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小秦岭金矿田()
小秦岭呈东西走向,其最高峰老鸦岔脑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最高的山峰。小秦岭金矿田横跨河南、陕西两省,其在河南省的范围与小秦岭一致。矿田河南段已发现600多条含金石英脉,长度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含金石英脉具有成组、成带、平行分布的特点,主要为北西向,其次为近南北向。小秦岭金矿床和矿体主要分布在应时脉中,呈脉状、透镜状。矿体长度30-300m,最长740m,深度100-500m,矿体厚度一般0.3-2m,最厚7.71m,平均金品位6-16g/吨。矿床类型可分为黄铁矿型和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床均产于太古宙太华群中,矿床的形成与太华群和燕山期花岗岩体密切相关。矿田内矿床众多,有文峪、东闯、杨寨峪、大虎峪、四番沟等大型矿床,有金洞岔、竹峪、强马峪、老鸦岔、金曲沟、和尚洼、四番沟等中型矿床,还有大量小型矿床。探明的黄金储量有数百吨。灵宝县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小秦岭金矿田密布着古老的洞穴,在明代就有相当规模的开采。金洞岔矿区东提子沟(景泰1451年)有“景泰2002年6月20日开洞300余洞”的石刻。但清初实行禁采令,深山区因林木葱郁,坡深崖密,长期无人居住。到了现代,小秦岭曾经产金的事实已经湮没无闻。
自1956以来,小秦岭地区地质工作逐步开展。1956至1957,地质部秦岭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圈定重砂异常,提交金洞岔铜矿等找矿报告。1958年豫西地质局综合队对该区进行了考察,采集了标本和化学样品,剔除了铜矿,仅计算出140吨铅矿储量。1961,河南省地质局豫08队以找磷为目的,在水系进行重砂调查,发现了金。(关于旋转机制撤销的资料没有整理,交给了Yu '01团队),然后由Yu '01团队在1962整理成图。
65438-0963国务院转发地质部关于矿产资源和今后地质工作方向的报告,要求“把黄金地质工作作为今后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加强”。从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第一次淘金热。
1964刚开始的时候,河南地质局的情况已经很困难了,地勘项目少,投入在全国都是倒数第一。为了摆脱困境,局长杨玉普、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韩应山更加重视找金工作,这被视为可能扭转河南地质局地质工作被动局面的一条出路。金矿找矿方向的研究任务,交给综合队作为紧急任务限期完成。综合研究队技术负责人张付民等人在收集了有关黄金的资料和数据后,结合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灵宝小秦岭地区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区。因此,对展厅采集的相关标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秦岭大金洞3个标本的金品位为6-50g/吨。分析结果立即引起高度重视,综合研究组立即向该局汇报。、王、、傅、李一行火速赶往灵宝。面对巍峨的群山和广袤的森林,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当地老猎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含金矿脉。此后,他们和来自十六届河南队的苏德才、郭天一、曹庆珍等* * *组成了总勘察组。经过三个月的工作直到六月,* * *发现了30多条含金石英脉和80多个古老的洞穴。至此,小秦岭金矿再次被发现。
小秦岭金矿发现后,河南省地质局局长杨玉普详细听取了综合研究队的汇报,并征求了玉16队的意见。在小秦岭考察晶体的玉16队人员指出,东闯地区过去曾出现过古洞穴,多金属矿化矿脉的分布比已调查的要大。杨玉普果断决定组织战斗。他的想法得到了韩英山和其他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战役决策后,于十六队根据含水晶矿脉分布图,首次采用岩脉测量法,迅速取得可喜成果。1964年6月,战役指挥部成立。战斗工作主要由豫01队承担(远东任队长,易克成任技术总监)。同时,测绘队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还抽调了综合研究队、水文队、物探队、玉12队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市地质局的人员参加战斗。
战斗初期,工作异常艰苦,吃住非常简陋。李是最早进入小秦岭寻找黄金的人之一,他在攀登悬崖时受了重伤。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寒冷恶劣的地形中坚持工作,但所有战斗人员找金的积极性都很高。地质系冯景兰教授、孟宪民教授先后到战斗现场指导工作,使矿田不断扩大,含金石英脉不断增多。1966撤销战斗指挥部,工作由余一队承担(新任队长,潘贻昌任技术总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大型金矿田的面貌很快展现在人们面前。截止1970,* * *已发现500多条含金石英脉。基本查明了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并对一些大型矿脉进行了普查和勘探。
在矿床勘查方面,1967(王,,矿区技术负责人)提交的金洞岔矿区勘查报告是河南省第一份金矿勘查报告。储量超过10吨,按当时中国金矿床规模分类标准,被列为大型金矿床。矿区平均品位17.10g/吨,伴生银、铜、铅、硫。1968提交了文峪矿区(矿区技术负责人黄)的报告,是河南省第一个储量超过30吨的黄金矿区。除了这两份勘探报告外,到1970,还提交了东闯和杨寨峪矿区的初步勘探报告、滚马峪、老鸦岔和王佳宇301矿脉的详细调查报告以及四范沟、菱湖、西峪和南闯的普查报告。探明储量总计70余吨,使小秦岭金矿成为中国重要的山地黄金基地之一。
