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四大招牌产业

I .印度的软件服务业

印度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占全球软件出口的20%。印度在IT外包行业排名世界第一,占50%的市场份额。事实上,中国的软件总量比印度大得多。中国一年的软件总量约为5000亿美元,而印度的软件产能约为6543.8+050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主要用于出口创汇,而中国的软件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两者有本质区别。

印度的软件产业真的很强大,包括著名的波音公司,他们的大型飞机用的飞行软件都是给印度编程的。比如著名的Windows 10软件,大部分印度人做的,甚至比美国人做的Windows 7还要好。

印度被称为IT人才的硅谷。根据之前的统计,美国超过18%的微软员工、16%的IBM员工、17%的网络人才、超过10%的医生和21%的护士都在印度接受过教育。就连美国的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捷运公司,包括地位重要的五角大楼都采用印度软件。在硅谷的各大计算机公司中,有大量的印度人肩负着研发的重任,就连发达国家的领头羊德国也曾表示要从印度引进软件人才。

印度软件业一度占据世界软件市场50%以上的份额,大部分印度软件产品出口到美国,然后出口到欧洲。印度软件公司承包了美国航空、瑞士航空、新加坡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大量飞机操作软件,以及英国伦敦地铁的操作软件。印度的设计技术一流。

根据世界银行之前的调查,80%的美国公司将印度视为全球软件来源的首选市场。微软比尔·盖茨在此前访问印度时曾惊呼:“21世纪的软件强国不是美国或欧洲,而是印度。”可见,印度软件业在全球的地位。

印度主要提供IT外包服务,比如服务呼叫中心,还有一种是软件外包,依靠印度人编的软件,简单易懂。

严格来说,印度的软件业并不发达,但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发达。

印度软件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外包服务——也就是给欧美的大it公司做软件代工。阶级相当于富士康和苹果的合作关系。所以软件的核心技术和品牌都不在印度自己手里,类似于中国之前的“外贸加工”模式。所以,软件外包在印度是一种相对廉价的脑力劳动输出。

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早在1991,印度政府就在软件行业实行“零税”优惠政策,并享有银行贷款优先权。而且,印度政府还对包括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在内的一批软件园和出口加工区实施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积极吸引外资、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法制生态环境。

叠加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的优势,使得软件人员与跨国公司的交流无障碍,这是印度软件产业的先天优势。

需要纠正的是,英语虽然是印度的语言优势,但并不是印度语言交流的全部。因为在中国人的普遍印象中,印度是一个英语国家。事实上,根据人口统计,印度说英语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当然,在一个654.38+0亿人口的大国,说英语的人数已经相当多了。毕竟说英语的人口是5000万,只比6648万人口的英国少654.38+00万。可以看出,虽然印度说英语的人口比例只有5%,但人口基数非常大。

英语是全球商业交流和印度政治的工作语言,也是一门外语。比如在印度街头看报纸杂志,在酒店打开电视浏览各种频道,你会发现英语在所有媒体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也是欧美的主流媒体频道,而印度本土的英语频道并不多。在印度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里,印度管理人员曾说,英文书籍只占全部书籍的8%,92%以上的书籍都是各种印度语言的,而且英文书籍的价格是印度本地书籍的好几倍。

除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印地语(Hindi)是印度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占总人口的66%。还有孟加拉语等1 8语言。印度语中有65,43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有7种语言的语言使用者超过5%,这些语言在发音、语法和书写方面都各不相同。

在印度,中学生除了学习当地语言外,还经常学习英语和印地语。如果他们毕业到外省工作,也会学习当地的语言。所以一个印度人要想在全国找工作,至少要会4-5种语言。

因为印度的语言交流成本很高,所以印度实行了两大法规来降低语言交流的成本。一是印度独立后,决定在议会继续使用英语作为法定工作语言,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翻译成本。在全球商业和科技领域,印度将继续使用英语,以保持与世界沟通的低成本。还有一次,1976年,印度决定采用技术手段解决6-7种不同语言的交流问题,其语言翻译软件也随之出现。

