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对大学的看法

我一直相信高中课本里“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论断。当然,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环境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大学教育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显然,大学是输送高素质劳动力的传送带,是理论与实践、校园与社会的纽带。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成为社会生产者的一员。因此,大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来推断整个社会的走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培养的学生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人文性,即有道德、有品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表达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至少有一项专业技能,能提供资源,对社会有用;永远坚持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

我想从人性入手,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大学生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必须具有人性。首先,学生是有道德的。道德的范畴极其宽泛,我在这里只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或者我所说的社会公德,极其重要。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人在国内外旅游景点乱涂乱画、不按规则排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报道,这无疑反映了我国公民素质的缺失和对公共空间的不尊重。可能有人会反驳我说,很多基本不遵守秩序的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尤其是土豪。那我可以给他举个例子。在广州地铁上,很多时候,地下铁门一开,白领写字楼的乘客就上上下下,完全抛弃了“先上后下”的规则。再近一点,就我们学校来说,看看有多少新生不知道怎么在饭堂里,在第一堂课大厅的电梯前按顺序排队。电梯门一开,我就冲动地冲进去,没有说谢谢,等等。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从这里开始。教会大学生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和公共空间。如今“帮不帮”也成了问题,这在我看来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讽刺。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出判断?这不就是大学教育应该引导的吗?职业道德就更明显了。高智商犯罪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也是众所周知的。除了道德,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是必修课。在媒体的报道中,大学生向宿舍同学挥刀早已不是新闻,因无法自我调节而轻易结束生命的也屡见不鲜。满腹学问却不会表达,腼腆不大方也是问题。这些都是大学应该考虑的方面。如何通过一些渠道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是每个大学必须思考的层面。

其次,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我极其反感“不听窗外事,只看圣贤书”的做法。这和隔离有什么区别?如果大学生不关心民生,不关心时政,不关心经济,不关心文化,那这个社会就完了。大学生接受了比较高的教育水平,接触的东西也比较多。一般来说,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会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广,所以他们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去关注社会,分析问题,为决策者和立法者提供建议。当然,在分析和判断社会现象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不能人云亦云。这是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去做的。我们不难从9月底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香港“占中”普选大游行中得到一些启发。抛开其他不说,香港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民主自由的追求,让我肃然起敬。他们很关心并且采取了行动。也许我们不能像香港学生一样通过示威来表达我们的感受,但至少,我们应该表达我们的关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看民国的大学生,那才是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典范!再者,有一定的技能,能够为社会提供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是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阶段。之后,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培养的劳动力应该是高素质劳动力,而不是普通劳动力。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学到了一些普通没文化的劳动者不知道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他们应该将所学应用于帮助他们的公司、企业或机构做出贡献。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无数的资源。等他们出来工作了,就是他们回馈社会的时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消除了大量文盲,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这样的产业类型不仅让我们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也极大地破坏了我们国家的资源,挫伤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调整和转型,绝对离不开高技能的大学生!

永远坚持自己的爱好,保持梦想。我一直觉得没有爱好的人就像行尸走肉。爱好是调整一个人状态的好方法,可以让一个人从压力中解脱出来,调整心态去过更好的生活。而梦想,也不能放弃,就算现在没有机会实现,万一以后有机会呢?

大学是社会运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至关重要的传送带和纽带。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决定整个社会的走向,决定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因此,政府和大学本身应该密切关注并不断思考如何改善大学教育,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和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