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文件

金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解放区继续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有很大不同。它继承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使土地改革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研究

研究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对我们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现在学者们对土地改革的研究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一、历史文献编纂的参考价值

土改结束后,一系列相关史料相继问世,包括国家史料和地方史料。国家土地改革史料包括《中国史料选编》。“本书收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有关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的文献史料463篇”[1],包括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件汇编》第1卷,第1949卷,十月至二月第一至十三次会议[2],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件汇编第五卷,第1951卷,七月至18。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集(1949-1957) [4]包含了从1949到1957的农业相关文献。此外,华东、西南、中南、西北等解放区的资料汇编也不少,但省级文献也不少。本文所研究的赣南土地改革地区是赣中和赣南地区。就中南地区而言,史料有《土地改革重要文件及经验汇编》[5]和《土地改革重要文件及经验汇编》[6]。这本书分上下两卷,里面有中南各省的政策法令。法条汇编1951 [7]是中南地区有关民政、土改、司法、检察、人事、金融、粮食、税务、工业、农林水利交通、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汇编。《江西省土地改革方案》[8]汇集了江西省土地改革的原则、要点、程序和制度。江西土改(江西党史资料第31号系列)【9】载有江西土改相关政策,详细描述了江西土改过程,值得学习。这些珍贵史料的编纂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宏观的参考价值。

第二,从传统范式的角度看土地改革

研究最多的土地改革是对中国土地改革的全国性和整体性评价。基于传统的革命政治研究范式,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进程、土地政策、经验总结等。比如惠默的《论土地改革[10]***共分十五章,讲述了不同国家在特殊时期的土地改革进程,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等。同时提出了土地改革与农民的问题以及当前中国土地改革的问题和基本任务。张永全、赵全军《中国土地改革史》[11]阐述了旧中国的农村现状、土地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杜润生的《中国的土地改革》[12]共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土地改革的社会基础,详细阐述了建国初期和后期的有关政策、方针、问题和成就,以及中国土地改革的基本经验。罗平汉《土改运动史》[13]论述土改前后的中国,其中老区土改论述较为详细,建国后期论述较为简单。董志凯、陈延瑄著《土地改革史》[14]阐述了从建党到建国初期我国不同阶段的土地改革,从宏观上把握了土地改革的全局。陈著《土改后的农村中国》【15】用12部分从政策制度、生产、生活、思想、教育等方面描述了农村中国的新面貌。池文《论建国初年的土地改革运动》[16]通过阐述阶级的划分和土地法的变化,为农村经济带来了逆转,提供了机遇。李良玉的《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17]阐述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新政策调整,特别关注富农政策和财产分配政策的实施以及如何顺利排除遇到的障碍,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都是对中国土地改革的宏观把握,重点讲述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进程,详细描述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强调了土地改革的政治性,充分肯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

第三,从区域研究的角度看土地改革

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一个省、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的土地改革,在书籍、期刊和论文中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马英庆的《土改解放战争》【18】以恒泰县抗日战争胜利至建国初期的土改斗争为历史背景,通过对恒泰镇土改运动中人物事件的描写,反映土改制度带来的成就和经济发展。沈·《广东农村土地改革的实践与理论》一文论述了广东农村土地改革的实践及相关随笔。“前半部分论述了广东各地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后半部分主要论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现状及对策。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读者可以看到广东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轨迹和出路。”[19]杜景川、邵、徐波《山东土地改革》一书,清晰梳理了山东省土地改革从开始到完成的历史进程,介绍了土地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20]赵增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华侨家乡的土地改革》[21]通过对其土地所有制关系和阶级划分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深入研究华侨历史和制定侨务政策。美国作家W·辛顿(W.Hinton)写了《中国一个村庄翻身的革命纪录片》[22],描写了中国北方一个村庄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变化的过程。此外还有张的《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旧山东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23], 洪坚、许著《建国初期四川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变迁——四川当代农村现代化个案研究》[24]著《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26], 杨、刘坚的《建国初期黔东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研究》[27],和的《台湾省土地改革及其经济绩效》[28],冯关于城市郊区的区域文章《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实证研究》[综合上述区域研究文章,多数学者愿意研究的是较为发达的省市,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台湾省等地。 而关于江西省等欠发达地区的文章屈指可数,关于赣南土地改革的论文就更少了。目前只有万婷婷的《瑞金沙洲坝土改研究》[31]研究了沙洲坝县的土改过程,分为土改前、土改中、土改后一系列内容及影响。游国桢《新中国土地改革中保存中南富农经济政策法实施情况分析》研究中南。”本文以中南地区为典型,从农村的客观情况和地方领导人的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南地区保存富农经济的实施情况。”[32]有蒋·《抗美援朝运动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影响的初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刘士谷《国家、农民与“商地主”——南昌县土地改革中的“清算”斗争、《解放初期南昌郊区土地改革研究》、黄·《社会动员与农村变革》:1927。刘师古《征粮、“春荒”与减租拒租:土地改革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部地区为中心》。[33]