一开始,印度软件外包公司承接小型软件开发和OEM。2000年,印度软件业开始快速发展。我记得对千年虫的担忧曾使世界各国一度恐慌。同时也给处于低端产业链的印度IT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印度获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比如美国软件公司运营中的数百万代码修复。

此外,日本软件公司与美国公司的竞争迫使美国大幅削减软件代工成本,与印度IT公司就低端软件解决方案进行合作。印度的许多IT公司也“利用他们的力量”升级他们的软件技术,并改善离岸业务模式和流程,以在获取专业软件知识方面创造高价值的IT服务。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卢比的长期贬值,间接支撑了印度软件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印度一度成为“世界软件工厂”,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在软件OEM快速发展的时期,软件公司成千上万,如Infosys、HCL、Wipro等。这些都是印度软件外包领域的巨头。软件OEM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数千亿美元的水平,并且已经占据了世界软件市场的2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有数百家员工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排名前五的软件外包公司员工都超过5000人。

印度获取软件技术人才的途径有几种:一是依靠吸收印度大专院校的人才。印度有400多所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超过65438+10万名软件专业毕业生。印度政府为250多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

印度的高等教育世界闻名。事实上,印度高校的师资力量、教材和教学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相差无几。尤其是班加罗尔大学、韦勒科技大学等名校,其师资力量、教材、教学管理几乎与世界名校处于同一水平。印度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学科设置等方面与世界完全接轨,人才输出也是世界一流的。印度毕业生在全球人才市场炙手可热。

很久以前,印度信息技术部部长在美国表示,印度每年可以向世界各国输出20万名IT人才。事实上,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人才大国”。当时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等等,这些发达国家都非常渴望获得印度的信息技术人才。

其次,依托私立或私立机构培养人才。印度大约有700所这样的机构,每年可以培养数万名学生。再次,是软件公司自己设立的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所机构开设了计算机培训课程,并在约3000所中学推出了“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因此,印度多渠道的软件培训为软件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人才。

虽然印度的软件外包行业已经统治了世界20多年,但这已经成为过去。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更新迭代快,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数字化转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中,印度的外包产业和模式开始遭遇技术寒潮,产值大幅下滑,大量员工失业。

由于印度知名软件几乎都是外包的,印度软件业基本都是赚外国人的钱。印度的软件代工模式是根据国外公司的需求编译软件,但自身硬件条件很差。因此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环境,软件开发后劲不足,尤其是软件外包技术相当低下。再加上外企不断控制人力成本,利润越来越低。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早在2017年,印度IT行业裁员多达5.6万人,IT公司在印度校园的招聘也减少了50%-70%。报道称,裁员只是开始。研究显示,印度数十万个工作岗位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消失。在印度班加罗尔,心理学家有一门“生意兴隆”,因为很多人来咨询,其中大多数往往是被解雇的软件工程师。

印度的IT公司无法进入软件的高端领域,因为他们很少在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自始至终,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都没有走出低端产业链的循环格局,印度的软件外包维持着非常简单的“劳动力套利”模式。

因此,印度IT企业一直延续这种低成本代工模式,拥有非常庞大的入门级劳动力,但缺乏高级软件管理人员和高端软件开发人员,这使得印度IT企业面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据流量等新模式,在高端软件产业链开发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

印度为什么不升级软件产业?由于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约为654.38+0.34亿,再加上其教育体系的局限性,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基于外包模式的印度软件业不可能实现产业升级。

印度的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能“赶上”我们,基础教育却停留在“非洲水平”。比如2013-2014学年,印度小学辍学率高达21%,小学到初中更是高达39%。

《经济学人》称,根据一项非政府组织的调查,印度大约一半的五年级学生看不懂为二年级学生提供的课文,只有四分之一的五年级学生能掌握除法。

印度的识字率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基础教育高辍学率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88%。

