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美的乡村医生?

□本报记者马通讯员宋文/图

杨是新乡经济开发区杨屯村的一名医生,从医46年。他诊所里很多病人看病不交钱,生病就写欠条。久而久之,欠条累计金额高达40万元。

每当谈起病人一天天好起来,杨笑得像个孩子。每当说起自己四十多年的从医经历,他又落泪了。

他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争议。面对家人的不支持和外人的不理解,杨说自己很委屈。

杨崇拜毛主席。他把毛主席的话作为他的座右铭,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些人时,他们不屑地回答:“算了吧。”

A

46年来医生不计其数,积累的最大财富居然是40万借条。

4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新乡经济开发区杨屯村村头的杨诊所。

“你得等着。治疗精神病人时,你必须更加小心谨慎。他们不会说他们有什么问题。”见到记者,64岁的杨一边开药一边招呼记者。

整整半个小时,杨妥善处理了病人,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杨18岁时,不幸患了败血症。在新乡县医院昏迷了9天才醒,医药费花了6000元。在20世纪60年代,这是天文数字。

杨对说:“幸好我舅舅在医院里当医生。医院看我家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就省了3000块钱。”从那以后,杨决定当一名医生,让村民们能用更少的钱看病。

1969年,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乡村医生执业证,成为了杨屯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农村的精神病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中医能否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想法,让杨一直坚持到现在。

杨系统学习和实践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数十年,并先后到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和新乡医学院深造。他发明的治疗精神疾病的加减法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四十六年了,真不容易!来看我的都是又苦又穷的,有的来的时候一贫如洗,看都不看。那不是我们的心。”杨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学分了,我也渐渐习惯了。90年代有人给我借条,你就打电话给我吧,多多少少算是告白。”

杨从柜子里拿出一大叠旧纸和新纸。记者看了看。很多欠了七八千,有的三五百,很大一部分是患者家属在外地甚至外省留下的书面证据。为了证明借条的真实性,登记了杨的全部住址和联系方式。

“我不是要账,而是堵住某些人的嘴。”杨说:“有些人听到借条的事就不相信我,甚至我的家人都认为我不正常。家里人说,为人民服务不是让你赔钱的。”

记者在欠条中找到了一张当天的欠条。正在汤阴县白英镇杨刚陪儿子看病的崔敏说:“这是我欠杨医生的债,实在没钱了。”

崔敏说:“其实这笔债也是白条。家里那么穷,没钱还杨医生。”

这40万元欠条在别人眼里是个笑话,但在杨心里却是自己的财富。

4月3日,杨的父亲去世,许多患者家属前来吊唁。到15年4月,父亲下葬的时候,家里已经有800多人了。除了帮忙的村民,其他的都是见过的病人和家属,有自己老家的,有外地的,有自己县的,有其他县的,有自己省的,也有外省的。杨说:“既然我们都死了,只要有人说‘这人不坏’,别的就没什么好问的了。”

B

拿刀打官司,誓要让患者看到生命的希望。

“他做的工作就像喂老虎一样,说不定一做就吃苦头了。”杨的妻子刘很担心。

杨说,精神病人的世界不同于普通人的世界,他们的行为很难让普通人理解。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没有勇气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为了治疗精神病人,杨被病人殴打,用刀刺伤,甚至为此提起诉讼。

1999,安阳市一患者看病时居然拿了一把刀。虽然当时患者有家属陪同,但杨稍有疏忽,就被捅到了右臂下,当时血流如注。封丘县的一个病人曾经把杨打成了“熊猫眼”。濮阳有个病人曾经把诊所砸了。

最让杨痛心的是,2001年,原阳县福宁集乡八寨村的一个农妇,被丈夫送进杨的诊所,患有精神病。杨说,当时带了一个瓜和20斤面,说家里没钱,要去外地打工挣钱。当时,杨要求护送,但他离开没有他的妻子。“我来了3个月零5天,没给我一分钱。因为他妻子精神错乱,趁人不注意就走了。”杨回忆,“我找了三天没找到她,几天后发现她死在十几里外的关帝乡。”这时,患者家属找到杨,要求他赔偿损失。最后,杨在这场官司中赔了7万元。

“看病也不完全是这种不幸的事。这更多的是一件好事,一件幸事。”每当提起他最喜爱的病人已经重返社会,杨都非常高兴。

濮阳县子安乡刘寨村的刘振涛,2002年因为高考差五分没考上大学,得了抑郁症。他的父亲刘会昌带着260元钱找到了杨。

“看了几个月,刘振涛的病基本上好了,但他欠我一笔账。这时,刘会昌说,孩子不大。不行就跟你学医,帮你还账。”杨说:“我看这孩子又怪又聪明,就同意了。”

跟随杨两年。他开始职业生涯后,回到家乡开始行医。

“因为这也成就了一桩好姻缘。”杨高兴地告诉记者,“刘振涛回家行医后,一个名叫李瑞娜的女孩因病找到了他。见了他几个月,女孩的病还没完全好,就找我帮忙。我带那个女孩去了诊所。结果在看病期间,她和刘振涛互相有了好感,出院后就结婚了。”

不过,说起自己的乐观病友,杨却是兴高采烈:“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认可我,给我一个干儿子、干女儿,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他们只要能看好更多人的病,就欠我一辈子。”

C

一个人的事业,太多的苦难难以承受。

如今,除了医生的头衔,杨还兼职厨师和采购,忙得满诊所都是。

“说到底还是没钱,人家事业越做越大,我却越做越小,连老婆都不回答我。”杨无奈地说,“因为欠债太多,家里人经常劝我不要瞎折腾。60多岁的人,在家养不了你。”

杨有时别无选择,只能向他的妻子刘求助。她是退休工人,退休工资1,000元一个月。杨说:“早上,我在医务室做早饭的时候,我给她打电话说,早饭做好了,来医务室吃吧。其实就是吃完饭帮她干点活。”刘生气地说:“我比他大三岁,都快七十了。如果他没有打电话,我就不会来了。我一分钱不赚,天天让家里人贴他。”

为了省钱,杨在诊所门前的空地上种菜。买不到他就不买。所有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都在诊所吃饭。一天5元的伙食费经常让杨捉襟见肘。

杨屯村村民杨增云笑着告诉记者:“现在连一碗凉皮都要四五块,根本不够吃。”杨增云早年丧妻,独自带着两个儿子。当他生病时,他通常来诊所看病。杨思念他,10多年没有要过一分钱。现在,杨增云不出去工作,就会来诊所做志愿者。他说杨太难了。

“我来了十多天了,明天就要回老家了。每次杨医生开车送我们去车站,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山东省东明市城关镇东庄村的董说。

“我明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用三轮车把他们送到车站,再回来看病。”杨一边切菜一边苦笑着说,“我的医生有点胆小。世界上没有看病的病人,衣食住行都是医生照顾的。”

如今,很多人都成了杨的亲朋好友。他的努力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尊重和爱戴。还两次被省卫生厅评为“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

走到诊室二楼,墙壁和三个房间都贴满了患者发来的条幅和玻璃牌匾,大大小小有四五百个。病人都知道杨崇拜毛主席,送玻璃牌匾时都印着毛主席像。

杨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下去。他说自己从小就崇拜毛主席,诊所离毛主席参观七里营田纪念馆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每当他觉得坚持不住了,就去那里转一转。

“我是* * *党员。如果我产生了党员,我就得为人民做好事。我不能让人民在我背后戳我的脊梁骨。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为人民服务,但我知道我会在有生之年一直做下去。”杨坚定地说。