第四,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土地研究

近年来,从多元化视角研究土地改革的论文很多,突破了以往的革命和政治范式,着眼于现代范式下的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学、传播学等视角,涉及主要人物、民众心理、思想教育、知识分子、群众动员等不同视角。比如殷进的《民初土改与乡村社会》,从社会史的角度阐述了桂林土改带来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变化。佘军的《民初土改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试图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民初土改运动,指出土改运动史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作家弗里曼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现代范式. "这本书考察了1935年至1960年华北平原农民的生活。本文研究华北平原的社会状况,重点是一些家庭、村民和当地干部如何接触到带来生存机会的新社会主义。”[34]以相关重要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土改论文有秦的《论邓子恢的土改思想》,该文评价邓子恢的土改思想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对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郑群、刘子健的《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阐述了叶剑英在土改斗争中如何坚持“团结广大人民”保护华侨的思想。何伟、马先瑞的《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分析了他的思想和主张,认为“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土地改革的深刻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 *产党的土地革命理论。“任放秀的《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以冯友兰、梁漱溟、贺麟为例》一文,说明“土改是现代新儒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思想转变的实践平台”,论述角度比较新颖,很少有人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张明的《动员结构与模式——华北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从群众动员的角度强调了土地改革的动员机制。王一凡的《道德经济与理性小农视角下的土地改革》“从道德经济与理性小农的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时期农民对时局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并从村庄认同的意义上,以生存伦理和理性算计为基础,分析了土改时期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选择的差异”。角度新颖。崔晓林的《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论述了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视角新颖。刘一帆《传播学视角下的东北土改舆论动员》“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发现中国* * *产党对东北农民进行舆论动员的方式包括通过启蒙阶级的意识建构农民的政治认同符号、通过诉苦斗争进行情感动员、通过吸引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基层党组织等方式进行组织高度整合。《马润凡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政治社会学分析(1947-1949)》运用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透视这一特定时期土地改革的新特点,从而更加真实地揭示了中国* * *产党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李·的《土改中的农民心态:以华北农村为中心》1937-1949揭示了“农民的心态和行为及其与土改的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研究内容丰富,范围较广,但对区域性土地改革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范围内,欠发达地区的史料挖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江西省县市的土地改革。国外学者没有真正经历过中国的土地改革阶段,没有充分阐述当时的现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成果为作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关于赣南土改的书籍和论文并不多,只能通过上级文件史料、地方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档案资料、相关年份的地方志和报纸的编纂,还原当时土改的原貌,通过这些珍贵的原始档案,丰富赣南土改的历史。

参考

[1]《中国土地改革》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史部、经济研究所编辑。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2]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秘书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第1、1949、10至12号第一至第十三次会议[M]。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秘书处,1954。

[3]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秘书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第5卷,1951,7月至2月第92次至第117次会议[M]。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秘书处,19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集1949-1957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土地改革重要文献和经验汇编[M]。中南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1951。

〔6〕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土地改革重要文献和经验汇编[M]。中南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1951。

[7]中南军委办公厅。法律集合1951 [M]。中南军委办公厅,1951。

[8]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土地改革方案[M]。江西省政府,1949。

[9]钟* * *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历史资料第31号系列江西土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胡一默。论土地改革[M]。中文大学经济学会,1949。

张永全,赵全军。中国土地改革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12]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4】董志凯,陈妍萱。土地改革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5]陈土地改革后的农村[M].文化出版社,1950。

[16]池文。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当代旅游,2017(21)。

李良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

马英庆。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M]。淄博市新闻出版局,1996。

沈。广东农村土地改革的实践与理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0]杜景川,邵,,徐波。山东的土地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1]赵增艳。“建国初期华侨家乡的土地改革”[J]。中国党史研究,1990(4)。

[22] W .辛顿《翻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录片》[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3]张·。《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山东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洪剑,许·。建国初期四川的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变迁——以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25]吴健。建国初期合肥农村土地改革研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6]范连生,“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J]。怀化学院学报,2016(6)。

[27]杨,,刘健,“建国后黔东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研究”[J].长江系列,2018(15)。

28王杰和张铎。台湾省土地改革及其经济绩效[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

[29]冯·。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土地改革的实证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

[30]罗。京郊土改运动简介[J]。党校教学,1988(二)。

[31]万婷婷。瑞金沙洲坝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32]游国桢。“新中国土地改革中南部地区保护富农经济政策法实施情况分析”[J].兰州学术期刊,2009(6)。

[33]刘师古《征粮、“春荒”与减租拒租: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中南区为中心》[J]。学术界,2013(6)。

[34]弗里曼。农村中国,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