印度虽然也有像印度理工学院这样的顶尖大学(录取率不到3%),但早已成为向美国硅谷输出人才的后花园。

几乎所有从印度IIT毕业的天才学生都移民到了美国,成为了印度裔的硅谷高管。例如,谷歌和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往往是印度裔美国人。

印度人才流失一直是印度IT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会选择离开印度,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人才最多的国家,而这些人才有一半以上都去了美国。印度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导致印度高科技人才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导致国内软件业无法进行产业升级。

所以,要想真正让软件产业领先,就必须吸引软件核心的高科技人才,或者培养微软、谷歌这样的软件公司,打造软件产业的高端产业链和技术控制能力。

印度的优势是软件行业比较团结,尤其是美国。印度人和印度人很团结,经常喜欢群殴,这是它的一大优点。

印度顶级软包装公司

1.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塔塔集团(TCS)

TCS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个分支机构,向55个国家提供软件服务。TCS拥有20,000多名员工和近1,000名客户,提供IT和业务咨询服务。除了印度,该公司在美国、英国、匈牙利、巴西、乌拉圭和中国有几个交付中心。

2.印度软件外包公司:Infosys

印孚瑟斯是印度历史上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总部位于印度信息技术中心班加罗尔,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超过65,438+000,000名员工,在56个主要城市设有办事处或分支机构。印孚瑟斯股票市值一度达到629亿美元。

3.印度软件外包公司:wipro公司。

Wipro Limited是印度领先的完整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印度领先且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企业。在亚太和中东市场,Wipro为国际公司提供IT解决方案和服务。

4.印度软件外包公司: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萨蒂扬位于印度,在美国、英国、阿联酋、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萨蒂扬开发中心向全球提供服务,其中65,438+052为财富世界500强和财富美国500强企业。

5.印度软件外包公司:Tech Mahindra,马欣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Tech Mahindra是印度排名前5的IT公司,在全球90个国家拥有近65,438+022,000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46亿美元。

第二,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

印度位于热带。在一些药用植物上,印度的自然条件可以获得更好的收成。在古代,印度的香水业比中国强。

印度被誉为“世界的药房”和“全世界穷人的药房”。印度曾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出口毒品,印度毒品一度占据全球20%左右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印度有近3000家仿制药公司,2065年全球7家仿制药公司中,印度占了2家,438+07。因此,印度的仿制药不仅能满足该国穷人的基本需求,每年还能大量出口,成为印度重要的支柱产业。

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仿制药来自印度,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印度的医药产业比较发达,药企研发能力强;其次,相关政策相对宽松,甚至不惜发放强制许可,为国产仿制药开绿灯。事实上,没有仿制药,印度大多数穷人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

特别是一些进口的抗癌药,价格非常昂贵,比如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光是每月药费就要两万多人民币,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

格列卫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被授予了专利药物,但是印度政府并没有授予格列卫专利。原因如下:第一,为适应WTO规则,印度修改了专利法,该法早在2005年就已生效。印度专利法规定,在药物领域,只有1995之后发明的新药或疗效提高的药物才能得到保护,不支持衍生药物专利。这样一来,格列卫在印度被视为衍生药物,因此不受专利保护,印度国内药企可以仿制。所以印度产的格列卫价格很便宜。第二,为了允许国内药企仿制部分药品,印度政府还对部分药品实行了“强制许可”,从而取消了国内部分药企生产仿制药的专利限制。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为了实现让普通民众用得起和促进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这两个基本目标,亲自主持了专利法的修订。

此后,印度只对食品、药品等人们的必需品授予了技术专利,而没有授予产品专利。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印度放弃对药物化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宽松的制度让国内企业获得大量仿制药生产许可,从而为印度仿制药的快速扩张提供了空间。

印度生态物种丰富,包括森林、湿地、海岸、草原、海洋、沙漠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多样,从而为印度的生物资源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占世界生物多样性地区总面积的8%。

