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2000字论文。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关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本文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新生的心理特点,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
关键词:新生制度建设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 DOI:10.3969/J . ISSN . 1672-8181.2014 . 05 . 069。
大学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学习方法、观念、人生目标等一系列的变化,心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不小心,大一新生就会陷入心理迷茫的泥潭,无法自拔。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对新生做了心理调查等测试,提出了新生心理问题的各种表现。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神经症和人格问题是不同社会制度、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亨妮曾经建议?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是神经症的根源吗?。国内有研究认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适应能力高度相关,适应能力好,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出现退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学者称此为?新生儿综合征?。
结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一是强迫症状。如果没有反复确认就什么都不信。第二,人际交往障碍。比如时刻注意身边的人,在意别人的视线等等。第三,情感性格问题。主要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力,缺乏自信,缺乏决策能力,容易情绪破坏,情绪大起大落,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在我国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生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较少,而接受的智育教育较为密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防稍有耽误,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学分和学时。在第一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门面向全体工作人员的必修课,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和心理危机预防的最基本知识。下学期开设一系列相关选修课,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一系列相关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心理咨询、常见异常心理与应对、大学生自我规划、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挫折与危机管理、大学生生命教育。
根据新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在每年的9-10或3-4月开展心理健康各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新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顺利实现大学生?第一次过渡?。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心理健康日、心理剧展演等活动。这个活动强调什么?注重落实和实效?才能熬过心理危机的高发期。
2 .心理危机干预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分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而缺乏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发展心理学的积极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采取分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进行新生资格审查时,对新生的家庭背景和身心健康状况逐一进行摸底调查,为各类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有心理危机预警的学生,如何建立校级、院(系)级、班级、宿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四合一?网络,明确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施方法,建立心理危机一级、二级预警学生档案。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心理互助。
3师资建设要与专业研究相结合,提升团队技能实力。
提高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应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统一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优美的氛围。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个院(系)都配备了心理工作站,各级学生会设立了心理发展部,学生社团设立了相关协会,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专任教师普遍较少,大部分学校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建设标准》明确规定的要求?师生比(全日制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应该是1: 3000-5000吗?标准,因此不能开设各种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鼓励具备相应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聘请相关专家加入教学团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时接受专业培训和专业监督;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系统、视听教材等专业设备和材料;配备必要的教学场所,如病例咨询室、减压放松室、心理学书籍阅读区等。;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要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理论研究。
参考资料:
[1]胡启贤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37-238。
[2]蒋复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 (2): 483-486。
【3】(美)凯伦?亨尼,陈寿译,等译。神经官能症与人类成长[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15。
[4]钟向阳,张莉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高等教育探索,2009,(4)。
作者简介:刘晓莉(1978-),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湖北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