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哲学系美学专业怎么样?
冷:只有三个人,是浙大哲学系今年本科毕业生总数;
热门:2010,6万多人报考中国美术学院,录取率不到3%;今年学校开通网上报名,报名人数约65438+万,达到新高峰。
招生的天气,俗话说,东边日出西边雨。这里艺术专业欣欣向荣,天气温暖晴朗,一派繁荣景象。那个车厢里,哲学专业的寒风瑟瑟,秋雨淅淅沥沥,平添几分寒意。
大学专业冷热温差在选择越来越自由的今天加速。冷门专业会一直冷下去,还是变冷为热;热门专业是热度降不下来,还是很难摆脱虚热?冷和热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冷与热的反差给中国高等教育什么样的警示?
寒冷
“虽然只有三个人,但这是哲学系的胜利!”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说。
今年浙大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只有3名来自哲学系,仅为往年的1/10。一时间,哲学专业犹如秋风中的枯枝(微博),寒意逼人。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诸多讨论。有sighers:哲学没有实际用途,不再流行;有一些提问者:我们是不是发展太快,失去了哲学?有一些建议:必须改变哲学“弱学科”的烙印...
哲学,真的深陷困境了吗?
选择自己的专业,“哲学三巨头”留守。
“都是志愿学哲学的学生,没有‘哲学’成分。”董平说,之前浙大哲学系本科毕业生有30人左右,但因为“服从分配”,大部分都转到哲学系了。这种“牵线搭桥”往往导致学生不满,教学质量差。
从2007年开始,浙大按照人文、社科、理、工、信、农、医等院系招生。人文学院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通识教育,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比如新闻学、历史学、哲学等等,其中有三个报考了哲学系。
当时第一个报名哲学系的学生惠春寿说:“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专业意向。在通识教育学哲学的时候,我发现我对哲学很感兴趣,所以我坚信我应该学哲学。”
“哲学三巨头”从此成了学校论坛上形容他们的专有名词。毕业后,三巨头中有1人被保送我校哲学系研究生,另外两人被保送其他高校哲学系研究生。
“除2007年外,未来四届学生人数将保持在10左右,趋于稳定,真实反映了哲学系目前的招生情况。”董平告诉记者,随着大学生择业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被称为“冷门专业”,招生人数已经有限。
选择哲学不容易,因为兴趣从属于就业。
选择理想还是选择出路?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和家长。
“本科不好找工作,但是读完研究生会好一点。”浙江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盛宁说,哲学系学生通常的发展路径是: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再学习,最后成为高校教师或进入社科研究单位。
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规划建设综合性大学,新建哲学系,成为浙江第二所设有哲学系的大学。第一批18的学生,大部分是转入的,专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宋道法有些无奈:“哲学系几乎没有直接对口的专业,只能和中文、新闻等专业竞争。”
相比较而言,工科生就业优势更明显。根据今年6月初发布的《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班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科(93.3%),最低的是法学(86.7%)。工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达到2953元,仅次于经济学。
“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学工科容易找工作。”家住杭中学的李阿姨说,今年暑假填报志愿时,从小热爱哲学的儿子终于“乖乖”进入了浙大工科类。
兴趣从属于就业,学生和家长最终投票选择金融、建筑等热门专业。董平认为,功利主义泛滥影响了专业导向,专业冷热现象愈演愈烈。
找准定位,哲学也能变“热”
人真的会远离哲学,放弃哲学吗?事实并非如此。
“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可以学的,可以用的。”温州的哲学系学生李丰泽(音译)说,虽然他的家庭经商,但他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去学习经济和管理。而李丰泽则在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身上看到了“实干”的特质,激发了他对商业的兴趣。
他说,现在温州很多家庭“富而有礼”,把刚满学龄的孩子送到学者南创办的太湖大学堂进行启蒙教育。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很多都是理工科专业出身,人数相对充足,与本科人数形成对比。经过成熟的思考和独立的意志,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选择“仰望星空,审视内心”。人文与理工科相辅相成,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高校也在尝试探索。南开大学从2009年开始探索哲学系招生模式,举办哲学夏令营,消除中学生对哲学的误解,并安排美学、逻辑学等系列简单讲座,让学生感受哲学的智慧和美好。
