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考状元马晓光:最奢侈的事就是吃豆腐。
长发,烫发,蛤蟆镜,白衬衫,喇叭裤...当一些新鲜事物开始充斥大街小巷的时候,在中学的教室里,80年代的高中生正埋着头默默努力着。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起点。80年代的人既幸运又矛盾。当时中专还是有足够的实力和大学碰撞的。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选择进入大学意味着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城市户口...而高考在即,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自己砍自己的路。
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高考移民”,也永远不会有人把“暗箱操作”这个词和高考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考生只知道高考是很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低。基本没有收费高的私立院校。几千万考生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一点也不为过。大学是所有希望寄托的地方。考上大学是他们人生成功的一半。
尤其对于来自贫困农村的考生来说,高考的成败意味着一个天壤之别的开始: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业大门,获得城市户口和“干部”身份;如果失败了,那就回到农村,继续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当你在田舍郎的时候,你会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皇帝的大厅里."有人形容当时考生命运的突变。所以当时的农村考生,只要有点条件,都会想尽办法挤高考。能上大学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孩子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摆酒席。按当时的说法,叫“鲤鱼跃龙门”。
正是在这个时候,马晓光从高考中脱颖而出。
1980年,马晓光以总分455成为陕西高考文科状元,同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在高中老师陈玟希的眼里,马晓光是一个“有趣的小巴豆”。爱玩和聪明是马晓光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那孩子太有趣了。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个孩子的作业是幌子,他的体育知名度也是幌子。”陈玟希老师说。
马晓光是一个意志坚强、有计划的学生,他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他一直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他虽然个子不高,但领导能力强,学习好,聪明,乐于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马晓光喜欢打篮球,他每天都打,甚至在入学考试前也打。那时,在三中的篮球场上,我每天自习后都会打一两个小时的篮球,马晓光是唯一一个从不熬夜的人。他从来没有因为高考打乱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在母亲眼里,苦难是马晓光成长的财富。
1970年,马晓光的父母双双被送到永济农村,他们的两个孩子同时跟随他们到了农村。那时,马晓光还不到十岁。他必须和父母一起工作,在父母工作的时候照顾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这段经历坚定了他的性格,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无所畏惧。
“那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昂贵的家具都是缝纫机。这台机器是用来给孩子做衣服的,也是用来做书桌给他们学习用的。”马晓光的母亲说。苦难实际上让马晓光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没有钱买很多学习资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复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1980中考前,一个家境比较好的邻居知道他家有孩子要高考,就特意送来了几斤豆腐,成了马晓光中考前最奢侈的营养餐。
同时,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马晓光的生活。
马晓光的家庭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电视台的编辑,母亲是* * *小学的老师。家庭学习氛围一直比较浓厚,环境开放民主。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是他最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影响很大。马晓光从小看着爸爸妈妈每天忙着伏案学习和编辑,一直接受父母对他学习的期望,所以学习很扎实,很自觉。
马晓光有时会犯错误,但他的父母只是和他讲道理,从不打骂他的孩子。而且,他也绝不会因为一个错误就一直说教和唠叨他,不会引起他的反感。反而会让他深刻记住自己犯过的错误,接受批评后不会再犯。
“我记得很清楚,我儿子的高考志愿都是三栏写北大。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考上北大。我们尊重他的意愿。”马晓光的母亲说,当她得知儿子是高考文科状元时,虽然家里很高兴,但她尽力让马晓光淡化自己状元的头衔,不想让他骄傲、不思进取。显然,在他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马晓光也是这样做的。
65438至0984,马晓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80年代初,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哪怕是中专毕业生,都可以称得上高学历。然而,马晓光并不满足于他的学士学位,而是选择继续深造。65438年至098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马晓光和他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客观地说,选择教书其实是马晓光的初衷,因为他非常愿意做一门科学。但五年后,他成为新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90年代的首都北京,换工作不是那么容易。但是,马晓光还是抓住了海协会用人的机会。没有人介绍他,也没有关系。他带着简历,去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他回忆说:“很简单,没有考试。我和对方谈好了,被正式录用了。”
在加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前,马晓光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师,并获得中级职称。但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后,他需要从主任科员做起。
“我觉得没关系。只要努力,有专长,还是可以脱颖而出的。”对此,马晓光是这样理解的。
我是这么说的,马晓光也是。在海协会工作期间,他总是忙于大陆和台湾省的所有会谈:写材料、参加会谈、头天晚上开会研究第二天的会谈、向后方请示.....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王谷新加坡会谈1993、顾访问京沪1998、宋楚瑜访问大陆等重大事件均在主要参与者之列。
2005年6月3日,台湾省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顾因癌症晚期在台北去世。他的追悼会定于同年2月2日在台北举行。
由于身体原因,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未能亲自前往祭奠顾。为此,汪道涵决定派三人作为他的私人代表赴台吊唁顾。最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研究部主任马晓光作为其私人代表赴台吊唁顾。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海协会工作以来,马晓光非常注重这一行为准则,从来没有和任何同事闹过红脸。现在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综合局副局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秘书长。
过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