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进策略
童年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3-8岁是孩子学习阅读基本能力的关键时期。语言教育活动在我国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和阅读理解能力是儿童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前提,是儿童吸收知识和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儿童进入小学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儿童社会化的程度和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然而,目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凸显出一些不可挽回的问题,如教师能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幼儿理解、学习和表达,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这种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幼儿园语文教育活动中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首先,找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教学的含义
如今,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观点,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言简意赅,就笔者总结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定义而言,主要有:教师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即能使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在课后从事课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活动。笔者找出了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即在科学的幼儿语言发展观的前提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园教师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并在学习初期相互交流,具有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的目标,难以突出幼儿发展的特点。
目标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起着指挥和规划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由班主任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教学大纲内容是由专门的教学研究者和优秀教师根据特定地区的平均水平编制并统一制定的高效可取的课程标准。然而,在一些幼儿园,一些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积极内化大纲内容,却未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整体水平对目标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即未能形成生成性目标。导致教学内容有时过多过难,孩子回答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这种盲目跟随大纲目标的做法,要么是妥协了儿童语言的自然发展和成熟,降低了水平值,要么是偏向了儿童语言的近期发展区域,抬高了心理预期,没有对儿童的整体水平进行二次设计。确实很难突出孩子年龄阶段的目标和发展特点。
(二)内容远离生活,难以体现儿童的兴趣。
教学应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有利于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3]在幼儿园实际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只考虑故事的长度和时长,而未能考虑内容的文化背景和难度是否符合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习得水平。这种不贴近孩子生活的故事,让孩子无法理解,有效教学大打折扣。比如讲故事,没有考虑到启发性、教育性的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等等。仅从教师的思维来看,往往选择的是所谓有趣的故事,这样低效的教学效果对孩子鉴赏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此外,幼儿园老师还经常讲童话书或看儿童电影来指导教学。自身讲故事技巧的欠缺,讲故事过程中有效问题太少,往往导致孩子用“是”或“不是”或“不知道”的无效答案来回应。如果教师只注重叙事技巧的运用,而忽视了儿童语言要素的学习和完整句子表达能力的培养,将不利于儿童言语建构过程和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握语言教育的内容,孩子的兴趣需要模糊把握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集体化的组织形式,难以反馈
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故事的“灌输”,只采取叙事的教学方式,而没有在讲述的过程中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孩子自主地、创新地建构故事情节。其次,语文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单向的“输出”。儿童服从和阅读的印刷语言来自于教师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是教师主导激发孩子听故事,一对多的形式使孩子缺乏交流和反应。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以小组的形象与老师互动。老师的精力和教学时间有限,在交流过程中只能和一部分孩子交流过多,而另一部分孩子得不到适当的锻炼,所以整体教学效果较低。教师在指导评价即课堂提问时没有给儿童充分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忽视了儿童同伴之间的互动,这对儿童言语输出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单向互动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所有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D)评价结果有限且难以展示。
具有幼儿综合特点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评价需要教师客观对待,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幼儿的实际发展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判断。很多教师在评价语文教育活动时,过于注重活动的内容,却不了解活动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也没有根据幼儿发展的客观水平和语言最近发展区的规律进行评价,导致教学效果的评判主要从教师的主体出发,渠道缺乏灵活性和本土化。尤其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小学化”问题屡见不鲜。以大班为主的语言活动课的重点主要是对幼儿拼音读写和识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教师只考虑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否完成了教学难点,而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综合考虑是否达到了幼儿语言发展的三维目标,是否使用了听和表达行为,是否培养了早期阅读兴趣和技能。这种以教师“中心化”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儿童文学作品讲述、背诵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园语文教育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对于目标的二次设计,呈现动态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根据老师预设的大纲来学习知识的,而学龄前儿童是根据老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程度来学习的。纲要实施的顺序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他与一般概念相联系的思维特点。”据此,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儿童言语发展的敏感期和言语的近期发展区,找准全班的“学习情况”。在每节课目标的具体规划中,根据全班幼儿在年龄阶段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分层制定教学目标。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在设计纵向结构时要横向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使教育活动更有成效。其次,教师要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目标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前瞻性。语言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动态变化、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孩子学习信息的反馈动态调整预设目标。如果儿童对一个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有超出预设目标的兴趣,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需求,设置专门的故事情节进行二次设计,及时将预期的高层次目标转化为理性的低层次目标,从而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其语言学习动机,发展其语言交际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园语言教学。
(二)设计内容贴近生活,实现儿童化。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教育应该坚持兴趣和多渠道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需要从“以儿童为本”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感兴趣并愿意表达交流的故事书阅读,如贴近儿童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对儿童价值观有启发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寓言、童话、绘本等。要避免让孩子接受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难以实现、充满疑惑的外国童话。此外,教师的有效提问也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来激发幼儿的心理动机,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增加其语言运用的机会。另外,孩子发散思维的拓展,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把握教学切入点的能力。关于儿童兴趣点的启发式设计题,既要着眼于提高儿童语言要素的“存量”,又要督促他们控制语言知识的“流量”和“变量”,从而实现“增量”。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语言教育活动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所以教学形式也要贯穿所有学科和课程,形式多样。班杜拉说“儿童的语言教育不是内在的成长过程,而是通过社会模式的呈现、社会训练和时间形成的”。[8]幼儿园的语言讲述教育活动包括故事和诗歌教学。在方法上,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游戏、早读、对话等方式来运行语言活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孩子更有兴趣表达故事,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可以为孩子创造一定的语言教育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阅读材料,采取小组交流、个别辅导、反复集体阅读等形式。【9】在师幼阅读和讲故事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有选择地模仿老师示范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扩大学习经验,加强听力和表达能力,激活阅读兴趣。其次,多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让教学模式多样化。还可以举办一些户外活动,让语言教育的形式贯穿于随机的教学游戏活动中,更有利于孩子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另外,不同类型的活动要采用合适的活动。如果说活动,可以提供图片让孩子边看边聊;如果是表演活动,就要用角色扮演和表演的方法,让孩子参与其中,大胆表达。如此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他们在感知、理解和体验这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人物的社交行为,这对提高他们的集体社交能力和听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基于儿童的评价,促进科学化。
1.评价应区别对待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智力和言语发展水平不同,思维特点和学习风格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只根据一节课的表现来判断孩子的智力,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阅读活动和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让他自主产生丰富的语言表达兴趣。
2.评价应该是正面的。
语言教育活动也是如此。老师越是表扬胆小的孩子,强化他们成功的语言表达经验,他们就会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能积极促进幼儿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提高幼儿的交际、思维和学习能力。
3.评估应该是定期的。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穿插在各个学科中,既有教师组织的随机的、有计划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有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自主阅读绘本的活动。因此,教师有必要经常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素质和高质量的教学质量。总之,幼儿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学有效,幼儿的学习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