为了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浙江大学计划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的教学改革。浙江大学本科学院执行院长陈进说:“学校保护文学、历史、哲学、力学、地理、地质等专业,即使只有一个考生,仍然会上课。”
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说:“目前,该专业冷热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许多高校没有遵循教育规律。一些热门专业在就业上并不是真正的‘热门’。所谓热门专业都是仓促设置,导致学校千校一面,导致就业结构失衡,或者盲目扩大学科建设,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过关,使得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各有侧重,让哲学等基础学科成为独一无二的‘热门’。"
热的
“2010年计划招生1600人,但报名人数超过6万,录取率不到3%。艺考要理性报名。”谈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艺考热”,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主任李教授提醒考生。
艺考在2000年左右开始“热”起来,2007年、2008年在浙江达到顶峰。据了解,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已经趋于稳定。尽管如此,2011,浙江省艺术类考生人数依然超过3万。
这么多人真的喜欢艺术吗?艺术行业需要这么多毕业生吗?
读艺术,三分线一本院校。
中国美院招生工作人员对当年火热的招生场面仍记忆犹新:早在2004年,美院考生人数就从往年的1万左右飙升至4万多人。当时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原计划报名三天。结果第一天结束的时候,所有的报名资料都被一扫而空。
长期从事高校招生工作的蔡老师说:“除了兴趣,有的考生把艺术类专业考试作为高考的跳板,拿三本分数上一个学校。”
据了解,今年浙江工业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分数线为431,普通考生分数线为581。很多考生和家长看重的是差额的“福利”。
王是浙江工商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回忆起当年艺考的经历,他说:“我英语成绩不好,肯定考不到二本。我只好半路出家,终于得到了一个。”
“也有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设计专业实用,好就业。”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富强说,一个名校生一定要学环境艺术设计,因为父母听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1,000%,不担心找工作。
此外,一些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包括明星收入的上升,也促使一些考生梦想成为明星,走上艺考之路。
浙江工业大学开设播音主持课程的彭教授说,“考生之所以热衷于播音、表演等专业,一是因为主持等职业光彩夺目,光鲜亮丽;二是不需要像美术、音乐等纯艺术类专业那样有很深的专业基础,‘一跳而达’。”
找工作,很多艺术类专业被亮了红牌。
对于艺术考生来说,参加各种“速成培训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规律,“磨刀霍霍,不亮也得亮”。
然而,接受培训的学生很难取得高分。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主持人,看重的是潜力,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彭说,即使考生蒙混过关,但由于基础薄弱,毕业时专业能力还是很难,会影响长远发展。
这种盲目申请,学而不精,在其他艺术专业也很明显。据《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画专业位列本科就业红牌预警专业之一。据被调查企业反映,动漫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但动漫专业应届毕业生往往实践能力不能胜任。
根据《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1就业蓝皮书》,2010届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美术(15.6%),其次是音乐(15%)。这两个“看起来很美”的专业,近几年都是供大于求。
“一开始我们班每个人都是抱着做音乐的理想去找工作,结果到处碰壁。”毕业于杭州某职业学院音乐系的小张说,找了四五个月的工作都没有结果,只好放弃音乐梦想,在一家公司做秘书。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收费平均比其他专业高一倍,一些高校为了创收,盲目扩招,师资等教学资源跟不上。培养过程“偷工减料”,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艺术生的就业难。
“尤其是地方院校、师范院校等二类院校,艺术类专业超招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彭对说。
在艺术类专业大繁荣的表象下,一些艺术院系却“冷门”,引发了另一种思考。今年中国美院的设计考生有2万多人,而国画系只有100人。“由于国画、雕塑等传统纯艺术专业基础要求高,就业方向单一,学生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如何解决纯艺术的招生困境,是专业艺术院校必须正视的专业招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