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变化和错位。他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衣服、买高档商品当成一种时尚。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的标准。对物质享受和虚荣心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从事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和灵魂。据调查,70%的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主要原因是他们太虚荣,受不良社会习惯影响,喜欢与人攀比,贪图享乐。
(二)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在青春洋溢的大学时代,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使女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心理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经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生活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但由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心理波动较大,容易冲动。此外,他们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这类犯罪在女大学生犯罪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恋爱受挫能力差。女大学生一旦恋爱,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理性的控制能力,过于依赖恋爱对象,稍有波折就会吃亏。爱情一旦受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无法自拔。比如,江西某大学的王某因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两人以后无法在一起生活,于是产生了先毒死男友再自杀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感和性道德。大学期间,女大学生生理迅速成熟,开始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一些女大学生贸然偷吃禁果,结果身心健康、学业、名誉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南京某高校学生程,偷吃禁果,未婚先孕,被男友抛弃。为了筹钱堕胎,在现任男友的鼓励下,她铤而走险,以约会网友为名抢劫就是典型案例。
3.不恰当的约会导致犯罪。女大学生喜欢看文学书刊,喜欢把书中的白马王子当成现实中的理想。他们的爱情观简单幼稚,信奉爱情至上。一旦遇到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陷入感情的深渊,不顾道德和法律。但现实生活就是这么复杂,别有用心的loverboy就利用了女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屡屡行骗。当梦想被现实击碎,那些内心脆弱的女大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西南某大学女大学生被loverboy抛弃后,痛苦万分,举起了刀,变成了杀人犯。再比如,北京某高校新闻系女大学生黄因爱上黑社会“老大”而无法回头,犯了包庇罪。
(三)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难而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大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中国每年有26.4%的大学生交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有问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增加了她们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经济窘迫让他们的内心特别自卑,特别敏感。他们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抑郁只能压抑。一旦某件事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就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家境贫寒的上海女大学生肖冬,靠家里每个月寄过来的有限生活费,几乎没有余钱购买学习资料和娱乐。看到室友们时尚奢华,她的心理渐渐失衡。有一次,舍友出门,忘记拿桌上的手机,小董“偷”走了。此后,她多次偷同学的手机,甚至在做家教的时候,把学生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也拿走了。再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岁女学生Xi因不喜欢同学苏平到处炫耀自己有钱又嚣张的样子,偷了同学宝来1.8T汽车。④
(四)自卑和敏感的极端心理
进入大学后,一些女大学生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交往经验,自尊心太强,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受挫后,避免与人交往,甚至陷入无端的自我孤立,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人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如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三年级学生因琐事与男友李某发生争执,于是张某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李某的左胸。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张也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5)报复和发泄愤怒的心理
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女大学生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产生一些发泄愤怒的过激行为。比如苏州某大学的王被拒绝尼姑,怀疑别人在调戏她。为了泄愤,他拿起石头砸银行和路边的财物。
二、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前途光明的女大学生因违法入狱,令人十分痛心。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环境,才能在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很薄弱。高校在开设课程时,普遍重视专业课和外语,却往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然而,法律基础课和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刚性不足,普遍局限于教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导致部分大学生教育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但对学生的德育管理没有加强,存在着强调知识“输入”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部分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数量将与日俱增。有些人在实施盗窃时并不知道自己在犯罪,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此,高校首先应增设法制宣传专栏和期刊,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其次,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由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来讲危害,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学习和了解法律,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最后,学校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教育,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法律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女大学生犯罪当然与她们的法制观念有关,但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犯罪主要与她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关。根据对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发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更高的心理障碍;大城市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低于小城市;女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大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因此,要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步进行,其中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因为当他们心理失衡,不知所措,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乎法律规范了。
1.引导女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人格障碍。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身心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她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2.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比较封闭,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学几乎是唯一的目标,导致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来到大学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四五年的集体生活中,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学校应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针对女大学生谨慎敏感的心理,辅导员要时刻关心她们的生活,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女大学生成熟的恋爱心理。因为我们国家的“谈性色变”和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女大学生在高中之前对性可以说是朦胧的。一进入大学这种开放的环境,难免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因此,学校的助教要有意识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教育她们理顺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教育观、人才观、人生观,教育模式也要预防为主,教育领域要从人格辅导延伸到学习、事业、生活辅导。
(三)重视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歧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所以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有些女大学生不想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学好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她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中,整天想着如何更好地享受现在,如何抓到一个“有钱老公”。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她们提高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对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她们克服女性的性格缺陷,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