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蒂希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状,探讨不同背景变量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以及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心理健康
分类号R395.6
人际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奶”阶段,自身发展不成熟,情绪人格不稳定,容易发生人际冲突。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改善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冲突行为是由不同的兴趣爱好、沟通障碍、认识差异、性格差异等因素引起的相互对立的互动行为。根据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人际冲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对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缺乏系统的研究,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严旭和梁觉对师范生的人际冲突处理方式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的冲突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冲突”、“间接不满”、“让步处理”、“回避处理”[1]。
因此,这项研究的目的是:
1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现状,比较不同人口学变量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探讨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研究抽样和样本特征分析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抽取了862名大学生。本研究实际发出问卷总数为908份,回收问卷896份,回收率为98.7%。研究人员对无效样本进行整理后,获得有效样本862个,有效率为96.2%。其中,男大学生523人,占60.7%;女大学生339人,占39.3%。高一有391人,占45.3%;初二247人,占28.7%;初三有116人,占13.5%;四年级学生108人,占12.5%。
1.2研究工具
1.2.1问卷结构
1大学生冲突行为问卷:所有条目均来源于Struas编制的冲突应对策略量表(CTS[2])。该量表最初用于评价家庭冲突的应对策略,后用于评价不同群体的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本研究测量了大学生面对冲突时的外显行为,从而评价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状。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保留了原问卷中的14个条目,采用李克特量表五分法进行回答。
2.大学生心理症状问卷:条目全部来自SCL-90 [3],研究者从中提取了与人际行为密切相关的三个因子: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这部分问卷* * *有21项。
3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籍贯等选项。
1.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信度方面,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36,其内部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最初的SCL-90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心理健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测得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759。
在效度方面,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是基于相关冲突理论,由国内外学者使用的量表修订而来,并考虑了相关心理学家的意见,因此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
1.3统计方法
问卷收集后,首先剔除不完整问卷和答案明显错误的无效样本,然后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录入,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推断统计检验以0.05作为虚无假设统治的显著水平。
2研究成果
2.1大学生冲突行为现状
2.1.1大学生冲突行为问卷的因子分析
“大学生冲突问卷”的KMO检验值为0.837。通过对所有项目的因子分析,产生了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4.557%。通过Varimax旋转得到最终的因子结构,如表1所示。
每个因素的命名和简要说明如下:
1解题。以理性的方式处理冲突,如讨论和辩论;
2拒绝合作。以离开、拒绝讨论、发泄等方式处理矛盾;
3直击。通过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来应对冲突。
2.1.2大学生冲突行为概况
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冲突中的外显行为主要包括“解决问题”、“拒绝合作”和“直接攻击”。“解决问题”的因子分最高(2.88),“拒绝合作”为1.84,最少的是“直接攻击”。即大学生在冲突中最常见的行为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拒绝合作,最不常见的是直接攻击。就大学生总体冲突感受而言,问卷各项目的平均得分为1.86,介于轻度和中度之间。这说明,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冲突中经常使用理性行为解决问题,而较少使用逃避、不合作等行为,较少使用肢体暴力攻击等非理性行为。这可能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较少情绪化,较少暴力有关。
2.2不同背景变量下大学生冲突行为的差异分析
2.2.1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冲突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拒绝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冲突和人际冲突的平均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直接攻击”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2不同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不同出身的大学生在人际冲突各因子和冲突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人际冲突各方面以及冲突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2.3大学生冲突与心理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人际冲突因子与心理症状中的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因子及心理症状总分呈正相关。其中,除了“问题解决”与“敌对”的相关为0.05外,其余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人际冲突总分与心理症状各因子和心理症状总分也呈正相关,显著水平为0.01。
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心理症状总分还是心理症状分,人际冲突问卷得分越高,感受到的心理困扰就越多。相反,你越会觉得心理上的苦恼越少。换句话说,大学生的冲突行为越明显,心理困扰越严重。这说明人际冲突行为确实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际冲突,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健康,是心理咨询的重要课题之一。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人际冲突行为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拒绝合作”和“解决问题”。面对冲突,大学生往往用“解决问题”,其次是“拒绝合作”,至少是“直接攻击”。大学生人际冲突不因年级、籍贯、是否独生子女而不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际冲突的“解决问题”和“拒绝合作”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直接攻击”上男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对男女行为的影响。传统上,性别角色对男女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男性应该强势独立。女性应该顺从和服从,不同的性别角色可能会导致男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和暴力。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性别因素在同伴攻击上有显著差异。肯德拉和蒂娜,2000年[4]。大学生人际冲突因子与心理症状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因为根据著名的压力与应对问题研究者Lazarus的观点,应对问题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应该与心理症状量表的得分呈负相关[5];但在本研究中,问题解决行为与心理症状评分呈正相关。
如果在研究方法中使用问卷,测量结果会有误差。由于研究时间和人力资源的限制,研究对象的范围仅限于北京等地的部分大学生,引用的国外问卷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大学生。
影响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因素很多,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本研究只是对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相关变量作用的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
1严旭,梁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青年研究。20 ~ 26 .55438+09984
2 Straus M A .测量家庭内部冲突和暴力:冲突策略量表,婚姻和家庭杂志,1979,41: 75~88
3 .王向东、王希林、马红主编。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手册。中国精神卫生杂志。1999版,31~35。
4 Kendra D D,Tina D .儿童的社会认知:同伴冲突情境中身体和关系攻击策略与儿童的目标,Merrill-Palmer季刊,2000年,46: 672~685
5《应对理论与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心身医学,1993,55: 2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