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对20世纪科学的影响
诺贝尔奖的启示20世纪,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获得56项和36项诺贝尔奖,居世界首位。分析这两所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剑桥大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希腊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培养和人格塑造。其核心内容强调获取知识、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他功利目的,为某种职业做准备。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开发智力重于获取知识;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含义,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的外在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的专业和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确定内容的标准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以教育为目的,强调理发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剑桥大学形成了重视学术学士和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强调个人才能和潜能发展的传统。自由教育的思想和由此形成的剑桥学术传统影响了剑桥历代的学生,使他们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突出的能力,尤其是质疑和创新能力。哈佛大学作为美国的“剑桥学院”,不仅保留了剑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传统,还因为美国自由、宽松、务实的环境,使其教育更具包容性。哈佛大学历任校长都坚持削发与功利相结合的理念,对哈佛大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们承认大学的责任是服务和培育自己的社会,但同时又坚持外部环境不应该以牺牲大学的独立性为代价强迫大学参与政治斗争,或者要求大学做一些有损学术开放和自由的事情,因为开放和自由是学习和研究的本质特征。1991上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卢指出:“大学研究当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用的、令人满意的工作。但是,对于最好的教育来说,还有更重要的方面是美元或人民币所不能青睐的。最好的教育不仅应该帮助我们在专业领域更有创造力,还应该让我们更有思想,有更多的理想和见解去追求,成为更完美和成功的人...大学应该更加重视基础研究。而且不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见,大学工作者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产生杰出的学术大师,就必须有一种超越事物的求知精神,只追求平和与科学,不问实际功利的气息与品格,不问广泛学科的知识。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的摇篮,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从来没有以功利的心态去选择知识。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通识教育传统,使不同学科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发展相互交流、结合、渗透,并逐渐在其学校中形成了博大、包容、旷达、综合的创新精神。诺贝尔奖不青睐功利主义者,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单,发现诺贝尔奖通常不奖励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发明家,90%以上的奖项都颁给了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百万人理论成果的科学家。一般公众对实用技术的科学成果有切身感受,但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和理论因为远离经济和日常生活,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它们是技术的基础和源泉,对于维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无疑对鼓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他们敢于并愿意挑战权威,总是质疑旧观念。中国的科学家不敢怀疑权威和书本,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理论只是通过严格的逻辑体系对客观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确描述。作为一定时期的思想产物,只是人类认识漫长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对某些原理的发展、怀疑、批判、纠正和否定是很自然的,甚至可能出现对整个理论的否定。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去研究,去创新。中国大部分科研都属于正常的科研,有成功的安全可循。在正常的科研中,基本上要求科学家教条地对待它所依据的范式,只能产生正常的科研成果,而产生世界级的科技成果或获得诺贝尔奖是无望的。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深受科学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现在应该做的不是在房间里追求诺贝尔奖,而是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创新意识,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总之,诺贝尔奖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杰出成就的体现,科学精神体现在每一位获奖者身上。中国要想在诺奖上实现突破,道德必须从遏制功利思想、铸造科学精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