从有记载的野生物种来看,印度有世界上6.5%-7%的野生物种;在记录的物种中,有45000种植物和81000种动物。就栽培品种而言,印度是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至少有166种作物和320种作物近缘种起源于印度,因此印度作物基因资源也非常丰富。在驯养动物方面,印度仍然拥有丰富多样的遗传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印度很多医学院和理工学院都开设了生物技术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已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印度曾经每年毕业6500名生物技术硕士和1500名博士。大量生物技术人才的涌现,促进了印度在生物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在资源、人才、设施、政策等方面优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安得拉邦和北方邦建立了65,438+0,000多个生物技术研发机构。还建立了超过65,438+00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干细胞培养实验室,是世界上十大最先进的胚胎细胞细菌收集研究中心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生物技术信息系统网络的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印度的航天技术

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运载火箭技术的突破。比如早在2009年,印度就有四种国产运载火箭:1)“卫星运载火箭3号(SLV-3)”;2)“增强推力运载火箭(ASLV)”;3)“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4)“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印度早在40年前就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印度是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又一个向火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

2007年,印度通过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第一个可回收太空舱和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获得了重要数据。

印度仍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其探月计划。2008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川1”。

2008年4月28日,印度PSLV-C9火箭搭载10颗卫星发射升空。是继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欧洲航天局之后,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印度成为当时一箭十星第一。此后,尤其是1箭104的成功发射最为著名,创造了世界之最,被印度国民津津乐道。

印度之前进行了反卫星试验,其反卫星试验实际上意味着印度将成为继中美俄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反卫星能力的国家。

四。印度电影业

印度的电影产量居世界第一,平均年产量超过1000部。据统计,2018年平均电影产业规模约为15827亿人民币。根据毕马威的预测,到2023年,印度电影产业规模将增至约227.9亿人民币。

宝莱坞是宝莱坞工作室所在地的简称,位于印度孟买。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宝莱坞和印度其他几个主要的影视基地,如泰米尔-科莱坞、泰卢固语、孟加拉语)-托莱坞、卡纳达语和马拉雅拉姆语,构成了印度庞大的电影产业,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和售出的电影票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宝莱坞对印度乃至整个印度次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流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并通过南亚移民的输出传播到全世界。

宝莱坞是印度最美的名片,展现了印度人的独特魅力。印度影星在全球名人圈子里风头正劲,很多好莱坞明星也开始在宝莱坞发展。在印度宝莱坞明星的婚礼上,可以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伊丽莎白女王,以显示宝莱坞在印度的影响力。

印度电影在电影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一个欠发达国家,印度的电影产业为什么能发展到堪比好莱坞的水平?

第一,资金支持。早在1999,电影行业就已经成为印度政府官方认可的行业,这意味着电影从业者可以获得合法的银行贷款。2001年,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成为第一家为电影行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印度电影业开始发展壮大。

第二,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极其鲜明。印度电影在歌舞元素和印度民族风光特色的基础上,非常重视电影节奏、影像表达和叙事抒情。把歌舞变成表达人物感情和思想的工具,并与全球市场接轨,融入摇滚等时尚元素。

第三,印度政府对电影业的大力支持。1948印度政府广播信息部成立电影部,1953国家电影奖,1960电影金融公司,191浦那电影学院,1964国家电影博物馆。1952年,印度正式举办印度国际电影节,促进印度电影与世界电影业的交流。不定期举办,每年一次,1975起。

印度国际电影节是亚洲最早的A级电影节之一,已成为亚洲颇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国内市场是印度电影的重要消费者。由于各地语言差异明显,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观众,印度电影按照拍摄语言划分市场。据统计,印度电影中有15种地方语言。

根据拍摄语言的不同,印度电影大致形成了三大制作中心:孟买(印地语)、加尔各答(孟加拉语)和马德拉斯(泰米尔语),其中孟买的宝莱坞最为著名。

印度电影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采用平民票价。特别是印度电影收入与电影成本和档期无关,全国电影票价保持在超低水平,目的是让普通人看得起电影。2017印度实施GST修正案后,印度国内票价再次大幅下调。稳定低价的票价让平民阶层成为电影院的常客,在印度形成了全民观影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