后有,并列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混淆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以示德、扬人止于至善为核心,层层推进,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第二,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从方法论上看,其价值远超《大学》。程颐说:“这篇文章是孔子教的,我怕它又长又差,所以写在一本教孟子的书里。他的书以陈述开始,中间散入万物,最后合而为一;放的话就是六条河,滚的话就藏在秘密里。其味无穷,皆实用。”子思(公元前483-402),孔子之孙,战国初期人。相传《中庸》是子思写的。但就其内容而言,这本书不可能写在《易传》之前,至少是当代作品。而且“孔子心法”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如此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合这一矛盾,朱在《中庸序》中对其进行了模糊处理,没有提及孔子,并将这一“心法”的起源推给了尧舜。朱对说:“什么是中庸?子担心道教的失落,致力于道教的研究。自古圣人,成就天道,道统的传播自有出处。经典中见之时为‘允持爵’,尧授舜。“人心唯危,道人之心唯微,惟精惟一,任其发呆。”舜也授于。姚的一句话就够了,顺福受益者是三句话,那么明的一句话一定是这样的,然后才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