1970年底,由于形势和地质工作任务的变化,小秦岭金矿地质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豫01队撤出灵宝。工作结束时,大队综合组罗明久、徐永仁、温同祥编写了《小秦岭金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及东部矿田矿床特征初步总结》。这是该矿田的第一份专题研究报告。报告研究了区内的地层、岩性、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指出老鸦岔复背斜控矿,东西向逆冲和扁平逆冲断层为含矿构造。报告将矿田划分为北、中、南三个矿带,并首次绘制了东孙秦岭矿田矿带300多条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图。在总结该矿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同时,深入阐述了矿床特征和金矿化富集规律。总之,本报告是小秦岭金矿1970前地质工作成果对成矿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的全面总结和概括。
1975年底,传达了国家新的找金指示,河南省地质局重新组织力量,在小秦岭重新立足。但由于条件艰苦,1975-1980工作进度较为缓慢,当时正是小秦岭金矿地质工作的恢复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于十六队、地质三队对杨寨峪、菱湖进行了勘探,并于1980提交了杨寨峪东部的勘探报告(矿区技术负责人宋、、),为大型矿床。
1980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金价的飙升,国家对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小秦岭的工作又开始得到加强。普查、勘探和科学研究同时进行。河南省地矿厅第一地质调查队、第三、第四勘查工程队和武警黄金部队第九支队在小秦岭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黄金地质工作。此外,省有色勘查局的队伍也做了少量工作。
在小秦岭金矿新一轮地质工作中,科研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地矿部下达了重点科研课题,以此为契机,科研蓬勃发展。1980至1983,成都地质学院第一地质调查队、二部承担重点项目“小秦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王、、栾世伟任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首次将同位素地质、包裹体成分、电子探针和微量金分析广泛应用于河南省金矿地质研究。研究报告建立了5个地层群并确定了这些地层群的金丰度,获得了我国第一批金矿区低丰度的准确数据,改变了以往小秦岭地区金丰度高的认识,认为地层中的金是脉金的主要供体。对小秦岭金矿田的构造形态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老鸦岔背斜是一个三重背斜。成矿期的北西向断裂是主要的成矿断裂。岩浆控矿丰富了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与金矿化有关的论点,指出主脉分布在距岩体2-7公里范围内。报告系统研究了金矿化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了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新的同位素测试数据,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地质条件等理论问题。报告建立了该区“三位一体”成矿模式,并对该区金矿资源前景进行了预测。本研究报告是在1970矿田东部初步总结后,对小秦岭金矿田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地质总结和深入研究。除本研究外,其他重要研究包括由河南省地质局科学研究所与第一地质调查队合作完成的小秦岭金矿田河南部分(1982-1983)总资源量预测的德尔菲法和主观概率法,以及由第一地质调查队完成的小秦岭金矿(1986)主要控矿条件和盲矿预测。此外,还有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陶铁勇、南京大学的胡、中国地质大学的张本仁、河南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张、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沈宝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李炳伦、北京科技大学的何志立等。都对小秦岭金矿田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小秦岭金矿的勘探。1980-1992期间,探明的黄金储量以年均10吨以上的速度增长。地矿部探明的大型矿床有四范沟西段(张中影、刘俊成、孙喜成等。),中型矿床有羊寨峪西段和竹峪。武警黄金九支队在省地矿局一队已初步勘察并提交十余吨黄金储量的基础上,进入矿区投入工作。三脉(朱彦秀等。),如东创507,并对滚马峪、老鸦岔等中型矿床进行了勘探。地矿部详细调查的大型矿床有大虎峪,中型矿床有四范沟东部、金曲沟、和尚洼。此外,地矿局和九支队也发现了一些小型矿床,省有色勘查局地质六队也发现了一个小型矿床。
经过近30年的重新发现和勘查,小秦岭金矿田已成为我国中原地区最大的金矿田,从事勘查和科研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1989年,潘益昌、常建国、罗明久、易克成、张付民等15人在整个由豫陕两省组成的小秦岭金矿田进行勘查,以小秦岭金矿地质勘查的重大突破和开发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秦岭金矿田开发始于1967。提交金洞岔金矿勘探报告后,秦岭金矿随即建成。秦岭金矿建于1975,开采规模250吨/日,成为小秦岭最早的矿山。后来逐渐扩大,到1990,已扩大到750吨/日的开采规模。继秦岭金矿之后,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温峪、群马、菱湖等矿山相继投产。20世纪80年代,新矿不断涌现,开采规模日益扩大。1990小秦岭金矿河南部分有16矿。其中,中国黄金公司拥有秦岭、文峪、东创三座矿山,开采能力2000吨/日。菱湖、强马、范岔、安地、通沟等地方国有矿山13座,开采能力1325吨/日。经过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和矿山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小秦岭已经从一个交通拥堵、人烟稀少的山区,变成了一座道路畅通、到处都是矿山的金山。以前它几乎默默无闻,睡在豫陕交界。如今,这里以著名的黄金产地而闻名,与脚下流淌的黄河、渭河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